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两岸湿地美。
宁夏黄河外滩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黄河银川段两岸,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春暖快、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温差大、日照长,干旱少雨、风大沙多。这里的土壤多以潮土、沼泽土、淡灰钙土、盐土为主。就是这样一片看上去十分贫瘠的野滩,通过四年的规划建设,于2020年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成为银川市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的又一“新秀”。
昔日沼泽遍布如今水波荡漾
张子建是宁夏黄河外滩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干事,2018年,他初见黄河外滩国家湿地公园时,公园里的湿地已渐成规模,在老员工的讲述中,他才知道,2016年之前,这里还是一块荒滩,土地荒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到处都是一小块一小块不成形的沼泽地,周围还布满了杂草。
那时候,对于周边居民来说,黄河外滩是个危险而荒凉的地方,杂草丛生,还隐藏着危险的沼泽地,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陷进去,因此,几乎所有人都远远避开它。
沼泽变湿地,首先要排除危险,让人们能够顺利地走在湿地公园里。为此,该湿地公园项目的第一步,就是修建一条木栈道,有了这条木栈道,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周边居民,都可以避开危险的沼泽,一睹这块野滩的全貌。
接下来的几年里,湿地公园的建设每年都在推进——植树造林、清理淤泥、开凿人工湖……在张子建的印象中,自己来湿地公园的这两年,就是一直在跟进一个又一个的工程。
渐渐地,这座规划总面积1190公顷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中,湿地总面积达到了1050.70公顷,湿地率达88.29%,且类型丰富,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以及永久性河流、湖泛平原湿地、永久性淡水湖、草木沼泽。
如今,人们再也不会谈“黄河外滩”而色变,在六月酷热的阳光下,人们乘着快艇,在黄河里疾驰而过,感受着耳畔吹过凉爽的风,曾经荒凉与危险早已不见。
铲去杂草植新绿植被种类日趋丰富
黄河外滩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逐步修复,不仅湿地面积逐步扩大,“植物家族”也逐渐壮大。
刚开始规划建设湿地公园时,这里最大的特色就是两少——野生动物少,水生植物少。“除了一些红柳、灰绿藜、白草、赖草、艾蒿、蒲公英等灌木和草本植物,以及杂乱生长的芦苇和菖蒲外,几乎没有什么水生植物。”张子建说。
于是,在清理淤泥、开凿人工湖泊的同时,湿地公园也没有忘记加强规划区内的绿化,这里栽植了更多的树木。可以抵挡风沙、还有一定的休闲旅游价值的苹果树、桃树、梨树等果树成了首选,此外这里还种上了沙枣树、刺槐、新疆杨、河北杨、旱柳、垂柳、臭椿等树木。由于土壤盐碱化严重,种什么都不易存活,只能反反复复地尝试,每一次的成功,都能让工作人员欣喜好长时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后,湿地公园开始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回馈人们的努力,昔日杂乱无章、肆意生长的杂草和芦苇被铲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年修剪、规划整齐的芦苇荡,夏天看去是一抹绿,秋天看去是一片金黄,而到了盛夏,荷花、睡莲盛放开来,又是一幅美景。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树木茁壮生长,逐渐成荫,河滩上,新栽植的树木整齐地排成一排排。“现在,我们的规划区里有维管植物44科102属129种,包括蕨类植物有2科2属2种,裸子植物有2科4属5种,被子植物有40科96属122种。”张子建满是欣慰地说。
生态越来越好鸟儿有了安乐窝
湿地逐渐复原,植被越来越多,也给野生动物带来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吸引它们在这里安家。目前,该湿地公园共有野生脊椎动物116种,其中鸟类有94种,占总种类的81%。
张子建还记得,他刚到湿地公园的时候,看到几只野兔蹦跶,都能兴奋半天,如果能看到野鸡,那真是算得上撞大运了。
生态环境逐渐修复后,大家都注意到,有许多不知名的鸟类出现在湿地中,且数量和品种越来越多。经过观测,这里已有21种自治区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级保护动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此外,还有中澳候鸟保护名录中的13种保护鸟类和中日候鸟保护协议目录中的40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鹤、白尾海雕,二级保护动物有白琵鹭、小天鹅、鸢、红隼、灰鹤、苍鹰等,大白鹭、白眉鸭、草鹭、夜鹭等被收录在中澳和中日候鸟保护名录中的鸟类,更是经常出现。
除了鸟类越来越多,其他的野生动物也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张子建告诉记者,前些年,他和同事们还在湿地公园里看到了白狐,野鸡、野兔等如今都算是常见的野生动物,“对于这些野生动物,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不打扰,不人工干预,为它们创造更好的栖息环境。”(记者 吴璇文 海坤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