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激越时而舒缓。泥制的小巧乐器发出的声音悠远、苍凉、空灵,让人不禁沉醉其中。这种乐器就是民族传统乐器——泥哇呜。
来到平罗县泥哇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走进杨达吾德的陶艺工作室,造型各异、大小不一的泥哇呜堆满了展示架,散发出迷人的时尚气息。
杨达吾德不仅是石嘴山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泥哇呜制作技艺传承人,还是泥哇呜制作第四代传承人。此时,他正在为前来参观的平罗县陶乐中学的师生演示泥哇呜的制作过程。不一会儿,一坨普通黄胶泥,在他的手里变成一个造型别致、图案新颖的泥哇呜。
谈起将泥哇呜与文创产品的结合,杨达吾德颇有感触。
早在10年前,杨达吾德就开始了自己的“文创”之路。而这一切,竟然来自一位顾客不经意的一句话。当年,杨达吾德制作泥哇呜的事业刚刚起步,在摆摊经营、售卖泥哇呜时,一位顾客选中了一个小巧的泥哇呜,但觉得这件泥哇呜不便于携带,拿在手里不方便且没有合适的包装盒盛放,还容易掉在地上摔碎。那位顾客第二次再来买泥哇呜时,向杨达吾德提出建议:能不能扎个孔,可以穿上绳子挂在小孩脖子上。
以前,杨达吾德从没这样想过,民间也没有这样做过。于是,他采纳了顾客的建议,在泥哇呜上打了一个孔穿上绳子。后来,又有顾客提出打一个孔不对称也不好看,希望在泥哇呜上再打一个孔,穿两根绳,这样既美观又实用。“其实,最好的设计师是顾客而不是我,我只是根据他们的需求加以改良。”杨达吾德谦虚地说。就这样,杨达吾德通过改变传统器型的泥哇呜,让其成为可以佩戴、摆放、把玩的文创产品,开始走上了对传统泥哇呜的改良、文创开发之路。
为了精益求精,杨达吾德从选料开始就严把质量关,选用的黄胶泥必须是来自黄河岸边或者远郊,这种黄胶泥经过自然沉淀,没有任何杂质。黄胶泥经过粉碎、和泥,放在缸里发酵半个月才能进行揉泥、成型、烧制。
除了精心选择原料,制造泥哇呜还需要经过成型、修坯、打眼、调音近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成型,也就是泥哇呜的造型。以前,石嘴山民间流传下来的泥哇呜造型主要是牛头、牛角、扁豆、鱼鸟。“泥哇呜的这四种传统造型,不是被刻意设计出来的,而是当地群众根据特定的、出于习惯的手法自然而然形成的造型。比如制作牛头造型的泥哇呜,就是把泥巴放在手里揉,揉成圆形用大拇指一边挖一边捏成一个杯形物,把口封住就形成了牛头状。其他的也是这样一个原理,这和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有直接关系。”杨达吾德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动作娴熟地捏出了一个牛头造型的泥哇呜,并随手改变牛角的形状。短短两分钟,一个生动有趣、古朴自然的泥哇呜就呈现在记者眼前。“这是宁夏独有的造型特点,源于宁夏人民独有的智慧,也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杨达吾德说。
为了适应当代的审美需求,杨达吾德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对泥哇呜的造型进行了大胆改良。经过多年的摸索,杨达吾德已经研发出了30多个品种的泥哇呜造型,以往的泥哇呜只有4个音,改良后能吹14个音,没有经过训练的人也能吹响。杨达吾德还独创了复模制作方法,实现了泥哇呜规模化生产。由于传统的泥哇呜都是手工捏制的,每个泥哇呜都需要不同的调式。杨达吾德在经过多方学习、揣摩后,研发了复模技术,可以将一批泥哇呜统一为一个调式,为学校教学提供了便利。目前,泥哇呜已进入平罗县回中的音乐课堂,深受老师与学生的喜爱。
在设计的过程中,杨达吾德还巧妙地融入了当下生活题材,从人们关注的热点中寻找创作灵感。在展架上,一件憨态可掬的孕妇造型的泥哇呜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个作品叫‘二胎’,之所以叫‘二胎’是与国家放宽二胎政策相关,侧面看是一个大肚子孕妇的造型,小孩和备孕的年轻人很喜欢。”杨达吾德介绍道。这件作品造型小巧也能挂在脖子上,加之丰乳肥臀是从古至今一个非常流行的元素,并且有着很好的寓意,融入了民间文化的智慧,在造型图案上又融入了贺兰山岩画的凿刻风格,并且加入了大家喜欢的花草树木等装饰元素,在众多造型中显得特别且时尚。
除了改良造型,杨达吾德还在泥哇呜的颜色上动脑筋、花心思。传统泥哇呜采用黄胶泥的天然色——土黄色。尽管颜色有深浅的变化,但色调基本固定。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杨达吾德摸索出了烧制经验。烧制泥哇呜时,必须有人全程守在窑旁,时不时地添柴或者其他燃料来控制温度。黄胶泥制成的泥哇呜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在窑里高低位置的不同,有的偏红、有的偏黄、有的偏白、有的是黑色。经历这样的窑变,使得泥哇呜的颜色也变得丰富起来,质地、手感也像瓷器一样润滑。火候温度的控制对于泥哇呜的质量和质感具有决定性作用,“烧了20年泥哇呜,柴火烧得是最好的。”杨达吾德幽默地说。
为了让泥哇呜更加具有观赏性,杨达吾德还改良泥哇呜的制作技艺,采用浮雕、刻画等工艺,在泥哇呜上精雕细刻,并引入贺兰山岩画、黄河等石嘴山本地的美术元素,刻上精美的花纹。这样一来,泥哇呜穿上彩绳可以作为挂件、装饰件随身佩戴,稍大的泥哇呜还可作为摆件供人观赏,实现了从纯粹的乐器向把玩转变,成为集演奏、装饰、把玩为一体的特色时尚产品,不仅在宁夏各大旅游景区销售,还销往北京、辽宁、湖南、湖北、上海等20多个省市,甚至进入了韩国和日本市场。(记者 刘均 张芳霞 实习记者 许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