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华彩六十年 奋进石嘴山 -> 走向小康生活
融他乡为吾乡——来自大武口区星海镇新民社区的脱贫故事
2020-12-31 11:40:13   
2020-12-31 11:40:13    来源:石嘴山日报

  如果说脱贫是场“攻坚战”,稳脱贫则是“持久战”。

  2012年,为摆脱“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窘境,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十二五”生态移民规划,2490户9567名劳务移民从隆德县整体搬迁至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新民社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2户710人。

  自此,贫困群众搬出了穷窝窝,过上了新生活。8年间,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他们搬出了群众的幸福生活,搬出了产业的繁荣发展,搬出了面貌的焕然一新,搬出了邻里的守望相助,“直把他乡作吾乡”,彻彻底底融入当地的美好生活。

  生活融入——城里置业住得更舒适

  即将过去的2020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一年。对新民社区移民群众张丽丽来说也是如此。不过,她的“刻骨铭心”都是喜事:一是买了大房子,二是找到新工作。

  33岁的张丽丽2012年从隆德县搬迁到大武口区新民社区,搬进了政府为安置移民建设的沐恩新居。房子虽说不大,面积只有56平方米,但布局合理,公摊面积小,房屋利用率高,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对张丽丽来说,已经是不小的惊喜了。

  “老家的房子和这里没法比。在老家,一下雨路根本没法走,大人工作、孩子上学都特别不方便,打工只能到离家至少半小时车程的小县城去,县城里还没啥好工作可干,只有到小饭馆里端盘子,晚上下班都没法回家。不出去工作只能在家种田,种田也只能靠天吃饭。哪像这里啊,房子敞亮,小区环境好,周边啥都有,市场、学校、卫生院,干啥都方便。”张丽丽喜不自胜地说。

  那时,因为家里的日子过不下去,她和丈夫只能常年在外打工,留下老人在家种地,只有农忙的时候他们才回去。四处漂泊的日子在实施易地搬迁后才算安定下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团圆。

  不过,沐恩新居的房子虽好,但对一家六口三代人来说,还是小了些。“我们一直盘算着等手头宽裕了,在大武口市区里买套房子,一来方便孩子上学,接受更好的教育,二来也能住得更宽敞些。”张丽丽说。

  一家人为了这个目标努力奋斗:公公在建筑工地打零工,婆婆到餐厅后厨帮厨,丈夫在建筑工地当司机,张丽丽则边带孩子边“充电”,先后参加了社区组织开展的面点、炒菜、孕婴等技能培训,也零零散散卖过酒水、打过零工。“易地搬迁政策特别好,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免费培训,拿到培训证书还有补贴。”

  今年,随着疫情的突然来袭,一家人利用宅在家里的时间在网上“淘”起了第二套住房。前前后后看了二十几套房子,最终相中了大武口区塞上水乡的一套86平方米住房。“房子南北通透,采光好,卫生间带窗户,通风好,地暖供暖特别好,房子装修也不错,小区环境也好,周围有学校、医院,配套设施都不错……我们买房还享受了‘多人多代购房’政策,政府补贴了5万元,我们自掏5万元,首付10万元按揭就买下来了。”张丽丽笑眯眯地说。

  买了房,好事接二连三:5月份,小女儿顺利转学,入读市第十九小学,婆婆带着孙女搬进了新家;6月份,新民社区招聘网格员,张丽丽成功入职,找到了一份稳定的新工作;7月份,住了8年的沐恩新居住房房产证也办下来了……

  一家六口,两个房产证,住得越来越舒适,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思想融入——变“要我致富”为“我要致富”

  挪穷窝、拔穷根。如果仅仅是把贫困群众从偏僻的大山里搬出来,住进城镇,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发展问题。

  扶贫更要“扶志”,思想上的融入,让贫困群众树立起“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信心显然更为重要。42岁的刘壬辰便是如此。他搬迁到大武口区后,不等不靠,积极转变思想,变“要我致富”为“我要致富”,率先融入了异地搬迁安置的全新生活。

  2012年8月,刘壬辰和妻子携3名子女从固原市隆德县搬迁到了大武口区新民社区。“刚搬来时,政府通过劳务输出为我们解决收入问题。我到扶贫车间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感觉在企业务工并不适合自己。后来政府又开办创业培训班,支持鼓励我们自主创业。我去培训了半个月,听老师讲怎么创业、怎么发展。听完以后我很激动,下定决心要自主创业。”回忆起创业初衷,刘壬辰侃侃而谈。

  那时正是电动车市场行情最好的时候。刘壬辰先后到大武口、银川两地考察了电动车销售和维修市场行情。回来后,他信心满满,拿出在老家开了几十年小卖部积攒下的一点积蓄,租下了一间沿街店面,销售电动车。好学的刘壬辰在销售电动车之余,自学维修技术,店里连卖车带修车,生意日渐红火起来。很快,他便扩大了规模,租下了隔壁的一间店面。之后几年间,刘壬辰从2个店面扩充到了4个店面,生意越做越红火,干劲越来越足。“要想脱贫致富不能光靠着政府,吃低保永远不能脱贫,得靠着自己的头脑谋发展,谋求一份好事业。我准备明年把隔壁到期的店面也租下来,继续扩大规模。”刘壬辰信心十足地说道。

  目前,刘壬辰加盟的电动车品牌多达5个,销售的电动车车型也很齐全,从两轮车到三轮车,再到四轮车,有充足而稳定的货源。“每年春节过后到十月份,是销售旺季,我和妻子根本忙不过来,还得雇人来帮忙。”刘壬辰说。

  谈起下一步规划,刘壬辰说:“我打算继续扩大经营规模。如果有可能,我想开一家电动车厂。虽然我现在已经是星海镇规模最大的电动车销售商了,但人不能满足于眼下,要有更长远的打算和发展。”

  在隆德时,贫困户多以散居为主,搬迁到新民社区后,带给他们的不仅是居住地的改变,更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何加以引导,让易地扶贫搬迁聚居地成为贫困户安居乐业的和谐社区呢?显然,要在可持续发展、长效增收上下功夫。

  近年来,大武口区新民社区在做实产业帮扶、开展扶贫就业技能培训、扶贫专项支持、小额信贷金融支持等举措外,成立了宁夏新民劳务有限公司,培养了12名“经济带头人”,为搬迁户开辟增收渠道,助力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怡东辉就是其中一位。

  51岁的怡东辉是个敢闯敢拼的人。高中毕业后,他离开隆德老家来到石嘴山闯荡。1992年,他考取了驾驶证开始跑运输。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地到处跑,一跑就是8年。

  2012年,“十二五”劳务移民工程实施后,怡东辉一家与其他村民一同从固原市隆德县搬迁至大武口区新民社区,有着多年在外打工经历的怡东辉立刻成了大伙儿眼中的致富带头人。“那时候大家都是刚搬过来,人生地不熟,很多乡亲都很彷徨,想找赚钱的门路却不知道干点啥好。我因为来石嘴山的年头早,待的时间长,就主动站了出来,带领大家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怡东辉说道。

  就这样,他带领大家四处接工程,绿化、建筑,哪里有活儿就奔向哪里。大伙儿在怡东辉的带领下,每月至少能有3000元收入,日子都渐渐有了起色。

  情感融入——情系石嘴山姑娘结良缘

  2020年对罗博文来说,可谓双喜临门,先考取了事业编制,又迎娶了本地姑娘,真正融入“第二故乡”。

  要说罗博文,不得不先说一说他的父亲,罗平子。

  今年54岁的罗平子是一个有远见、有魄力的人。“我家里兄弟姐妹四人,从小家里条件就不好,日子根本没法过。都说‘树挪死,人挪活’,我17岁就跟着村里人来石嘴山打工了。在煤场、矿山都干过。日子虽然辛苦,但比起隆德老家,简直好太多了。”罗平子侃侃而谈。

  2012年,听说老家要整体移民搬迁到石嘴山,罗平子很高兴。漂泊打工的日子,让他深深体会到受教育的重要性。“‘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外出打工这些年,就把孩子接到身边就近上学了。”罗平子说,“小时候是家里没条件供我上学,我不能再让我的孩子重蹈覆辙。我努力打工挣钱,就为了给子女营造一个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才能让生活更有奔头。”

  或许是很早就来石嘴山打工的缘故,罗平子对石嘴山有很深的归属感,尤其是移民搬迁后,这种归属感更加深刻。他的这种归属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一儿一女。

  罗平子的儿子罗博文毕业于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考入惠农区人民医院,成为一名体制内医务工作者。工作期间,他结识了市第二十一中学的年轻教师虎改琴,一名漂亮温柔的本地姑娘。相恋2年,他们于今年10月4日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两人的婚礼就在大武口区星海镇举办,婚礼简朴却不失隆重。小两口的新家位于大武口区星湖天地小区,面积120平方米,是罗平子在2017年为儿子按揭购买的婚房。按照石嘴山市有关大学毕业生购房政策,政府补贴3万元。

  今年,罗博文再次通过考试顺利考入宁夏第五人民医院。眼下,相关手续均已办妥,只待正式入职。“儿媳妇也在努力备考,夫妻俩争取一起在大武口工作,这样一家人就团圆了。”罗平子笑呵呵地说。

  在罗平子看来,儿子能够和本地姑娘喜结良缘,不仅是自家的喜事,也是隆德、石嘴山两地结下“不解之缘”的生动实践。“我女儿也是宁夏医科大学毕业的,目前在市中医医院做护士。目前正在努力备考,希望她也能成功考上编制,再给我找个本地女婿回来!”

  带头融入——携手筑就小康路

  为了更好地带领大家干工程,怡东辉先后考取了A1、A2驾照,熟练掌握了叉车、铲车、挖掘机、大巴车等多种车辆的驾驶技术。他还组建了一个近500人的微信群,一方面用于联系用工单位“找需求”,一方面用于组织劳动力“觅门路”,确保想干活的人能找到活干,需要用工的单位能找到劳动力。

  最近,他刚带着一支十几人的队伍干完龙泉山庄的一个饮水工程。每天用工18人左右,大工日工资350元,小工日工资260元。不足一个月的工程,又给大家带来了几千元收入。“快过年了,我准备歇一歇。等到明年2月底再接着干,接一些绿化、土建工程,继续带着大伙儿挣钱。”

  眼下,在新民社区,像怡东辉这样的经济带头人共有12位。他们秉持着“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的理念,争做“领头雁”,在用工单位和劳动力间牵线搭桥,成为易地搬迁移民群众中主动融入脱贫攻坚、服务周边企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中坚力量。(记者 朱玉浩 徐毅董 湘漪 文/图)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王小梅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