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石嘴山,绿意盎然,风景如画。从贺兰山麓到星海湖畔,从最美乡村到黄河之滨,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纷至沓来,尽情领略我市的美好风光。
建市60年来,一代又一代石嘴山人,在守护石嘴山绿水青山的道路上栉风沐雨。
60年来,我们的城市从一个“黑色”的老工业基地变身为一个“绿色”的生态城市。
60年来,我们朝着绿色发展理念指引的方向,步子越走越坚定。
60年来,生态文明的种子已经深深根植于石嘴山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福荫石嘴山人民。
建市初期,石嘴山作为老工业基地,在为共和国工业发展建功立业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半个多世纪大规模的煤炭开采,曾使石嘴山这个给社会贡献了5亿吨煤的老工业基地环境逐渐恶化。2003年,石嘴山市被列入“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黑名单。为了摘掉这个“黑帽子”,石嘴山人痛定思痛,开始了长达十几年漫长而坚定的“向死而生”的转型之路,下决心弥补生态环保的历史欠账,不断平衡发展与环境,协调民生与环保,逐步走上以环境保护促经济转型、优化社会发展的绿色道路。2013年,石嘴山市喜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为西北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城市。2016年,石嘴山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昔日煤城由黑变绿、由绿变美。
成绩来之不易,蓝天、碧水、净土是奋斗出来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保护,全力抓好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真正把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作为一项硬任务,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确保石嘴山大地描绘出山青、水秀、河畅、岸绿、景怡的美丽风光。
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蓝天工程发力,让“石嘴山蓝”成为最美的城市底色。最近几年,“晒蓝天”成为石嘴山人微信朋友圈的热门话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石嘴山人的蓝天幸福感增强,源于全方位的大气治理。
以“控煤、减排、管车、降尘、禁烧、治油烟”为重点,工业企业废气、燃煤锅炉、建设工地、道路扬尘、餐饮油烟等方面实现多部门、多方向、多措施的严格管控,“十三五”以来,全市火电企业现役30万千瓦及以上公用燃煤发电机组、10万千瓦以上自备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加大燃煤锅炉的治理和管理,2017年-2019年全市共淘汰改造燃煤锅炉722台、 1733.94蒸吨,城市集中供热体系日益完善,钢铁、焦化、砖瓦、烧结工艺全部建成脱硫装置,对农药、制药、焦化、化工行业实施56个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对28家重点化工企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治理。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8821辆。城市扬尘得到较好控制,2017年以来,新增机械清扫车、喷雾降尘车等环卫作业车辆58台,全市城市机械清扫率达到70%。切实加强秸秆焚烧环境监管,2019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
企业要发展,环保须先行。自2019年4月石嘴山市启动工业企业规范化治理至今,我市通过多项举措倒逼工业企业整改,提升企业治污水平,实现规范有序、绿色、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们企业已经实现全自动化封闭生产,从源头杜绝污染。”平罗县豫平碳素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谢军说,以前这里满地都是黑灰黑渣,工人上料必须全副武装,现在全是自动化设备,污染少了,工人劳动强度也降了,客商对我们更信任了,订单也越来越多。
“以前树上结出来的果子都有一层煤灰粉尘,眼前雾蒙蒙一片,山下啥都看不清。”平罗县崇岗镇崇岗村村民张燕说:“整治后环境大大改善,空气里不再是煤尘,而是果树的清香。以前孩子放假就住在县城,现在孩子暑假一直待在这里,让她亲近大自然。”
一年多来,全市范围内工业企业投入39亿余元加快技术革新、生产和治污等能力提升,着力解决企业治污装备落后、环境污染防治水平低等问题。随着工业企业规范化治理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全市532家企业新建封闭料仓和车间784个,升级改造和新增污染防治设施达1722套,工业企业治污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控制了工业源污染。
石嘴山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上升,大气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二氧化硫浓度逐年下降。2019年,全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8天,优良天数比例为81.6%,曾经饱受污染之苦的塞上煤城石嘴山,在脱胎换骨中实现了碧水蓝天的华丽转身。
强力实施水污染防治攻坚
大武口区星海镇沙湖古镇东面,是一片树木掩映湖水的生态公园。去年之前,这里还是随处可见垃圾的盐碱荒滩。石嘴山市重点生态修复项目沙湖—星海湖水系连通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这一带换了模样,旁边还建成一片令人心驰神往的百合花海。
百合花海项目是我市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的一个部分,通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打造,为群众提供一个融山水林田湖草一体治理的花园,提升周边居民的幸福感。“我每天都去百合花海散步,景色太美了。”隆湖一站居民刘堆昌说,“这里以前是盐碱地、臭水坑,夏天蚊虫搅得人不得安宁,真没想到现在能治理成百合花海。”
守护一方绿水是事关子孙后代福祉的大事。黄河养育石嘴山人,石嘴山人也一直在悉心反哺母亲河,从打好新时代黄河保卫战、实施重点湖库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打好水源地保护攻坚战三个方面开展全市水污染防治。为了让河流休养生息,近两年投资约9亿元,实施了19个排水沟整合治理项目,系统治理入黄排水沟,目前三二支沟平罗段人工湿地、循环试验园污水处理厂二期等18个工程已完工,三二支沟沿线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正在建设。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加强全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取缔8个入黄、6个入沟工业直排口;完成典农河沟道清淤11.7公里、三二支沟沟道清淤13.4公里。通过水系连通“活水”、人工湿地“减量”、底泥清淤“控量”等措施,持续改善湖泊水质,11个星海湖水污染治理项目已全部完成;沙湖先后投入3.2亿元实施近20项治理工程,水质达到近5年最好水平。
高度重视饮用水水源安全,对水源地实行严格保护措施,全市5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全部完成建设,并通过验收。同时持续开展水源地清理整治任务,完成雄鹰驾校、蓝孔雀山庄、影视基地等64项水源地清理取缔任务,并完成市本级验收销号;完成第四水源地替代工程,彻底解决第四水源地本底超标问题,实现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的目标。
2016年以来,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黄河石嘴山段出境断面水质类别由Ⅲ类提升至Ⅱ类,沙湖水质类别由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星海湖(北域)水质由劣V类提升至Ⅳ类及以上;第五排水沟水质由劣V类提升至Ⅲ类,水质改善明显;典农河入黄口水质由劣V类提升至Ⅳ类;全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由80%提升至100%。
全力推进净土保卫战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市全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保障公众健康,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组织开展固危废的风险防控攻坚,完成100余家一般工业固废企业产生季报和80余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危险废物管理计划申报工作,实现固危废的收集、储存、运输、处置等全过程监管。将固体废物源头管控纳入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凡是产生有毒有害危险固体废物、且自身不能综合利用或无法进行安全处置的项目,一律禁止在我市落地建设。督促一般固体废物企业和涉危险废物产生经营企业开展申报登记工作,截至2019年年底,已申报一般工业固废产生单位96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82家,危险废物经营处置单位15家。
金秋九月,走进被称为“贺兰山下第一村”的龙泉村,宽阔整洁的道路,整齐划一的房屋,充满时代气息的民俗博物馆,以及温棚里绿意盎然的蔬菜瓜果,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为了让村容村貌美起来,除了开展村庄绿化工作以外,我们还积极开展了沟渠清淤、农村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垃圾、违建房屋、建筑垃圾的清理整治工作。”龙泉村党支部书记高亮介绍。
据悉,为深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石嘴山市2019年投资 7821.84万元实施了1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目前全市生活垃圾治理村庄达到65%左右,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率达到100%。此外,全面落实农用残膜回收机制,在庙庙湖建设农用残膜机械化回收示范园区1个,园区残膜回收率达到100%;在县区设立残膜回收点,积极开展残膜回收,2019年通过人工捡拾、机械化回收方式共回收残膜180余吨。
逐步完善环保监管体系
每天晚上,在大武口区城市上空都可以看到,一束绿色激光在夜空中旋转,十分亮眼。这是环保工作人员在用气溶胶激光雷达扫描观测颗粒物高污染源。“我市去年启用大气污染防治激光雷达、挥发性有机物走航车在大气重点管控区域开展巡查,运用气溶胶激光雷达技术实时监测、定位溯源、精准治污,为我市开展污染排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真正做到源头管控,让执法‘有的放矢’。”市环境监察支队负责人王兵介绍,我市通过组建大气污染监管网,利用气溶胶激光雷达扫描监测、挥发性有机物走航车、扬尘自动监控系统、汽车尾气遥感监测等先进的高科技监管手段,构建全市大气污染源监控监管网,进一步提升我市大气治理和监管能力,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扭转污染源“捉迷藏”,监管人员“打游击”的局面,让污染源无处藏身,杜绝工业企业偷排漏排现象。
石嘴山市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立涵盖高空瞭望、在线监测、实时监测等为一体的动态监视监测体系和监测预警预报应急系统,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监管全覆盖。“把高空瞭望系统、在线监测系统形象比作‘千里眼’‘顺风耳’,将覆盖314个社区、行政村,700部网格化管理APP比作‘飞毛腿’,全年365天、24小时应急值守,快速妥善处置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市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中心马军介绍,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平台为提升环保监管水平、强化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能力建设和进一步开展精细化决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截至目前,市生态环境指挥调度平台共发布巡查通报230期,发现并转办环境污染问题共2367个,办结率达到100%,解决了群众身边的一大批环境污染问题,有效发挥了网格化监管优势。
出台了《石嘴山市环境污染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试行)》,明确了举报奖励的原则、方式、范围、情形及奖励标准等内容,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监督中来,精准有效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
拿起监督问责利器,发挥利剑作用。我市坚持“严打违法”与“规范执法”并重,深入推进铁腕治污,加大夜查、突查力度,开展机动式、点穴式专项检查,集中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活动,从严从重查处各类环境问题。2019年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29件,下达处罚决定书229份,行政拘留案件8起15人,有效震慑了环境违法犯罪。
积极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把“闲人免进”的环保封闭场所变成向市民开放的“城市客厅”,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推动开放单位或企业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增加企业治污内在动力。
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推行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完善生态环境议事公众参与制度,创建绿色家庭、学校、社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正在我市逐渐形成。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石嘴山市正踩着时代的鼓点奋勇前进。(记者 雷永福 袁宏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