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浪费可耻 节约为荣 -> 宁夏响应
一位老党员为“光盘行动”点赞: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2020-09-03 14:39:03   
2020-09-03 14:39:03    来源:宁夏新闻网

  9月2日上午,一位白发老者推开宁夏新闻网记者办公室大门,毛遂自荐,想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60年前的饥荒年,结合党中央提倡的“光盘行动”告诫人们: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拒绝舌尖上的浪费非常必要。

  这位老人名叫宋芳善,今年72岁,出生在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回忆起60年前的庚子鼠年,宋老说那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自然灾害年,是他终生难忘的低标准饥饿年。

IMG_20200902_092938.jpg

  宋芳善老人撰写的文章《脱贫路上追梦人》获得自治区离退休干部征文比赛三等奖。宁夏新闻网记者 蒋萍 摄 

  时间追溯到60年前,宋老缓缓对记者说:

  我家在盐池县麻黄山乡西南边缘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是一个四面环山、沟壑纵横、交通闭塞的穷山庄,是陕、甘、宁三省交界处的革命老区。父亲在1949年全国解放后被安排在盐池县公安局工作。一家八口(兄妹六人)随住在县城,我和哥哥上小学,母亲操持家务,日子过得虽不富裕,但能吃饱肚子,这对乡下人来说已经是很不错了。

  1959年秋后,响应号召干部家属回原籍,我们家除哥哥上初中住校外,其余五个孩子和母亲都返回村上。我记得当时是二叔赶了三头毛驴,驮了几床铺盖于9月26日早上离开了县城。县城距离家乡二百多里路,母亲的脚是三寸金莲走不动路,我是老大十一岁,最小的妹妹不满周岁,就这样拖儿带女、翻山越岭走了六、七天总算回到了家。当时生产队人均月供20斤糜子,用石磨磨碎撒在锅里喝糊糊,即“糠面散饭”,加上人均每天六两粗粮,依然不够吃。怎么办?1960年开春后,村上的大孩子带我们满山遍野去摘牛筋刺花、挖野菜、摘榆钱,秋后又拾撒在地里的粮食穗和土豆、收棉篷草籽、挖老鼠仓等来贴补食用,但还是吃不饱,人饿的都虚肿了。后来我家五个孩子三个都因肠胃病做了手术。

  那年月由于物资匮乏实行凭票供应,有粮票、布票、棉花票,每户月供2斤煤油票等等。一件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的穿了小的穿,补丁摞补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大包干,促进了大发展,各地都有了大变化。我们村也不例外,家家承包了土地,户户都有了收获,但干旱山区种地受大自然的制约,结合实际情况,政府对山区实行了移民调庄、退耕还林政策。我们是第一批受益人,先后整村搬迁到了引黄灌溉渠,经过几年打拼主营黄花菜产业和滩羊养殖业,村民有了较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由之前的吃不饱到包干后吃得饱、吃得好,而今全部脱贫步入小康生活。

  宋老讲起60年来家乡天翻地覆的变化,感慨不已。他说,看到今天的社会一面是生活富裕、物资丰富,一面是餐饮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内心十分焦虑:“现代人不能理直气壮地认为我花钱了就可以想怎样就怎样,殊不知1960年几十元都买不到一斤黄米。”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宋芳善老人作为一名老党员,以身作则,践行“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他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和启发后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必须继承发扬、代代相传。(宁夏新闻网记者 蒋萍)


【编辑】:尤天竹
【责任编辑】:尤天竹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