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魅力金凤 -> 文字头条
金凤区良田镇兴源村
扶贫扶志 摘掉群众贫困帽
2020-11-09 17:25:41   
2020-11-09 17:25:41    来源:银川日报

居民楼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兴源村环境优美。

脱贫户哈伍拾讲述自己的脱贫经历。

良田镇第一幼儿园的老师在给村民的孩子上课。

驻村第一书记张建国(右)给村民发宣传册,讲解国家政策。

致富带头人赫小娟和丈夫忙着采收西红柿。

  笔直的柏油路纵横交错,一栋栋崭新别致的农民新居勾勒出一道道亮丽的美丽乡村景致,这就是金凤区良田镇兴源村。近年来,兴源村借助距离银川市区近的区位优势,大力开拓种植、养殖、劳务输出等脱贫路子,实现年人均收入12779元。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兴源村持续发力,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努力把脱贫攻坚的“势能”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能”。

  政策兜底脱贫路上“零风险”

  “感谢政府给我安排的公岗,要是没有这份工作,我家咋能脱贫呢。”在金凤区良田镇兴源村,村民哈伍拾激动地说道。

  今年以来,良田镇牢牢把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兜底保障作用的重要职责,按下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快进键”,通过打造兜底保障综合服务中心,提供老饭桌、日间照料、健康诊疗等一站式兜底保障综合服务,为因身体、能力或者其他原因陷入贫困的46户143人提供兜底保障,最大限度提升社会救助的力度、精度、广度,使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今年55岁的哈伍拾为肢体四级残疾,女儿初中在读,妻子甄四女是智力残疾者,因为缺少劳动力,制约了整个家庭的经济收入,2014年,哈伍拾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兴源村村“两委”的帮助下,哈伍拾有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每月工资收入近1500元。

  哈伍拾所在的兴源村有1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有120户脱贫,只剩下哈伍拾家一户三人尚未脱贫。结合金凤区脱贫攻坚“四查四补”工作,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多次入户了解哈伍拾家的实际困难。2019年10月,兴源村村“两委”及驻村第一书记联系专业机构办理鉴定,并亲自前往银川市民大厅代办具体手续,安排村“两委”成员、妇联主任于秀芳负责甄四女的思想工作。经指定医院宁夏民政厅民康医院鉴定后,出具评定意见,认为甄四女的韦氏智力测定总智商较低、日常能力差、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综合判定甄四女为智力二级残疾。按政策规定,公示完成后,即可为甄四女办理残疾证,进而通过社会保障兜底助其实现脱贫。

  “之前去医院判断他媳妇是脑部有损伤,但是不能确诊,后来我们动员她去做鉴定,鉴定结果显示为智力二级残疾,有了智力二级残疾证,她才能享受相应政策,我们的兜底措施才能按照政策去落实。今年他家收入接近2.7万元,他家今年就能稳步脱贫了。”兴源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张立元告诉记者。

  “之前没有这些政策补贴的时候,家里确实很困难,我出去打工挣那点钱不够吃也不够花,更没钱交电费、天然气费还有物业费。现在好了,有了这些政策补贴,我感觉轻松了很多。”哈伍拾激动地说道。

  扶贫扶志教育扶贫“斩”穷根

  “在教育这条路上,我已经走了15年,我肯定还会走下去的。”良田镇第一幼儿园执行院长童学全说道。

  提到兴源村,就绕不开幼儿园。2005年,兴源村村民童学全在村里开办了良田镇第一所幼儿园,打破了移民地区没有幼儿园的历史。从15年前的零,到现在的10所幼儿园,童学全用自己的坚持,让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

  “那会咱们良田镇在外面的声誉并不好,都是移民,没有文化还穷。我就想用自己的力量为乡亲们做点事,思前想后,就决定办幼儿园了。”很快,一家名为“快乐成长”的幼儿园开门了。童学全把从中学淘汰的旧桌子的四个腿锯短当课桌,将淘汰的黑板钉在墙上,用炉子当取暖工具,并聘用了一位老师,万事俱备,却没有学生。

  “那个时候一个孩子每学期4个月只交100元学费,但大部分村民收入低、教育意识不强,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挨家挨户宣传的时候经常被拒之门外,拒绝的理由都是‘没钱上’‘幼儿园就是哄娃娃的,上那干啥’。”最终,童学全挨家挨户宣传动员“招收”来了20名孩子。

  2007年,“快乐成长幼儿园”搬迁到良田回中内,改名良田镇中心幼儿园,2013年,从民办幼儿园变身公建民营幼儿园,环境和教育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2019年9月30日,童学全及150名孩子搬到新的校舍,幼儿园正式更名为良田镇第一幼儿园。开园典礼上,童学全接过了金凤区教育局颁发的执行园长聘书。

  记者走进占地面积达3645平方米的幼儿园,一幢三层的教学楼伫立眼前:淡黄色的外墙、布局科学的功能区、一应俱全的教具。“园内的设施设备和城里的幼儿园一样,目前一共有12个班326名孩子,1名保健医、4名厨师、1名保安等37位教职工。”童学全说道。

  “最让我感到欣喜的不仅仅是教学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是村民教育孩子的意识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过去拒绝到现在主动参加家庭教育讲座,主动和老师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各项工作,这让我看到了教育扶贫的力量。”童学全说道,15年时间,60名曾经在童学全的幼儿园上过学的孩子考上了大学。

  随着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良田镇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人居环境美化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镇已有10所幼儿园,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学。而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也成了大多数村民的普遍认同。

  丢掉陋习广场舞跳出新风气

  跳广场舞,本是城市居民喜爱的一种娱乐健身方式,而今逐渐“跳”到兴源村。夜幕刚刚降临,兴源村文化广场就响起了喜庆欢快的广场舞曲。伴随着音乐节奏,大家一起扭扭腰、摆摆臂、摇摇头、踢踢腿,舞步动作整齐划一,构筑岀一幅展示乡村群众精神风貌的新画卷。

  “村里的广场舞队已经成立两年了。过去我们吃了晚饭就闷在家里,守着电视或者玩手机,要不就是三五成群凑在一起打麻将。现在晚上都出来跳舞了,既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心情!”兴源村广场舞队队长王亚俊说道。

  王亚俊从贺兰县嫁到兴源村已经有12年了,看着村里发生的变化,她连连说没想到,“环境变化特别大,从平房住到了楼房,石子路变成了柏油路,最关键的是大家的精气神可比过去好太多啦。”

  近年来,随着文化民生工程和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兴源村的妇女们已不再满足种棚、打工的单调生活,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上的富足,广场舞这种老少咸宜的文化活动逐渐走进兴源村妇女的业余生活中。

  “刚开始就3个人跳,好多人还不好意思加入队伍,总是站在队伍旁边跟着做点简单的动作。其实咱们都不会太花哨的动作,就是跟着网上的视频学点简单动作,每天都能跳上两个小时。其实咱们也不是要跳出啥名堂,就是想锻炼下身体。”王亚俊笑着说道。

  从三四人到五六人,再到几十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妇女被这种活跃气氛感染,不由自主地加入到跳广场舞的队伍中来,大家越跳越有信心,越跳越有活力。兴源村的广场舞队伍就这样一天天壮大起来,从锻炼身体到参加各类比赛,从参与到拿奖,跳广场舞让兴源村妇女们的生活更有滋味了。

  “前段时间,农民丰收节时金凤区搞了一个广场舞大赛,我在群里一发通知,报名的人特别多,最后筛选出了参赛人员,大家个个精神饱满,最后拿到了一等奖。”王亚俊告诉记者,如今在兴源村,跳广场舞的妇女越来越多,村民的快乐也更多了。广场舞丰富了兴源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融洽了乡里乡亲之间的关系,村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迈开步子创造美好新生活

  看着一筐筐西红柿,赫小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现在觉得当初的决定很正确,看着一棵棵小苗栽到土里,一天天长大、丰收结果,特别有成就感。”赫小娟说道。

  事实上,赫小娟的种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家人也曾劝她放弃。“刚开始种植没有经验,有了病虫害不知道咋处理、没有销售渠道卖不上好价钱,去年最便宜的时候1公斤1元钱都卖过,一车西红柿才卖了1000元钱,今年一车能卖到8000元,算算三栋棚投了45万元,所以必须得咬牙坚持下来。”赫小娟说道。

  记者见到赫小娟时,她正在大棚里忙着采摘西红柿。今年9月初,赫小娟就开始忙着销售3栋棚的西红柿。“今年是种西红柿的第二年,市场价格不错,两茬西红柿赚了21万元。”赫小娟笑着说道,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着一车车西红柿变成钱。

  嫁到兴源村4年的赫小娟,头两年主要和丈夫在外打工挣钱维持生活。“打工一个月就1000多块钱,太低了,而且也不自由。去年看到身边不少人种棚,收入不错,我们就商量着也种上3栋棚。”赫小娟说道。

  奋斗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句话是支撑赫小娟往前走的动力。“今年我们把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换成160平方米了,赚钱就是为了让全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嘛。”谈及未来的计划,赫小娟打算乘胜追击,再多种几栋棚。“再种点吊瓜、葡萄等,扩大规模。趁着年轻就要多奋斗,自己富了再带着更多的乡亲们一起脱贫。”赫小娟说着她的计划。

  记者手记

  兴源村紧靠良田镇政府,毗邻良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卫生院和镇中学,有商业街、幼儿园和繁华的集市,可以说是良田镇的C位村。地理位置的优越,使得兴源村借力使力,产业、劳务输出、文化、人居环境等全面开花,道路通了、村子美了、人气旺了、心气足了,摆脱贫困已不再是村民们的终极目标,大家正满怀期待继续向乡村振兴进发。(记者 詹思佳 文/图)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王雪玲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