>>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华彩六十年 奋进石嘴山 -> 庆祝石嘴山建市60周年
回望与奋进|美丽嬗变山水间
2020-09-21 15:07:29   
2020-09-21 15:07:29    来源:石嘴山日报

  山环绕,水灵动。

  贺兰山,奋发向上,巍峨直入云霄;

  黄河,蜿蜒奔流,滋润塞上明珠;

  沙湖、星海湖遥相映衬,“秀出”灵韵。

  地处宁夏最北端的石嘴山市,用依山傍水的豪情演绎着别样的绿水青山风采。

  六十年前,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建起了这座城市。如今,这座城市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绿色发展的浓厚气息。“净了、绿了、美了”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发自内心的赞叹。

  觉醒——补齐生态短板

  电视剧《爱在苍茫大地》的剧情是这样开始的:1968年,梅湘云与众家属正踏上迁徙西北的征程。两个月前,包括她的丈夫闻一达在内的男人们因“三线建设”一声号令,前往西北搞建设。家属们来到丈夫信中所说的“世外桃源”后,才发现这里是一片戈壁……

  电视剧里的故事在现实中也曾发生过,那一幕幕正是石嘴山第一代建设者们经历过的。1960年,石嘴山建市。建市之初,这儿的树真是少得可怜,只有居民区的房前屋后种了一些杨树、柳树,折合面积不足200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不足1%。

  1964年,“三线建设”开始,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来到石嘴山,举家搬迁的人们在原西大滩火车站下车,眼前荒凉的景象让所有人感到未来建设工作的艰辛。

  就是在当时那种艰苦的条件下,老一辈建设者们凭着身上那股子干劲和韧劲,硬生生地将工业文明移植到这戈壁滩上。石嘴山,一度支撑起宁夏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煤炭工业的发展,给石嘴山带来过无限辉煌,同时,也给石嘴山留下了大片“疮痍”,连续数十年的无序开采,采矿区附近90%的天然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石嘴山的生态系统。每到春秋时节,石嘴山常常黄沙四起、煤尘漫天。

  由于环境太差,过去石嘴山市到外地招商引资,往往费尽口舌也收效甚微。1994年,德国一家公司曾与石嘴山市煤机厂达成合作生产矿山机械的意向,但德国专家实地考察了一圈后丢下一句“这里不适合人类生存”的评价,便放弃了这个合作项目。类似的“插曲”成为了石嘴山人心中的痛。

  痛定思痛。生态问题对石嘴山人的触动很大,多少次困惑,多少次反思,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城市,能不能通过城市环境的改善,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同步发展!

  本着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石嘴山的决策者提出生态立市,把推进生态转型、建设创新型山水园林工业城市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1996年9月,石嘴山市作出了创建环境优美和卫生整洁的园林化城市的决定,开始大规模治理污染、美化环境;2003年,石嘴山市提出了建设西部地区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的发展定位,打响了生态建设大会战等一系列生态建设攻坚战;2008年,石嘴山市顺利完成创建宁夏园林城市的目标;2011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确定建设和谐富裕美丽新型工业城市,围绕产业、民生、生态“三大转型”推动发展,建设外在形象与内涵发展相统一的美丽石嘴山;2013年,石嘴山市持续描绘绿色发展蓝图,自加压力,提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2019年,石嘴山市进一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净乡美城靓的美丽石嘴山……我市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一系列举措的落地生根,使绿色发展从市委、市政府的蓝图部署,变为全市上下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

  改变——化腐朽为神奇

  植树,已经成为石嘴山人的“必修课”。

  1998年以来,每年的春季,声势浩大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都会在石嘴山市拉开帷幕,机关干部、中小学生、部队官兵和厂矿职工主动参加义务劳动,在贺兰山东麓的石头缝里、在盐碱泛滥的白僵滩上、在主干沟渠和道路两侧,增绿退黑,植树造林。

  4月的塞上乍暖还寒,部队战士们光着膀子在山坡上挖坑植树;机关干部们为了赶超任务,索性把锅灶也抬到植树现场,开饭时一阵狂风袭来,常常碗里都是沙子。

  在石嘴山,水珍贵、土贫瘠,种活一棵树不容易。石嘴山的绿与大兴安岭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相比会黯然失色,但这里的绿却让人肃然起敬。

  在石嘴山,腐朽在生态建设者的手里化为神奇。石嘴山人曾自嘲:城市东大门有两头“大黑熊”镇守——一座矸石山,一座粉煤灰山,山的旁边是自然形成的滞洪区,“山水”周围煤泥水横流,生活垃圾遍地。

  “一开始想要搬掉这两头‘大黑熊’,但几十年煤渣、粉灰堆积,山体体积已经非常巨大,搬掉的难度可想而知。”市自然资源局局长王金建告诉记者。石嘴山人转变思路,在粉煤灰山和矸石山上覆土绿化,置石造景,建起了华夏奇石山文化旅游区,把滞洪区变成了星海湖国家湿地公园。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塞上绿城,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纵横交错的绿地成为一颗颗“宝石”,镶嵌其中。

  还有位于大武口区的汇泽公园,以前是一片废弃的果园,坑坑洼洼,刮风起灰,下雨泥泞,但因地处黄金地段,成为不少开发商看中的地块。然而,当地政府舍弃4亿多元土地出让金,拿出600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综合性公园,供市民休闲娱乐。

  银杏、云杉、樟子松、国槐……初春过后,汇泽公园色彩明丽。“一到夏天,音乐喷泉吸引周边居民来消暑玩耍。”家住大武口区翠欣园的宋城说,公园建起后,周边房价平均上涨了20%-30%。

  类似的事例在石嘴山不胜枚举。七彩园从昔日的采煤沉陷区变身为今朝的城市后花园;银杏生态园从“煤时代”大烂疤变成“游时代”的新靓点;北武当生态旅游区从一个不起眼的泄洪沟化为城市中的绿色长廊;森林公园则像是在贺兰山麓寸草难生的戈壁滩上镶嵌了一颗巨大的绿色“翡翠”。一批城市“绿肺”和田园林带,使昔日的煤城由黑变绿、由绿变美。

  如今,行走在石嘴山的大街小巷,一街一景、一路一貌,绿色独具;居民小区草坪如毯,鲜花怡人;机关庭院,一抹抹翠绿,一座座雕塑令人心旷神怡。平坦宽敞的道路两侧绿树成荫,城市公园风格各异。夜幕降临,霓虹灯、路灯、广告灯箱交相辉映,绘成一幅幅美丽画卷。

  机遇——共享生态福祉

  生态变迁,也体现在老百姓的“钱袋子”里,体现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对此,大武口区龙泉村最有发言权。“不说远的,就跟2017年比,当时全村355户,七成的房子是空着的。咋回事?村子发展慢,村民外出打工了。”村口老树下,龙泉村所在的大武口区长胜街道办事处主任张震告诉记者。

  谁也不曾想到,短短两年,曾经留不住人的龙泉村吸引村民纷纷返乡创业。2019年,村民自己创办的客栈、酒坊、茶馆、特产商铺等已达35家,村集体收入达到创纪录的150万元。“留下50万元继续投资,其余的打算年底给大家伙分红,致富奔小康就在眼前。”张震自豪地说。

  漫步龙泉村,惊喜更多。一幢幢庭院青砖灰瓦、错落有致,路两边的杏子压弯了枝头,百年老树、巨型水车更是别具风味。山水相映间,龙泉村宛如贺兰山下展开的一幅舒适惬意的田园画卷。

  小小村落变化大,秘密在哪儿?

  当地酿酒师张淋景说:“归根结底,还是‘吃’了生态环境改善的红利。”去年,她回到龙泉村,投资100多万元开办了酒坊庭院,利用村里清冽甘甜的泉水,古法酿造米酒、高粱酒,广受市场欢迎。说话间,几名游客来到张淋景的庭院小憩,郁郁葱葱的果树遮住了烈日,坐在石阶上近赏碧水、远眺青山,很是惬意。

  “生意好得很,估计明年就能回本!”张淋景并非盲目自信。近年来,龙泉村搭上贺兰山干沟周边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的“快车”,完成了后山1200余亩荒山的绿化栽植工作,绿化覆盖率达60%。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龙泉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人均年收入即将达到两万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吃上了这碗饭,才更懂得这道理。”龙泉村党支部书记高亮感慨万千,“从脱贫致富到乡村振兴,每一步都不容易。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守好贺兰山,守住这来之不易的一片绿色!”

  截至2019年年底,石嘴山市森林覆盖率6.54%、建成区绿地率38.43%、绿化覆盖率43.1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5.16平方米……一组组数据,印证着我市在生态建设方面作出的努力。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一个个金字招牌镌刻着我市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清晰足迹。生态文明、绿色梦想,已完全浸融在石嘴山的血液里、骨子里,体现在石嘴山的决策中、实践中。在能耗大、产出低、带动小的产业引进上,石嘴山不断做着“减法”;在低碳环保创新技术有突破、辐射拉动范围广、效益良好的产业引进上,石嘴山不断做着“加法”,坚决不要“发臭”的GDP和财政收入,坚决不上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在石嘴山人心中,生态建设比经济发展更重要。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当石嘴山抹去“满面尘灰烟火色”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当“绿水青山”的生态愿景渐渐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景,一幅幸福的画卷在石嘴山徐徐展开。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石嘴山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续高擎绿色发展大旗,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加快建设创新型山水园林工业城市,争当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记者 行衍 孙燕红/文 赖盛龙/图)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王小梅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