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黄河给中卫人民带来的不仅是春耕夏耘的生产方式,也滋养着中卫人的精神。
千百年引黄灌溉与自然斗争的历史,造就了中卫人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黄河流域的宽阔舒缓,造就了中卫人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
羊皮筏子是黄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之一。随着历史的变迁,羊皮筏子演绎着不同的故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座座大桥横跨黄河,羊皮筏子运输逐步退出实际应用范畴,向着旅游体验项目、感受历史文化和展示黄河文化等方向发展。
“羊皮筏子不仅是历史的产物,也代表着一种特别的文化。”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0多岁的高勇告诉记者,高中毕业后的他,像爷爷、父亲那样,学习制作羊皮筏子并开始了在黄河上漂泊的营生。
现如今,羊皮筏子漂流成为沙坡头旅游景区炙手可热的旅游体验项目,景区为传承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了李守章、刘兴虎、童进定、周德楠等新一代传承人。据统计,沙坡头旅游景区存有羊皮筏子97副,筏工97人,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
羊皮筏子的传承、保护仅仅是我市积极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助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单位,中卫凭借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面统筹规划,全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工作。
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近年来,除了对高庙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提升外,我市还建成了五馆一中心、沙坡头水镇等文化旅游地标性建筑,规划建设了沙坡头旅游新镇、绿伯爵枸杞养生庄园、阳光大麦地文化产业园、沙坡头娱岛文旅小镇等一批特色旅游文化小镇和创业创新平台,大大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同时,中卫对市区和中宁县城黄河过境段18公里河漫滩地、湿地等景观进行了整治改造提升,将黄河岸线打造成集旅游观光、生态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绿色景观生态廊道。以黄河岸线旅游景区为带动,实施了沙坡头、北长滩、南长滩等沿黄景区提质扩容项目,并完成了中卫丝路沙坡头南岸半岛、中卫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旅游项目。重点实施了童家园子提质改造工程和驼铃声声乡村旅游客栈项目,引导当地村民发展农家乐。先后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和鸣沙村、鸣钟村、下河沿村、永新村等旅游扶贫开发项目,越来越多的农民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深挖文化内涵 打造文旅精品
随着产业融合的进一步推进和全域旅游发展业态进一步丰富,我市加强产品研发,对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民间艺人对剪纸、刺绣、泥塑、沙雕、黄河奇石、黄河水车等手工艺品进行再创作。培育发展了宁夏微元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4家文创旅游商品研发基地,支持沙坡头产业集团组建了宁夏丝路艺达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开发出沙画、大漠风情系列桌灯、驼绒画、滩羊绒画、沙雕、黄河石刻等50余种文创旅游商品,在区内、国内的旅游商品大赛中多次获奖。策划举办了两届文创旅游商品大赛,培育研发了中卫沙画、特色剪纸、沙雕、西夏瓷等蕴含黄河文化的文旅商品。投资1.6亿元建设的国内首台大型魔幻情境体验剧《沙坡头盛典》以黄河文化、沙文化为主题,受到了社会各界及八方游客的一致好评。中卫市歌舞团基于我市黄河文化、大漠文化、丝路文化创排的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花儿歌舞剧三部曲》在全区进行了巡演,《好花儿配上圆月亮》《击板起舞》等优秀作品多次代表宁夏到国内外交流演出。
推进融合发展 塑造文旅品牌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成功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全域旅游推进会,连续承办了8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卫段比赛,举办了大漠黄河国际旅游节、亚洲旅游小姐总决赛、环球旅游小姐世界总决赛、“一带一路”国际女子沙滩排球邀请赛、“丝绸之路”国际汽车拉力赛等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活动,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节事品牌。对沙坡头区香山乡南长滩村、迎水桥镇北长滩村古村落和古民居进行保护整治与开发利用,两个村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殊荣。成功引入西坡等5家全国知名民宿品牌入驻中卫,开发建设了黄河宿集民宿项目。华恩兄弟“小小骑士”训练营、沙坡头娱岛、宁夏森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相继推出了伟大探险夏令营、沙漠徒步挑战、西夏瓷制陶等富有特色的黄河文化研学产品。“文旅+X”模式的不断发展,让中卫城市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大漠、黄河、高山……时时皆美景,处处是文章。当下,中卫正通过深挖文化底蕴、特色资源,串点成线,实现百业相融,向着全域旅游示范市阔步迈进。(全媒体记者 张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