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华彩六十年 奋进石嘴山 -> 图片头条
“名家谈石嘴山”正式推出丨石舒清《石嘴山印象》
2023-04-28 23:06:21   
2023-04-28 23:06:21    来源:石嘴山发布

1.jpg

他们“笔下”的石嘴山

是一首首豪迈的诗词

是一篇篇壮丽的华章

是一曲曲俊美的赞歌

是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摘自《名家笔下的石嘴山》

2.jpg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不同的地域

孕育了文化的多样性

多元的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

而美丽缤纷的世界

石嘴山

有着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优美的生态

......

  栏目语:

  为了更好地传承石嘴山文化基因,在新时代讲好石嘴山故事、传播好石嘴山声音、展示好石嘴山形象,全方位、多层面、广领域记录和呈现石嘴山的移民文化、工业文化、黄河文化、军旅文化等城市元素和工矿符号,持续打造宁夏城市文学、工矿文艺新高地,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联、市新闻传媒中心共同协办推出“名家谈石嘴山”专栏。

“名家谈石嘴山”专栏

今天为大家邀请到的嘉宾:石舒清

3.jpg

作者简介丨石舒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夏文联副主席(兼)、宁夏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石舒清,原名田裕民,回族,1969年生于宁夏海原县,1989年毕业于固原师专英语系。当过中学教师、县委宣传部创作员,现为宁夏文联专业作家,宁夏文史馆馆员。写作以短篇小说为主。短篇小说曾获得《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上海文学》奖等。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石嘴山印象》 

作者:石舒清

  我很早(大概七八岁)就对石嘴山有了某种概念和神往,觉得那是一个可以出人头地的地方,是一个能过上好日子的地方,说来和村里的一个人有关。这人当时在石嘴山当矿工,就算是吃公家饭了。当时全村吃公家饭的有两个人,一个在县城,一个在石嘴山,贵远贱近,当然觉得石嘴山这个是更厉害一些。这人偶尔回老家来,几乎村子里每家都会请他去吃饭。我家就请过,请来后爷爷亲自陪着。记得那人气质相貌有些特别,和村里人相比,已经有些两样了。但他还是老家口音,他的儿子则说着在我们听来很洋气的话了。有一段时间不知什么原因,他的儿子竟在村小学上过一段学,给我的印象是终生难忘的,一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学生的存在,我们的老师好像有些发慌了,好像他那点学问拿不出手了;还有就是,这娃正好坐在我的后面,习惯性地往前面一踢一踢,就踢到我的脚后跟,那时候没袜子穿,鞋也不怎么样,脚后跟还开了裂子,就搞到我忍不住哭起来。这就算是成了一个事件。结果完全是不敢想的,那娃竟然给了我一双袜子以表歉意。还有什么不能原谅的呢?这石嘴山来的人太大方了。这是石嘴山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后来上中学,住在二爷家,在法院工作的二爷订了几种刊物,我那时候就对文学有兴趣了,就在一本刊物上读到关于土匪郭拴子的小说连载,应该说这小说对我的文学梦的培育是有必然作用的。

  后来才知道这小说的作者是郑正老师,石嘴山文学的拓荒人。所以据实说来,我知道的第一个宁夏作家不是张贤亮先生也不是别人,而是郑正老师。他虽然写的是石嘴山的事,但同时也是宁夏的事,从语言风格到生活气息都让我倍感亲切。

4.jpg

  这么多年下来,觉得石嘴山的作家们给我一种印象:内敛又倔强。好像憋足着一股劲,好像自己也清楚自己是立站在怎样的一块土地上,好像大家早就默契地互通声气暗暗发力,要给这块天赐的宝地一个呐喊和正名。这是应该的,地下厚积了千万年的煤层应该有其匹配的名声和颂扬。其实这块土地上的先辈们,早就按捺不住地在贺兰山里尽情地挥洒描画了,画在石头上,画在崖壁间,后来者紧紧跟上就是了。

  诗人张嵩说:“女娲遗落斑斓玉,多少精华在此间。”

  可谓对这块热土的量身定做。

  诗人马萧萧说:“以石为嘴,做最强硬的发言。”

  得天独厚,众志成城,相信石嘴山的发言会传播在更广大更深久的时空里。

——摘录石舒清先生为《名家笔下的石嘴山》撰写的序言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贺璐璐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