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华彩六十年 奋进石嘴山 -> 文字头条
百年水旱码头石嘴子
2020-12-30 15:30:06   
2020-12-30 15:30:06    来源:石嘴山日报

  沿着黄河西岸的滨河大道一路向北前行,越靠近石喇叭,河岸的地势就越高,黄河边巍然挺立的如嘴巨石,俗称石嘴子,此处即石嘴山地名来历,岁月沧桑,雄风依然。

  石嘴子曾是一个码头,是宁夏三大官渡之一,自秦汉时期就承担了宁、蒙、陕、甘、青等地的贸易进出口重任。随着时代的发展,石嘴子码头的功能逐渐减退,默默隐退于时光中。为保护石嘴子码头遗址,重现渡口历史风貌,惠农区于今年4月份启动了石嘴子码头遗址修复项目,在石嘴子岩体上部建了一条木栈道,在石嘴子岩体下部建了一条生态廊道,使游人能近距离观赏地质岩层的形态及黄河的雄伟壮阔。

  行走在崖壁边,看那被黄河长期冲刷的崖壁,酷似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像是虎口狮嘴,像是飞鹰的翅膀。

  在石嘴子码头公园,记录了码头的历史过往,复现了清朝末年码头交易的场景。早在秦汉时期,黄河石嘴子段就有船只往来,形成远近闻名的水运码头,别称风铃古渡。到了清朝,石嘴子码头在宁夏的几处互市夷场中,商贸十分繁荣。清末,驻天津的英、德商人在石嘴山开设洋行,利用该渡口转运西北地区的皮毛。

  1951年国营石嘴山渡口成立。随着经济发展,黄河石嘴子渡口运输业日益发达,赶到旺季,在码头等候摆渡的汽车、拖拉机、畜力车,河东、河西赶集的人有时排队达1公里长。1988年,随着渡口处石嘴山黄河公路大桥竣工通车,取代了渡口摆渡,至此,繁荣的码头景象消失。

  如今,黄河上架起一座座大桥,宁夏和内蒙古的往来更加方便,在惠农区,经常会看见内蒙古的车辆,或是听见内蒙古的方言。尤其是医疗方面,内蒙古的很多病人来石嘴山市惠农区看病,医院已成为宁北蒙西区域医疗中心之一。

  如今,石嘴山也不再通过河运将皮毛运送到天津,输出至国外。取而代之的是通过铁路、公路运输与天津港、曹妃甸港连接,实现海铁联运、海陆联运。古有宁夏三大官渡之一的石嘴子码头,今有宁夏“三大口岸”之一的惠农陆路口岸,惠农陆路口岸运行10年来,累计实现货物吞吐量29万标准集装箱,出口货物价值达89亿元,缴纳关税、进出口增值税4.6亿元。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石嘴山“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作用愈加明显。(记者 行衍 马晓军)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王小梅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