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美丽原州区 -> 文字头条
李宝山致富记
2020-08-21 10:50:18   
2020-08-21 10:50:18    来源:固原日报

  眼下,正是菌棒的休眠期,为了保证接下来菌棒的出菇率,李宝山每天都要进棚察看菌棒的干湿状况,每个菌棒都要来回翻看,以防腐烂。这个看似繁琐的过程,在李宝山看来,远比以前在山里“刨食”来得容易。

  2010年,李宝山一家从原州区炭山乡高台村搬迁到头营镇利民村,从沟壑纵横的大山来到清水河川道区,眼界也随之开阔,出门就是马路,配套的住房、牛棚、温棚一应俱全。生活环境改善了,生产方式也随着改变,搬迁下来的头两年,李宝山开始在外务工,可常年离家花销也大,辛苦一年仅能维持一家的生活。

  2013年,得知村民靠着设施温棚种植西红柿收入过万元,李宝山坐不住了。“种个西红柿收入能比打工好?既然在家能挣钱,还出门打什么工?”当即,李宝山决定回家种温棚。原本配套的温棚,他直接接手,还另租了一个温棚,准备大干一场。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简单。由于技术不熟、管理不到位,当年种植的西红柿长势并不好,前期的投入没有得到预想的收入,但这并没有打击到李宝山。“别人能种,我咋就不行?没技术可以学,不会咱可以问,就不信种不好。”犟脾气上来的李宝山反倒越挫越勇,农技专家上门指导时,他就拉着人家问,村里谁家的菜种得好,他就跟着学。

  2014年,李宝山终于靠种植温棚尝到了甜头,一棚西红柿净收入8000多元。此后,李宝山在温棚里栽种黄瓜、辣椒都得心应手。2015年李宝山一家脱贫。

  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因一场意外事故,李宝山的右手落下了残疾,家里失去了劳动力,加之看病的各种花销,好不容易摘掉的贫困帽子又戴到了李宝山头上。

  “当时感觉自己没用了,可看着一家老小,心里还是要鼓劲。”在政策的扶持下,2016年,李宝山开始一边种菜一边养牛,可传统菜品的市场波动大、收益不稳定,这让李宝山对以后的发展有些迷茫。

  2019年夏天,驻村工作队组织村民到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香菇基地观摩学习。第一次见到香菇种植的李宝山大开眼界:“没想到种香菇这么挣钱,是种西红柿、辣椒的一倍。”回到家后,李宝山脑海里时常浮现那圆鼓鼓的香菇升柄展伞的可爱模样。“要是自家的温棚也能种植香菇就好了。”

  当年10月,在闽宁协作项目的支持下,由政府买单的香菇种植项目开始在头营镇利民村和寨科乡中川村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进行试种,福建省农科院负责提供技术支持,村民只负责种植,出棚的香菇由企业就地回收,大家原本担心的销售问题却省掉了。

  这一消息正中李宝山心意,他不仅将自家的温棚全部改种成香菇,还租了两个温棚。在福建专家驻村指导下,今年3

  月,李宝山的一个温棚第一茬香菇就卖了9000多元。这让李宝山惊喜不已。“按照福建专家的说法,一个棚一年保守能收三茬,一茬近1万元,我这三个棚一年下来就能赚10万元。”

  有着30多年菌菇研究经验的福建专家杨居松如今定点在利民村做技术指导。在他看来,利民村发展香菇种植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固原昼夜温差大,生产的香菇肉厚、口感好,品质非常不错,管理得好,种出的花菇价格更高。”截至目前,利民村村民因种植香菇获利近200万元。下一步,头营镇将持续打造利民村香菇培育生长、生鲜储存和烘干包装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链条,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李宝山的女儿高考过了本科线,这对一家人来说是最好的消息。“以前还想着考上了学费咋办,现在政策这么好,靠着这几个温棚一年都够她四年的学费了,生活真是好了。”李宝山感慨道。(记者 芦淑颖 马茂荣)

【编辑】:樊玲
【责任编辑】:樊玲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