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新闻网记者 马建宁 祁瀛涛 王莹 视频
382.47米有多高?一般来说,应该不会少于100层楼。这个数字,是宁夏固海扬水工程的总扬程高度。7月8日,记者在固海扬水工程沿线看到,在巨型水泵的带动下,滔滔黄河水经多级泵站逐层提升,“飞”上山梁,流向宁夏中部干旱带,解决了这一方百姓的吃水、用水难题,成为固海扬水灌区群众的“生命工程”“希望工程”。
固海扬水工程泉眼山泵站。 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宁夏中部干旱带,是一片沟壑起伏、荒漠广布、十年九旱的土地,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几乎是年降水量的10倍。扬水灌溉前,这里人烟稀少,历年粮食不能自给,人畜饮水难以解决,年人均收入在50元以下,群众长期处于极度贫困之中。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宁夏中部干旱带极度缺水的状况,1975年6月起,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宁夏在20余年时间里,先后建成运行了同心扬水工程、固海扬水工程、固海扩灌扬水工程这三大扬水系统。工程通水运行后,彻底改变了这里“靠天吃饭”的过往。
固海扬水工程泉眼山泵站。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在固海扬水工程泉眼山泵站,望着眼前浩浩黄河水,固海扬水管理处副主任王明军说,目前,工程投运泵站29座,设计总流量41.2立方米/秒,总扬程382.47米;年均引用黄河水量4.5亿立方米,供水量3.9亿立方米,属国家级大型电力提灌工程。现灌溉中部干旱带农田170.64万亩,同时还解决了灌区及其周边山区60多万人口和30多万头家畜饮水问题。
工作人员检查泵站设备运行情况。 宁夏新闻网记者 杨洲 摄
固海扬水工程泉眼山泵站大型立式机组。宁夏新闻网记者 杨洲 摄
泵站工作人员远程监控设备运行情况。宁夏新闻网记者 杨洲 摄
泉眼山泵站站长李恒陞告诉记者,在扬黄灌区,每年春灌、夏灌从4月1日持续到8月底,冬灌从11月1日到11月20日,在这期间,泵站5台大型电力水泵,以单台每秒4立方米的提水量,24小时运转,将黄河水源源不断运送到近30米高处的灌溉渠中。全站25名员工长期三班倒,时刻监测电机电压、温度、流量及黄河水量变化,守护着泵站正常运转。
记者跟随李恒陞来到嗡嗡轰响的水泵电机房,由于噪音太高,记者很难听清楚李恒陞的介绍。据悉,这些水泵在运转中发出的噪声高达120分贝,泵站员工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听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输水渡槽。 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在水资源非常珍贵的宁夏中部干旱带,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成为形势所需。顺着固海扬水工程灌溉渠的流向,记者来到长山头农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这个示范区占地2000多亩,灌溉用水全部来自附近的固海扬水工程黑水沟泵站。站在大片长势良好的玉米地前,示范区负责人马俊指着遍布田间的节水微灌管道说,在实行节水灌溉前,农户们都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一亩地一年的灌溉用水大约700立方米。实行节水灌溉后,一亩地一年灌溉用水减少到350立方米。”而且,在节省用水的同时,也为农户们节约了人力成本、增加了粮食产量,“种玉米每亩纯收入超过1000元。”
水到之处变绿洲。 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在位于同心县河西镇同德村的润德万亩枸杞基地,记者看到,一条条滴灌管道四通八达,一排排枸杞树枝繁叶茂。绿叶间,透出成熟枸杞的粒粒橙红,数以百计的工人正在田间忙着采摘枸杞。据润德枸杞基地副总经理郝红伟介绍,田间的枸杞采摘工均是来自同德村的移民群众。2013年,公司流转土地7500亩,在同德村建立了枸杞基地,“每年每亩支付给村民的土地租金是600-900元,另外,村民在基地务工也有收入。”据悉,在枸杞采摘季,一名采摘工一天可以挣得120-150元,“采摘高峰期每天用工量在6000人左右。”
同心县河西镇同德村润德万亩枸杞基地。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这里原本是一片荒滩,正是有了黄河水的浇灌,才开发出这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枸杞田园。”郝红伟感慨地说。
“千年黄河上高原”,得益于宁夏固海扬水工程的建设,自古择低就下的黄河水飞上高原,滋润着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干涸土地,也为当地百姓送来了母亲般的恩泽。(宁夏新闻网记者 尤天竹 杨泠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