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南源出于泾源县老龙潭以上,北源出于固原大湾镇,至甘肃平凉八里桥汇合,东流经平凉、泾川于杨家坪进入陕西长武县,再经彬县、泾阳等,于西安市高陵区陈家滩注入渭河。
泾河全长455.1公里,流域面积45421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2.1亿立方米,惠及宁夏东南部、甘肃陇东、陕西关中等地区32个县市(区)640万人,是陇东、关中地区的生命之河。
7月14日,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启动采制《泾河传记》系列融媒报道,从泾河发源地、流经地、到下游进行全流域展示性报道。遵循“河里故事岸上讲”的方向,采取蹲点观察、溯源随流等采制方式,通过文、图、视频、长图、海报等形式,在宁夏日报、宁夏日报客户端、抖音、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推介,展示泾河治理成就、泾河上游生态治理对下游陕甘两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益处、陕甘两省利用泾河水发展脱贫产业对宁夏的启示、沿岸风土人情等。
记者随护林员寻访泾河源头。
“无数飞泉大小珠,老龙潭底贮冰壶。汪洋千里无尘滓,不到高陵不受污”。1790年,清人胡纪漠奉命勘察泾水源头,他在《泾水真源记》中这样赋诗描述泾河。
泾河的真源在哪里呢?
7月14日,循着先辈们寻源的足迹,记者逆二龙河而上,寻找泾河源头第一滴水。
高山草甸百花开
寻找泾河源头用了两天时间。
第一天是跟随六盘山林业局二龙河林场护林员,从二龙河下游出发,沿着防火通道至后山石硌子护林点。
从石硌子护林点至泾河源头全是山陡林密的上坡路,护林点唯一护林员陈奋勤说:“走小路,也得两个小时。”
陈奋勤带我们钻进密林,顺着野猪跑出的小道下行。一路上,逢沟必有小溪渗流。猫着腰在杂树中艰难爬行,一不小心被荆棘划破胳膊或脸,误抓苋麻,蛰得人“嗷嗷”叫。一段山路还算开阔,艾蒿灰白一片。
护林员边走边巡山。
在一片松林里穿行近二十分钟,阴暗潮湿,阳光很难投进来。
出松林,眼前陡然豁亮宽展起来,绿草在山梁上漫溯,蓝的、黄的、紫的等各色花绚烂,一片一片的高山草甸俨然成为天然大花园。
“那些天然林是风吹鸟衔的树种自然长成的,而这些整齐划一的松林,都是我们父辈们栽植的。可以这样说,六盘山的森林是林建三师等先辈们纯手工打造的,泾河源的生态美,是我们护林员脚跑着守出来的。”同行的二龙河林场场长贾旭说。
高山草甸花园。
这道梁名叫马尾巴梁,是分水岭,也是甘宁分界线。
梁南是甘肃省庄浪县,山顶阳坡树木稀疏,草甸广阔,是上好的牧场,牛马成群觅食。马群由于长时间打野放牧,野性渐长,陌生人稍一靠近,头马冲出马群,打着“突突”鼻响,前蹄刨地示威。
梁北是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腹地,阴坡洼地林木茂密,山顶也有连片草甸。由于六盘山林业局管护严,花草又厚又密。
夏秋草丰,偶有梁南牛马越界偷食梁北青草,陈奋勤得整天盯着,一旦发现,立即驱离。“一天得跑几趟子,得猴手不离蒌畔子地盯着。”最让陈奋勤紧张的是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两天。马尾巴梁南边民间在泾河源头山梁上修了山神庙,每到初一、十五就来上香、烧纸,“怕引起森林火灾,你看这陡山光洼的,一着火,就没治了。一看见山神庙冒烟,我就慌慌张张去灭火。”
六盘山甘肃界牧场。
立于山顶,极目远眺,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逼入眼帘。血满草顶着白色伞花漫入松林深处,阳光打在近山绿树头上,远山叠嶂,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淡蓝色水雾。不亲临其境采风写生,词藻再华丽的诗人也写不出“天高云淡”的诗意,丹青妙手也画不出如此透视感强烈的十万大山。
六盘山腹地。
高山沼泽流出第一滴源水
下行约两个小时,只听陈奋勤大声说:“泾河垴到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泾河源头。”
四围青山怀抱着一面朝北的山坡,云雾迷蒙,一片枯木站在沼泽地里,如一群战死而不倒的斗士依剑而立,一幅原始荒蛮景象。枯木根部又有新枝抽发,再次挥发生命张力。草甸上蓝菊水嫩肥大,一丛野菊花更是夸张,叶柄粗约三五厘米,荷叶大伞撑开,直径一米许,是溯源路上见过最大的野荷花。
泾河源头花更艳。
野荷花遍布河道。
源头一派原始森林景象。
泾河第一滴水不是从石崖中渗出,而是在这片高山沼泽草甸下暗流,无声无形,至草甸断裂处,才有水流潺潺。草甸是由厚达几米的腐殖质形成,冰草因此滋养,愈发茂密。偶见水泉,泉水无声细细翻涌。草甸酥软如蒸馍,站久了,脚就深深陷入泥水中。挪步,需踩在倒地的枯木上,否则,动弹不得。
寻访到源头。
寻访途中小憩。
从这片沼泽地发源的3条溪水,一经合流,就现出河的雏形,向山下扑去。
鸟在森林里鸣叫,这只还未叫完那只就打鸣,好像每一棵树上都站着一只叫声清脆的小鸟。风声、水声、鸟声,合成了泾河源头交响曲。
源头。
源水。
(宁夏日报记者 王玉平 剡文鑫 实习生 樊帆 杜银双/文 党硕/图 李东 党硕 杨涛/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