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们靠山吃山,乱砍滥伐。树光了、山秃了、水枯了,人却依然贫穷,沉重的生态债务让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21世纪以来,固原干部群众汲取历史教训,践行“两山理论”,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黄土地上书写着绿色梦想
被困
困于山、困于水、困于路、困于穷,人像一个陀螺被鞭子抽着向前,丝毫没有勇气去看看前方的路。
于是,“山大沟深”“看天吃饭”“水比油贵”“苦甲天下”,我们不断被加上一个个历史“标签”,它们像一幅幅铠甲,捆绑着固原的脊梁,细听,总能听见祖辈们一声声叹息。
那时,为了生计,人们上山砍树烧柴、下河挖沙卖钱、塬上垦田种地,将历史上水草丰美的固原,变成了“缺青少绿、十年九旱”的苦瘠之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市大多山岭赤裸,森林覆盖率仅为1.4%,贫困面高达80%。
彭阳县孟塬乡碾盘山是彭阳县出了名的艰苦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出山进趟城,走到能搭车的地方就得一个多小时。这样的路,让人望而却步。2013年以前,就因为“山路十八弯”,外面的姑娘不愿进山,让许进功一门九兄弟难以成婚。
2007年6月,原州区寨科、甘城等乡镇遭遇20年不遇的干旱,寨科乡满眼望不到绿色,地里干厚的黄土层书写着乡村的荒凉,北埫村村民马希兰每天洗脸倒在盆里的水勉强能盖住盆底,还要一家人洗;洗完菜的留着洗锅,洗完锅的留着饮牲口。有时候,水用得都成了泥糊糊,眼睁睁看着不能用了还舍不得倒……水贵如油,在马希兰家是最好的写照。这样极度缺水的日子虽已时过境迁,但记忆却并不遥远。
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一代代固原人面朝黄土背朝天,战天斗地,寻求生活的转机。
觉醒
固原贫穷的根源在生态!21世纪以来,被困的固原人痛定思痛,从根子上找问题。
生态立市!蕴含着治山治水治穷宏图的梦想稳步起航。
房前屋后、路畔地埂,家家户户零星植树。跨乡越镇,数万人联合“大兵团”作战……绿化家园拉开了序幕,一场大规模植树造林、恢复生态的战斗在固原大地打响。
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有一支队伍格外显眼。他们是一支由农民工组成的专业造林队,在生态建设中攻坚克难,栽植树木的成活率达到99%,是公认的植绿突击队。
他们是彭阳造林队。他们常年在彭阳的沟岔梁峁上,用铁锹的硬度,挑战大山的硬度;用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的耐力,挑战大山的韧性。他们和彭阳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创造了固原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几乎“纯手工”打造的整地林带可绕地球三圈半,被国际友人盛赞为“中国生态长城”。
绵绵用力的植树造林之外,是历届市委、市政府久久为功的科学谋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以流域为单元、以山脉为骨架,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沟坡梁峁塬综合治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优化配置,乔灌草相结合、点线面相配套,一个流域接着一个流域治,用汗水愚公移山、再造河山。曾经“山是和尚头,有沟没水流,十年九年旱,雨水贵如油”的彭阳,如今青山隐隐,郁郁葱葱,群岭叠翠,绿满山川,流域治理模式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树立了样板和典范。因无序垦伐造成天然次生林严重破坏的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一代代林业人长期吃住深山,用脚步丈量、用汗水浇灌,使这里变成了风景旖旎的绿色屏障。
共识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随着固原生态的逐步恢复,固原人开始尝到了生态建设带来的红利。
六盘山下的隆德县,一条渝河穿城而过,滋养着沿岸11万人民,是隆德的“母亲河”,也是隆德的生命线。曾经,渝河沿岸散布着马铃薯淀粉加工厂,污水、垃圾直排入河,夏季臭味弥漫,沿岸居民苦不堪言,如今,清水潺潺、云影徘徊,绿树鲜花相映,亭台楼阁点缀。茶余饭后,置身其中,仿入画卷。
曾经靠山吃山、越吃越穷的泾源县泾河源镇河北村,全面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生态保护涵养生态产业,把绿水青山就地“变现”,美了乡村、鼓了腰包,村民还编了顺口溜:“人人都是旅游环境、户户都有旅游项目。”
原州区三营镇甘沟村找准助推旅游发展的一枝花,建成以农林业文化和农村生活文化为核心的刘姥姥庄园,融合农业观光、乡村休闲旅游、新型农林产品开发,以提供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新型田园综合体,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网红”村、明星村。
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以生态休闲立村、休闲旅游活村为思路,依托本村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建成百亩梯田高山观光温室果蔬园、千亩油用牡丹基地、万羽生态鸡基地,形成了传统三合院、多种风格特色民居并存的美丽乡村风貌,贫困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形成了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休闲农业基地。
位于彭阳县阳洼流域核心的金鸡坪梯田公园,青山连绵不绝,梯田错落有致,花草鲜艳斑斓。这里不仅是彭阳县小流域治理的样板,还以生态为撬动点,依托大花园、大果园、大公园发展全域旅游,激活生态红利,让这里的百姓住在景中,富在景上。
探索实施的“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3年分区域建设示范点96个。通过“土生土长”的试验,逐步找到了适合固原种植的一棵树、适应市场需求的一株苗、与草畜产业配套的一棵草、与全域旅游结合的一枝花,充分挖掘释放了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经济优势和产业价值,探索出了山绿与民富共赢的新路。
……
入眼的是生态美景、产业风景,动人的是精神传承、榜样力量。生态立市、造福人民,已成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正是因为始终保持生态建设的定力不动摇,始终奉持改善生态的实干担当不松劲,始终秉持山绿民富的生态逻辑不偏离,固原已经实现了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的历史逆转,云烟成雨、树木成林、山水成景,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截至去年年底,我市累计发展特色经济林32.9万亩,林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6.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林业收入占比由2005年的0.34%提高到2019年的1.5%。(记者 柳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