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美丽原州区 -> 靓丽原州
白天围着田间地头、灶前锅台打转,晚上拿起萨克斯、奏起小提琴,河东村的“满天星”乐队,点亮了乡村的文化天空——
咱们村里的明星乐队
2023-11-23 22:00:00   
2023-11-23 22:00:00    来源:宁夏日报

日落西山处,乐队排练时。

  音乐为桥,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瓯北街道珠岙社区的文艺团队远道而来,与“满天星”乐队成员联谊交流。

  村民杨治军认真练习萨克斯。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供图)

  “满天星”乐队参加全国“村晚”演出。见习记者 何娟亮 摄

  “满天星”乐队参加文化服务活动。

  平日里,他们是庄稼人、小商贩、全职妈妈。一旦换装拿起乐器,旋律在双手间流转,他们就成了乡村“明星”。他们是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河东村的村民,聚在一起组成一支脚板沾满泥土的“草根”乐队。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他们突破文化水平、年龄结构、专业辅导等限制,靠着死记硬背、反复练习,短短一年多时间,乐队成员由起初的4人发展到64人,从在村里演出到登上全国“村晚”舞台,把家乡发展的好声音传到更广阔的天地。

  一场全国“村晚” 农民乐队收获点赞

  10月27日,夜幕降临,河东村文化活动室内的灯光亮了起来。号声、打鼓声,时而欢快、时而舒缓、时而激昂,为乡村之夜增添了活力。

  “没想到,我们也能登上全国‘村晚’这么大的舞台。”“上台时,大脑一片空白,等到了台上,看着台下熟悉的面孔,一下就放松了。”回忆不久前的演出,大伙仍意犹未尽。

  10月15日,河东村作为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点举行文艺演出,村里的“满天星”乐队压轴出场,一登场便赢得现场观众欢呼。“我和乐队足足准备了两个多月,第一次在全国观众面前亮相,紧张又兴奋。”乐队团长吕军说。

  “我们学习乐器、登台演出,不就是为了展示新时代老百姓的精神风貌、丰富文化生活、歌唱美好日子吗?这次露脸的机会,一定得抓住。”吕军暗自给自己打气。

  “请欣赏河东村‘满天星’乐队带来的器乐演奏——《我和我的祖国》。”在主持人介绍后,吕军和乐队成员统一着白衬衣、西装登台,按照日常练习端坐在椅凳上,拿起萨克斯、黑管、小提琴、长号那般等乐器,在柔和的灯光下,跟着指挥合奏起来。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

  随着演出进行,吕军紧张的心情逐渐消失,自豪感从心底油然而生:“当嘹亮的声乐响起,炙热的情绪在心间流淌,脑海里只有音乐。”

  这次演出全程网络直播,吸引全国各地网友围观,点赞次数超过10万+。

  一伙农家人 引发乡村文化“共鸣”

  让网友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支乐队,没有一个专业老师指导,没有一个成员学过音乐,成员都是地道的农民,全凭日常勤学苦练、“死记硬背”来熟悉乐器、乐谱。“我们的乐队是数学老师教出来的。”河东村党支部书记钱亚伟说。

  河东村是一个特色鲜明的西北村庄,逢年过节,村民们聚在一起,敲锣打鼓,吼秦腔,自发形成秦腔自乐班、戏班。“高峰期,戏班有几十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十三门二十八类’角色都能演,可以表演二三十本折子戏。”钱亚伟说,然而,随着年轻人外出学习就业,加之唱戏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班逐渐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戏没人演了,怎么办?文化活动总不能这样断了弦吧。”

  “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精神上却总感觉缺少了寄托。”

  “不如,咱们自学乐器,怎么样?这样日子过得也充实。”

  2022年3月,吕军和村民杨治军、钱治家、李阳4人聚在一起,烤着炉火,打牌聊天,打发时间。其间,杨治军的一番话,引起大家共鸣。

  “那就请村上的吕老师教咱们。”吕军、杨治军等人一拍即合,当即前往在村里小学任教的数学老师吕志强家。吕志强也是河东村人,自幼受村里文化熏陶,喜欢吹拉弹唱,擅长萨克斯演奏,是村里有名的“音乐人”。

  得知吕军等人来意后,吕志强特别高兴,第二天便带着几人到乐器店,为每人精心挑选了一把萨克斯。就这样,“一对四”的教学之路开启。

  白天,吕志强在学校教小学生文化知识;晚上,在家里手把手教“大学生”弹奏乐器。冬天,几人围着火炉练习;夏天,在院子里的晚风里吹奏。

  日复一日的吹拉弹唱,让吕志强的爱人祁姝芸也深受感染。不久之后,她也加入其中,成为乐队一员。“没有专门的练习场所,吕老师的家就成了大家练习的地方。”钱治家说。

  村民本以为吕军、杨治军等人学习乐器是一时兴起,没想到几个人竟练得“有模有样”。一天晚上,村民们惊讶地发现,“萨克斯团”发出的声音不再断断续续,旋律开始连贯悠扬,变得动听起来。

  3个月后,5人成功吹奏《东方红》歌曲;又过了半个月,学会吹奏《鸿雁》。完整曲目的演奏,让他们对学习乐器更加有信心。

  “起初,路过的村民站在门口看,慢慢地,有村民走进院子听。看到老师教得好,大家练习得高兴,不少村民也想加入进来。”在吕军等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乐队。

  由个人爱好发展到村民集体文化活动,乐队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2022年7月,原州区宣传文化部门筹资为乐队购置51种乐器,彭堡镇将河东村闲置的校舍重新修缮,供乐队排练。

  有了专门的场地,队伍不断壮大,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现在的64人。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们希望在乐队里,每一个人都能发光出彩。”吕志强说,这也是“满天星”这个乐队名称的由来。

  “老年人喜欢秦腔,年轻人喜欢现代乐器,都能引发村子的共鸣,都是精神文化的传承。”钱亚伟说。

  一双劳作手 灵巧拨动曼妙琴弦

  “4个人一开始来找我学吹萨克斯时,我还挺惊讶的。当时想着萨克斯相对容易上手,就答应了。”吕志强说,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吕军、杨治军、钱治家和李阳等人没有一点音乐基础,只知道数字1234567,不知道“哆来咪发嗦啦西”是啥。

  “除了死记硬背,就是勤学苦练、灌耳音,没有其他捷径。”为了记住音符,吕军将7个音符用汉字标注,写在纸上后,剪成指甲盖大小,贴在指头上边练习边记。

  “练得入迷时,看着家里的啥都成了音符。”吕军笑着说。

  “村民没有学过音乐,很多乐器没有见过,气儿也不会使,需要手把手指导。”对吕志强来说,教学之路要更用心:简谱、指法、音节等基础知识需要一点点教;黑管、小号、大提琴等乐器,一遍遍练习、掌握。

  考虑到大家学音乐是零基础,吕志强只能一天讲解一个音符,直至大家记住了,再教下一个音符。“不识五线谱,那就从最基本的简谱开始学习;不知道手中的乐器怎么演奏,那就先让它发出声音;合唱的声音不协调,那就先从练习发声开始。”吕志强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套符合大家练习的办法。

  “掰一整天玉米,手指僵硬得伸展不直,更不要说拿乐器了。”几个普通的拿琴姿势,村民何巧荣就练了半个月,她觉得“比种地养牛还难。”

  “再难也要坚持下去。”第一次接触音乐的何巧荣,为了记住音符,在手指上、琴弦上标注低音、中音,帮助记忆。

  “那段时间,连睡觉、做饭都在练谱子。”何巧荣说,现在不用看手指头就能拨弦了,还学会弹奏《我和我的祖国》《歌声与微笑》等歌曲。

  长号是管乐里最难学的乐器,不少男队员都吹不上去。自从51岁的闫丽萍加入队伍后,闲置了很久的长号被拿了起来。“之前没有接触过乐器,不知哪个好学、哪个难学。学了一段时间后,才知道自己选了最难学的。”得知“真相”的闫丽萍说。

  “既然学到一半,只能坚持到底。”凭着不放弃的韧劲,闫丽萍成了全队仅有的两名“长号担当”之一。大家在一起排练,闫丽萍也慢慢学会了运气、吹气、吐气,歌也唱得越来越好。

  “抓了一辈子铁锹把,没想到有一天还能弹奏现代乐器。”闫丽萍自己都吃惊。

  “吹号嘴唇要薄;黑管简单,年龄大的队员好上手;小提琴难度大,一般建议年轻人学。”每个村民适合学什么乐器,吕志强都会综合考虑。

  白天,乐队成员各自忙活着生计,但无论多忙多累,一到傍晚都会自发聚集起来排练。嘴吹肿、嗓子唱哑、手指弹抽筋的人不在少数,回家勤学苦练,更是家常便饭。

  一颗炙热心 点亮乡村文化天空

  自从老伴去世后,郁郁寡欢的康凤君只能用手机打发时间。参加艺术团后,60岁的康凤君又打起了精神,每天练习吹圆号。“每晚睡觉前,都要练习一遍,在心里打着拍子,默背谱子。”为了“不拖大家后腿”,她勤加练习,嘴唇磨破了好几次。“现在大家只要一唱歌词,我立马就能吹出来。”康凤君语气里满是自豪。

  村上学乐器的人多了,大家便纷纷把演奏、练习过程拍成视频,发到网上。“每次刷到视频,羡慕得不得了。”得知村里成立乐队,在城里做生意的钱勇国和妻子李彩云,也赶回村里参加排练。

  “其他人能吹曲了,我才开始练。”钱勇国加入乐队时间晚,每当乐队集体排练时,他就在旁边屋子加点练习。有时候,干完活太晚,饭都顾不上吃,立马往村里赶。

  不论刮风下雨,钱勇国很少缺席,长期往返于两地,他丝毫不觉得累。“排练结束返回城里,我们俩一人念谱一人弹奏,换着练习。”钱勇国学萨克斯,妻子学黑管,两口子相互鼓励,瑟琴和鸣。

  功夫不负有心人,3个多月后,钱勇国夫妻终于跟上了团队的“节奏”。

  乐队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娱乐休闲、陶冶情操的平台,还起到凝聚人气、浸润村风的积极作用。

  “以前,一到农闲时期,大家聚在一起就是玩牌。现在,村民的业余时间被音乐填满了,喝酒打牌的人少了,吹拉弹唱的人多了,乡村精神风貌更好了。”对村上的变化,钱亚伟看在眼里,乐在心上。

  在河东村,参加乐队已成为一种时尚。“乐队里有不少人是两口子或者携家带口一起加入。”乐队副团长王华深有感触,“自从加入乐队后,经常被这里温暖热烈、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所感染,我还带着64岁的母亲一起加入。”

  一支“满天星” 奏响乡村振兴好声音

  文化浸润下,河东村的发展更加蓬勃向上,吸引年轻人陆续返乡创业。28岁的马雄峰,看到家乡发展变化,决定返乡创业。去年冬天,他走进排练室,成了乐队里最年轻的成员。

  “架子鼓的音节都不一样,掌握节奏快慢,需要反复练习,形成大脑记忆和肌肉记忆。”说起练习乐器,马雄峰顿时打开了话匣子:“我现在白天干工程,晚上和大家一起排练,日常生活排得满满的,充实并快乐着。”

  如今,乐队成员遍布河东村8个组,其中有搞养殖种植的,有做生意、干工程的,更多的是在家种地的农民。他们之中,年龄最小的28岁,年龄最大的64岁。同时,乐队成员学习的乐器也从萨克斯增加到黑管、大提琴、小提琴、架子鼓、长号、短号、圆号、贝斯、长笛、短笛等几十种。

  “刚组队时,每次练习完,大家便收起乐器,在吕老师家里你一言我一语,畅想着要把团队壮大起来。令大家没想到的是,一年多的时间,队伍壮大发展,当初的美好畅想成真了。”钱治家回想起乐队组建过程,感慨不已。

  乐队越来越壮大,舞台越来越宽广。乐队走出村,经常参加原州区组织的文化表演、移风易俗专场演出等活动。

  “以前村里举办文化活动,都以广场舞为主,现在有了乐队加入,活动变得丰富多彩。”钱亚伟说。如今,河东村乐队已成为彭堡镇乃至原州区的乡村文化“金招牌”,多次受邀参加固原市举办的各类文化表演活动,让村民们很自豪。

  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原州区彭堡镇河东村榜上有名。乐队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日常生活,还打开了与外界交流的渠道。今年8月,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瓯北街道珠岙社区的文艺团队远道而来,与河东村乐队举行联谊活动,过去看热闹的村民如今也可以看出门道,文化交流让河东村村民开了眼界、长了知识。

  “现在,村民们聚在一起练习大合唱、排练曲目,大家心情愉悦了,精神面貌也更好了,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起来,一点都不比城里人差。”钱亚伟欣慰地说。(记者 剡文鑫 见习记者 何娟亮)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