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峡谷里,泾河憋屈压抑流行了400公里。从陕西泾阳县张家山谷口喷涌出谷,猝不及防地发现,一个大平原等着她滋养。
这大川平原叫渭北平原,是八百里秦川的一部分。
渭北平原沃野千里。
泾水原本是狂暴不驯的,但入渠,就变得温柔起来,一派哺育万物的母仪。
渠成,关中成沃野
在谷口,泾水河道上矗立着一座拦河大坝,横写6个大字:“泾惠渠首枢纽”。我们寻访时,正值雨季汛期,泥浪排空,满河谷的水在怒吼,一河的怪石嶙峋。
怪石嶙峋的渠口。
有一渠浊水自大坝分流而出,沿着北山南麓向东而去。“这就是泾惠渠,是自古引泾灌溉渠道的今天样子。”郑国渠道遗址博物馆馆长张立说。
郑国渠道遗址博物馆,书写着引泾灌溉关中平原的悠久历史。
关中平原引泾灌溉第一渠是郑国渠。
泾惠渠首枢纽。
郑国渠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这一时期韩国因惧怕秦国,就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想以此消耗秦国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此举适得其反,促进秦国更加强大。《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郑国渠西起仲山西麓谷口(泾阳县王桥镇船头村西北),郑国筑夯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干渠总长126公里。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干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
泾河自大坝分流而出。
“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张立说。
郑国渠开凿以来,由于泥沙淤积、河道下切的原因,干渠首部逐渐填高,水流不能入渠,历代以来在谷口地方不断向泾河上游改变河水入渠处,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始终不变。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水利设施,先后修建了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
泾河滋润着两岸田地。
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三年六料不收,饿殍遍野。中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挑起在郑国渠遗址上修泾惠渠的重任。历时近两年,终于修成了如今的泾惠渠,引水量16立方米/秒,灌溉60万亩土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新旧渠系进行了3次规模较大的改善调整与井渠双灌,实际灌溉面积达到125.99万亩。
2016年,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泾河性情多变,在冬春枯水期,河水清澈碧透,谷口径流量仅16方/秒;夏秋丰水汛期,洪水历史极大值18000方/秒,每立方米泾河水平均含沙700公斤,基本是泥浆水。”泾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冰说。
泾河沉淀下来的泥沙造就了良田万顷。
泾河泥沙的厉害,文泾水力发电站老板赵良妙领教过。“泾河峡口建发电站时,由于没有充分考虑泾河的含沙量,发洪水时,泥沙打磨坏机轮叶片,导致机组多次瘫痪。”泾河让赵良妙尝到了创业的苦。后经改进设备,重启发电站,并打包开发运营郑国渠国家水利风景区。
“但正是这泥浆般稀饭一样的泾河水淤灌,沉淀下来的黄土厚厚地覆盖了关中平原盐碱地,关中平原才得以肥沃,成为最早的‘天府之国’。”王冰说。
早在汉代就有民谣这样称颂引泾工程:“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顺着泾河望去,泾阳县城依稀可见。
近水楼台先得月,得益位于渠首的地利,自古泾河首富泾阳。
“泾河两千多年来的淤灌滋养,使泾阳县地灵人杰,形成了黑、白、红、绿‘四色产业’,即黑色茯茶、白色奶畜、红色酿酒葡萄、绿色蔬菜。”泾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吴亚红说。
走进泾阳根社茯茶博物馆,仿佛在时光隧道回溯。
泾阳根社茯茶博物馆。
羊皮包裹的茶垛子藏着远去驼铃声,陈列室里大小不一的茶砖散发着时间的味道,陈化室、风干室酝酿着“金花”传奇。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泾阳自古不种茶,但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官茶到泾阳后,另行检做,制成茯砖茶后,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
泾阳茯茶。
在漫长的集散、加工、制作岁月中,茶商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偶尔发现加工之茶中长出金花(茯茶中的金黄色星状斑点茶商们称其为“金花”),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发酵中生长繁殖、代谢作用,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茶商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制作工艺、定型,形成了泾阳独有的茯砖茶品。
茯茶中的“金花”是一种有益菌,生物学家现定名为“冠突散囊菌”,是国家二级机密保护菌种,在自然界只有千年灵芝才有。其消食健胃,杀腥解腻,降脂减肥,降压降糖,生津御寒的饮用功能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根社茯茶公司总经理贾振查看茶叶中的“金花”。
“泾阳茯茶离开泾阳水制不了、离开泾阳人制不了、离开泾阳气候制不了。”泾阳县根社茯茶公司总经理贾振说。
原来,泾阳的水质,酸碱度和水中的矿物质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的条件需求。泾阳既具有关中气候特点又具有湿地气候特征的独特自然环境,恰好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繁殖。而茯茶制作工艺,炒茶的火候及水分含量,发花的温度,筑制砖体的松紧度等全凭泾阳匠人的经验和感知来把握。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泾阳茯砖茶。
“2013年,泾阳茯砖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今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全县100家近1万人直接参与茯茶生产,年产茯茶2万吨。”泾阳县茯砖茶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吕雯说。
陕西雅泰乳业有限公司紧邻泾惠渠,建成7个扶贫奶山羊厂,饲养着8万只奶山羊。“我家的奶山羊喝着泾河的水,吃着泾河岸边的青草,产着最放心的奶汁。”雅泰乳业公司总经理程喜娥说。
陕西雅泰乳业有限公司。
该公司拥有年产30000吨全新高标准全自动化乳品加工生产线,已经形成集奶山羊饲养、牧场建设、婴幼儿配方羊奶粉产品生产、研发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型现代化乳品企业,是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泾阳县通过提灌措施,把泾河水引到素称“旱腰带”的北塬,利用当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条件发展10万亩果业,其中日本甜柿子7000亩,石榴近3000亩。“其余8万亩栽植葡萄,鲜食、酿酒各占一半。”泾阳县果业中心副主任刘进毓说。
雅泰乳业全自动奶粉灌装车间。
泾阳县天润酒庄祁英联合农户种植着4000亩“阳光玫瑰”葡萄,亩均鲜食葡萄收入五六万元。农民把品相不好葡萄交给酒庄酿酒,采用意大利工艺生产白兰地葡萄酒。酒窖里60多个大罐里储藏着400吨葡萄酒,80个橡木酒桶散发着浓郁果酒香味。“我经常跟宁夏葡萄酒同行交流切磋,从葡萄品种选育、作业技术、酒品个性等方面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祁英说。
祁英查看“阳光玫瑰”的长势。
“泾阳县蔬菜种植面积38万亩,收入占全县农民纯收入的45%,云阳等7个万亩种菜专业镇专业村收入占比达到80%。主要利用泾河涵养的地下水,节水灌溉发展蔬菜产业。”泾阳县蔬菜服务中心业务股股长翁爱群说。
泾云现代农业园区已实现了穴盘基质,300亩床为4000亩蔬菜基地提供1200万株菜苗。“我们与宁夏巨丰现代农业集团每年合作育苗300亩。七八九月,我们这里的西红柿下市断货,宁夏越夏西红柿补充了西安市场需求。”育苗主管吴来乾说。
泾云现代农业园区,工人正在培育菜苗。
过客如云集,佳人拾翠来
泾河从桥底镇阴郭村汹涌流过,河边湿地里200多池子锦鲤,室内养殖着100多种观赏鱼。“泾河清水好,适合养殖锦鲤。一条锦鲤就能卖500元,头上长个心形的鱼可卖3万元呢。”在阴郭村党支部书记郭斌看来,池子里养的不是锦鲤而是金条。
工作人员在捕捞锦鲤。
河边,竖立临泾渡口遗址石碑,不远处,站立着钢缆吊桥石礅,无声地诉说着当年商贾云集过泾河的盛况。
商贾文化也是泾阳一大文化特色。清代至民国时期,陕西省的经济中心在泾阳、三原。甘肃、宁夏来的皮货需要在此借泾水熟皮硝制,湖北等地来的茶叶在此焙炒压制成砖茶,东西流转的镖银汇划分解……
渡口残留的石礅无声诉说着当年商贾云集过泾河的盛况。
“一时,泾阳城里百货云集,商贾络绎,一派‘过客如云集,佳人拾翠来。有村尽竹树,无处非楼台’锦绣繁荣景象。涌现出了柏森、安吴商妇等名商巨贾,民间流传着‘东刘西孟社树姚,不如王桥一撮毛’的商业谚语。”泾阳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樊哲说。
泾阳县城东的茯茶镇再续茶马古道的繁华。
游客在茯茶镇参观游玩。
茯茶镇占地约2200亩,集茯茶文化、关中民俗文化、关中生活文化为一体,分茯茶生产、文化旅游、商业贸易、观光农业4个版块。游客观看茯茶工艺表演、体验茯茶加工、重走茯茶古道,同时还能品到各种以茯茶为原料的特色小吃。
工作人员在制作羊血饸饹面。
泾阳小伙子周经纬在茯茶小镇经营着“老周家羊血饸饹面”,厨房全开放式,操作全透明,食客可以观看自己那碗面制作全过程,可直播,拍照。吃面时,还配以上好的泾阳茯茶。“最喜欢客人连面带汤吃个碗底朝天,最怕客人吃剩下,如果剩下三五碗,我就得亲自尝尝,是不是料调得有问题。”周经纬精心呵护着食客们的口碑。(宁夏日报记者 王玉平/文 党硕/图 王雷 党硕 杨涛/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