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趁着天气晴朗,薛正武给两个蔬菜大棚通风。从早期独自摸索着种菜,到后来加入村蔬菜种植合作社,薛正武种菜有了标准和市场,提高了品质,降低了风险,收入有了保证。
“家里30亩地全部种菜,一年纯收入10多万元。”薛正武在合作社帮助下,一年种蔬菜2至3茬,经济效益提高了30%。
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像薛正武这样依靠种菜发家致富的村民有很多。
“姚磨村有户籍人口409户1204人,其中常住户287户897人。除了在外经商、做生意的人外,在家的人全部种菜。”姚磨村村委会主任程广景介绍,该村大田蔬菜亩产值5000元至1万元,大棚果蔬每栋年产值10万元以上。
姚磨村种菜之路,是一条改思路、兴产业之旅。
原州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冷凉、光照充足、绿色无污染,具有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条件。姚磨村则地处原州区清水河灌区的“天心地胆”,发展蔬菜产业优势明显。
“虽然有着天然优势,但因缺少资金、技术,种菜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和市场。即便蔬菜种成了,只能用农用车拉到固原城里销售。”程广景介绍,2007年之前,姚磨村种植的蔬菜只有老西芹、老白菜等两三个品种,全村蔬菜种植面积100多亩,在当地群众眼中属于可有可无的“副业”。
2007年,原州区农业农村局牵头推广新品种,打深井灌溉,引进西芹、娃娃菜、西兰花、辣椒等新品种,派技术人员进村指导老百姓种菜。
“蔬菜亩均收入1000元,大家一算账,种菜比种庄稼效益好了许多。”程广景回忆,当年村民看到希望,纷纷加入种菜行列,第二年蔬菜种植面积超过千亩,种植大户相继涌现。
彭堡镇趁势而上,在姚磨村建成原州区首个万亩冷凉蔬菜基地。依托基地,村党支部书记姚选成立姚磨村第一家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群众流转土地,推动蔬菜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自从有了合作社,种菜再也不用为种苗、技术、管理、销售发愁,自己一心一意种菜就行。”薛正武说。合作社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安排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产品品牌、统一市场销售的“五统一”模式,解决村民种菜后顾之忧。
2014年,姚磨村主动融入脱贫攻坚,分别从邻村河东、别庄村流转土地6000亩,从曹洼、石碑村流转土地7000余亩,新建两个万亩冷凉蔬菜示范种植基地。
“在蔬菜基地带动下,姚磨村户均再增收2000元。”姚选介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10个村组发展蔬菜,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年用工3000余人。
随着冷凉蔬菜产业步入良性发展,姚磨村在冷凉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不断做强做优冷凉蔬菜品牌。
2016年,姚磨村整修冷凉蔬菜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冷凉蔬菜基地灌溉设施3000亩,整修村级排水渠道7.1公里。争取农发项目支持,在撒门村实施节水滴灌项目3600亩;争取国铁集团投资1800万元,在姚磨冷凉蔬菜基地建设净菜分拣车间、高标准连栋温室。
同时,建设拱棚、温棚、工厂化智能育苗温室、规模化预冷库,延长产业链,实现一年四季不间断供应。通过建立“互联网+农业”服务平台,配套物联网可追溯和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远程视频监控、温度、湿度、灌溉等9项技术参数全程记录及控制。
姚磨村依托瑞丰蔬菜产业合作社,主动出击拓宽蔬菜销售市场,通过“夏菜南下、冬菜北上”订单式发展,建立了直销通道,实现错时错季销售。利用“互联网+”打通与全国4000多个种植基地和2000多家运营商的连接通道,让冷凉蔬菜线上直通市场。
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
2019年,姚磨村冷凉蔬菜产业示范基地达1.2万亩,蔬菜产值由2016年的2950万元增长至4510万元,带动原州区发展冷凉蔬菜种植达21万亩,总产量达80万吨,产值达12亿元,有1.7万农户参与蔬菜种植,农民人均增收1400元,较2016年增长了18%。
目前,姚磨村已在广州、深圳、武汉、兰州、西安等大中城市建立冷凉蔬菜销售窗口,在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市场租赁蔬菜销售档口,畅通菜农销售渠道,实现直供直销。并依托现有蔬菜基地,加大集蔬菜新品种展示、采摘及蔬菜品鉴养生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产业园建设力度,促进蔬菜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头营镇村民杨波看中姚磨村成熟的产业链,承包了28栋温棚,种植桑葚、草莓、火龙果、无花果、百香果等高档水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年收入百万元。撒门村村民李秀珍在蔬菜基地务工,年收入2万多元,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如今,在姚磨村示范带动下,冷凉蔬菜产业已成为原州区的“热产业”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动力源”。姚磨村从最初农户各自为战、小打小闹种菜,到建成蔬菜产业链,蹚出一条绿色发展路子,形成人人参与、户户种菜的格局。一举从一个西北偏僻之地的小村庄,成长为闻名全国的冷凉蔬菜种植村。(宁夏日报记者 剡文鑫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