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石建明
人物简介:
石建明,1976年10月出生, 中共党员。1997年在迎水桥机务段、原银川机务段担任机车乘务员工作。2004年考取电力机车司机,同年6月任银川运用车间SS34305机车司机长。2005年5月任银川运用车间SS35035“雷锋号”司机长。2006年2月任银川运用车间指导司机。2009年10月任银川运用车间运用技术员。2012年5月任迎水桥运用车间迎兰乘务党支部书记。2013年4月任迎水桥运用车间副主任。2015年12月任银川运用车间银太线乘务党支部书记。2018年1月任银川运用车间主任。
石建明
我赶上了蒸汽机车“末班车”
我从小就崇拜火车司机,中考时就报考了西安铁路运输学校电力机车专业,1997年毕业后回到宁夏到铁路一线工作。
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正好赶上了蒸汽机车服役的末班车。在我的印象里,蒸汽机车对司机业务素质要求并不高,只要身体素质好,就能胜任这个岗位。蒸汽机车包乘组由司机、副司机和司炉3人组成。司机坐机车前进方向左侧,负责操纵机车并瞭望前方;副司机坐在右侧,负责瞭望后方,并与司炉替换烧火;司炉负责给蒸汽机烧火。三人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缺一不可。那时候从银川到中卫区段,路上就要运行40多个小时,烧掉8吨煤。一路上,有十几个小时要不间断的用铲子往锅炉里填煤,才能把30多吨水转化成蒸汽动力。
最难忘的是,蒸汽机车牵引客车走上坡路过隧道时,因为上坡要求动力特别大,我们要提前快速往锅炉里填煤,到隧道口时就赶快用湿毛巾掩住口鼻,要不然倒灌进来的黑烟呛得人受不了。驾驶蒸汽机车上坡时最考验司机的经验,如果掌握不好速度,由于动力跟不上,就会发生“途停”,坡上不去就得退回来再往上冲,如果冲不上去还得冲第三次……
石建明讲述“雷锋号”的历史。
难忘那身“油包”服
1998年年初更换内燃机车后牵引车动力就好一些,平均时速能达到40多公里,偶而也会发生“途停”情况,但是很少了。当时我们更换的是“东风四号”柴油机车。牵引力虽然得到了提升,但噪音和油烟还是很大,过隧道时即使是关上窗户,车里还是会有刺鼻的油类味儿。那时候我们管工作服叫“油包”服,跑一趟车回来,全身衣服都是油腻腻、黑乎乎的。
说句心里话,当时整天面对“黑乎乎”的工作环境也曾失落过,觉得和自己当初报考电力机车专业时那种憧憬落差太大。
1998年10月,经过了半年内燃机车的过度,我们换上了电力机车,工作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操作内燃机车主要靠眼睛看、耳朵听,现在电力机车装备了车载安全防护系统,智能化水平高,大大提高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
过去驾驶蒸汽机车要求不高,司机只要不停车就行,现在驾驶电力机车要求就高了,操作越来越精细,运行起来要保证平稳舒适。这个时候,我从事的工作才算和我的专业相吻合。自此,我也深深爱上了我的职业。
石建明
宁夏铁路事业迎来好时代
从2006年开始,宁夏加快了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就拿钢轨来说,我刚上班时,轨道安装的都是25米的钢轨,列车运行时那种“咣当咣当”的声音特别大。2006年开始更换为500米的钢轨,接缝就比较少了。到2008年以后都换成了无缝焊接钢轨,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旅客乘车的舒适度大大提升。
2010年3月,包兰铁路惠农至银川段二线工程开工建设,2012年建成后,银川到惠农的货运列车运行时间由近7个小时缩短为1个半小时。其实,银川到惠农也就一百多公里,因为是单线运行,站与站之前不能交叉通过,货运列车运行时一般都要为客车让路,只能等一趟列车走了才能继续运行。
2011年1月,太中银铁路正式通车运营,填补了包兰线、陇海线、宝中线、包西线等铁路范围内的路网空白,宁夏到北京的列车运行时间从以前的26小时缩短到现在的11小时,大大提高了客运效率。
记得2004年去西安,看到我的同学已经开始学习动车驾驶技术,当时很是羡慕,希望有一天宁夏也开通动车组。直到2010年,宁夏才开始储备动车司机,按照选拔条件,3000多个职工里才选了一名动车司机。现在我们储备的动车司机有70多人了,其中有一部分就是为银西高铁储备的。
今年6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宁夏考察时指出,要加快推进包银高铁建设。这条高铁建成后,将拉近西北与全国的距离。作为一名铁路人,我感到特别振奋和自豪,我将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为宁夏培养更多优秀的火车司机,助力宁夏铁路发展。
“雷锋号”班组
老式蒸汽机车
铁路维护检修
(宁夏新闻网记者 杨洲 徐静/采访整理 马建宁 杨泠然/视频 注:文中老照片由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