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BA”,源头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是由当地“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发展而来的赛事。该村在吃新节举办篮球赛已有几十年的传统,比赛场地设在村口球场,比赛由村民组织,参赛者以村民为主,极具乡村气息的办赛风格赋予了这项赛事不一样的激情和意义。
2022年8月,台盘乡的一项篮球赛事火了。场上赛况激烈,球员攻防有板有眼;场外热情高涨,球迷围得水泄不通。这场当地村民一年一度的篮球赛,经由短视频火爆全网,网友们参照“NBA”“CBA”的命名规则,称之为“村BA”。
如今,“村BA”成为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的简称,亦即由农业农村部、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指导,由中国农民体育协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群体部主办的农民篮球赛事。这项比赛有助于增强农民群众健身意识、展现新时代农民风采、引领乡村新风尚、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全国‘村BA’,我们来了!”
8月17日至8月31日,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西北赛区在固原市开赛,代表宁夏参赛的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代表队,没有辜负家乡父老乡亲的期待,多场比赛打下来,赛出了风采、赛出了水平,吊起了人们对冲击赛区冠军的胃口。
“1、2、3、4,三营加油!宁夏加油!”8月30日,夜幕下的西吉县吉强镇篮球公园,全国“村BA”西北赛区半决赛正在火热进行,随着三营镇啦啦队铿锵有力的呼喊声与节奏明快的音乐交织在一起,宁夏三营镇代表队对阵青海查汗都斯乡代表队比赛来到第四节,双方你争我夺,比分一直从41比30到46比34再到最后51比36,宁夏三营镇队取得胜利,终于夺得通往贵州全国“村BA”决赛大舞台的入场券。参赛的三营小伙子们拥抱在一起,激动地呼喊着:“全国‘村BA’,我们来了!”在现场的数百名三营球迷,乃至包括在电视机、手机上收看比赛的宁夏观众,无不为此自豪和欣喜。人们知道,这样的优异成绩来之不易,终于实现了三营人百年来把篮球打成了的梦想。尽管在决赛中,未能战胜对手甘肃吹麻滩镇队,但乡亲们仍然为三营镇篮球队获得西北赛区亚军而奔走相告。
“玩毛蛋者”的篮球梦
万家川,平展展,
清水河,流中间,
油缸面盆米粮川。
万家川就是现在的三营镇,位于固原市原州城区以北35公里,是通往银川、兰州、西安的交通枢纽,更是南来北往物流的集散地、是宁南山区经济发展的“旱码头”,也是一片滋生乡村篮球运动的热土。
说到三营篮球运动的发展,不得不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不得不讲讲三营篮球的前史“玩毛蛋者”的故事——
上世纪三十年代,马正昌等乡贤创立万家川(三营)集市,联合周边村、保、庄的大户和知名人士搭台唱戏,举办木板“毛蛋”(篮球的前身,因用羊毛线缠绕成圆蛋形而得名)比赛。西北革命军兵站、平凉盐务司转运站派人参加,庄与庄、村与村之间也相互切磋交流,从而将篮球运动引入三营。
上世纪四十年代,陇东(平凉)师范毕业生马介民、何正兰、杨付华、白玉祺、何玉碧、何福珍、李英夫、丁俊德等人来到三营任教,开创了三营教育事业新局面,并提高了三营篮球运动的水平。
1950年至1958年,何玉碧、杨付华、周志华、周志廉、海万云、何福珍、杨天栋、杨生德、米永海代表三营队参加了固原村、社、县、地区的篮球比赛。
1964年由任孝贤、童大仓担任领队和教练,杨万贵、张义林、何玉珍、马文礼、杨生德、马德忠、陈永祥、马树德、张建斌等,代表三营公社参加固原县第一届农民篮球运动会,夺得第一名。
1966年至1968年,何玉珍、杨万贵、丁永成、白玉虎、马国元、罗彦贵、何宗孝、陈玉祥等,代表三营区、三营公社参加第二届固原县农民篮球运动会,均获冠军。
1970年参加三营区农民篮球运动会,带队教练张天伦,队长孙果新,队员丁永成、李志明、白玉虎、马国元、何宗孝、杨佰瑞、陈玉德等,夺得冠军。
1975年、1976年,代表三营区参加固原地区农民运动会篮球赛,均获得冠军,教练牛新华,领队赵文君,队员白玉虎、丁永成、张义林、陈玉德、马国元、杨佰瑞、孙果新等。
1978年参加三营区农民篮球赛,获得第二名,领队马秉生,教练赵文君,队员马文俊、杨耀生、罗永明、薛占山、何文虎、管有忠等。
1982年代表三营乡参加固原县农民篮球赛,获得一个冠军一个亚军,领队教练赵文君,队员何文虎、管有忠、马福财、王治华、闫玉忠、马守虎等。
1988年至1995年,代表三营镇参加原州区农民运动会篮球赛,获得第一名,教练孙志贤、王文祥,领队马进虎,队员马德成、段文军、米忠林、罗文虎、勉有红、王贵斌等。
1996年至2002年,代表三营镇参加原州区农民篮球赛,获得一个冠军一个亚军,教练孙志贤,领队马进虎,队员米忠林、管宏斌、杨晓明、兰金虎、何文虎、勉有红、马登斌、王文祥、陈应强、王贵斌等。
这次打进全国“村NBA”的团队是:领队马耀珍、金晓宇,教练员杨佰玺,队长杨佰忠,队员杨佰齐、管小飞、马玉祥、马天虎、穆向彪、何强强、马涛、大马强、小马强、白建云等。
能登上金字塔顶的只有雄鹰和蜗牛,雄鹰凭借自己强有力的一双翅膀,蜗牛则全靠坚持不懈的攀爬。三营篮球代表队登上全国“村BA”西北赛区亚军的领奖台,是几代三营篮球痴心人,携雄鹰之志、怀蜗牛精神,不断努力、奋力拼搏的结果。
中国篮球新秀是个“三营娃”
2021年11月底,备受球迷关注的2021赛季NBL(全国男子篮球联赛)总决赛在江苏盐城圆满落幕,陕西信达队主力球员杨文学,凭借优异表现荣获2021赛季NBL联赛常规赛MVP(最有价值球员),他还以场均13个篮板的表现,斩获2021赛季NBL联赛常规赛“篮板王”。这位闪耀在NBL赛场上的篮球新秀,是土生土长的宁夏固原“三营娃”。
杨文学的家乡在原州区三营镇东塬村——一个十年九旱的山峁梁。杨文学4岁时母亲意外去世,父亲杨志虎顶着悲伤,在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条件下,又当爹又当娘,将杨文学和4个姐姐、一个哥哥拉扯成人。小学四年级时,杨文学的个头就长到了1.83米,总喜欢和伙伴们在土场上打篮球。
慕彦强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篮球打得很地道,技术相当好,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三营镇东塬小学。由于东塬小学地处三营镇东部山区,梁峁交错、沟壑纵横,孩子上学有诸多困难。慕老师在上孩子语文数学课之余,不忘上好体育课,教孩子们打篮球。杨文学个头大、体质好,慕老师看中了这棵篮球好苗子,就教他篮球基本功。杨文学扎实训练、吃苦打球,篮球技能不断提升,慕彦强老师便将他推荐给三营中学兰金虎、杨佰玺老师。经过初中三年训练,杨文学在个人体能、篮球技巧方面都有很大的飞跃,被陕西信达队教练看中,从而走上职业篮球的生涯。
三营篮球运动的发展沃土,让“苦孩子”杨文学成才了,登到了篮球运动的全国“大舞台”。他的家庭际遇也由此改变了,惹得村上的大人娃娃羡慕。
如今,“大黑牛”(球迷们根据杨文学的形象特点给他起的绰号)在全国篮球界小有名气,他用篮球技术和拼搏精神,将宁夏、西海固、三营的地域名片带向全国。杨文学打篮球的传奇经历和成功,引领更多西海固少年多一份对篮球运动的热爱,渴望成为下一个“大黑牛”。
三营中学——三营篮球运动的摇篮
无论多么优秀的球员,都离不开学校的基础教育、教师教练的悉心培养。
三营中学自1958年建校以来,历任校班子都极为重视篮球运动的开展,体育老师倾心抓好学校男女篮球队的建设与训练。张泉勇、马秉会、张天伦、赵文君、马文俊、王文祥、兰金虎、杨佰玺等承前启后,依次接过篮球运动的“接力棒”,把给高一级学校选拔、训练、举荐、推送篮球运动员的工作,作为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都把心操碎了。
走访我们的母校三营中学,在标准化、档次高的篮球场上,参加此次全国“村BA”总决赛的球员正在这里进行赛前集训。我们遇到了三营籍篮球明星杨文学的伯乐兰金虎老师,尽管兰老师一再强调是慕彦强老师发现并培养了杨文学,但在场的三营篮球队领队金晓宇说:“没有兰老师,就没有杨文学的后续发展。兰老师还重视从西海固各学校为三营中学选拔苗子,为宁夏各级各类需要篮球运动员的学校输送新鲜血液。”
在现场与众多铁杆球迷交谈时,曾带队参加过无数场球赛的原三营镇新三营村党支部书记马进虎,三营中学教师马应军、兰金虎,固原一中教师马桂林、马正虎,三营镇篮球队现领队金晓宇,篮球爱好者田志正,大家一起深情地回忆自己求学时期在三营中学打篮球的情景,梳理三营篮球运动的发展脉络,叙说三营篮球运动的花絮,憧憬三营篮球运动的美好未来。
三营中学校园涌动着的青春活力,都是由篮球运动和无数爱好者掀起。每一个三营中学毕业的学生都牢记着自己打篮球的经历,都牢记着那些热火朝天的比赛场景。
熟悉三营篮球运动的马存宝老师,把自己搜集整理的三营中学篮球运动发展纪实发给我们;平时留心整理三营篮球历史的田志正老师,把调查采访记录发给我们;三营镇副镇长马耀珍,三营村村党支书海玉林、副支书金义贵,带领我们走家串户采访领队、教练、球员、球迷,他们还不断发微信,补充完善采访信息。
三营中学毕业的马桂林,一路开车拉着我们寻访了杨文学的成长之地东塬村,察看了马文俊打过篮球的海塘村,走访了三营大地每一个有篮球场的地方,聆听着每一个跟篮球有关的故事。
那些永不放弃的“土教练”
三营篮球队教练员大多出于对篮球运动的热爱,历经多年的球场历练,自然练就了球场指导的能力。张文龙、孙志贤、赵文君、马文俊、杨佰玺就是三营篮球“土教练”的代表人物。
上世纪七十年代,孙志贤从部队转业到三营粮库工作,先打篮球,后当教练,属半路出家、自学成才。有一场三营镇跟黄铎堡镇的篮球比赛,由马进虎领队,孙志贤任教练,在固原体育场进行。尽管几十年过去了,三营的球迷们对这场比赛依然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这场比赛,双方得分犬牙交错,交替上升。从10平、20平、30平、40平、50平、60平,一直打到70平。终场时间只剩27秒时,黄铎堡镇队投中2分,比分变为70比72。此刻,整个球场空气都凝固了。三营镇领队马进虎果断叫了仅剩的一次暂停,唤回队员,听从教练孙志贤面授机宜。
教练给主力队员何文虎、米忠林布置战术,以3分绝杀对方,要么输掉比赛,要么以1分取胜,绝对不投2分打成平局。这时核心球员米忠林在底线发球,何文虎在前面接球,造成何文虎要带球突破的假象。何文虎吸引了对方所有球员退回禁区防守,米忠林紧随其后,何文虎突然一个背传,说时迟,那时快,米忠林接球后,手起球落,命中一记3分,三营镇队以1分的优势绝杀了黄铎堡镇队。全场观众与球迷欢声雷动,激动得把何文虎、米忠林二人抛向半空。这场球赛因最后的战术布局绝杀对手,堪称三营篮球史上的经典之战。
马文俊靠打篮球被三营中学留校录用为民办教师,从教数年后,先后考入固原县教师进修学校、宁夏教育学院深造,毕业后在固原回中担任体育教师。马老师在他42年的从教经历中,不管打篮球、当裁判、做教练,都视篮球运动为生命,在他的手机里,保存有上千张他打篮球当裁判、做教练的视频和照片。
马文俊老师训练了一茬又一茬优秀篮球运动员,在固原市乃至全宁夏,他是培养篮球人才最多的教练。
马文俊老师铭记着孙志贤老教练偏爱篮球人的一件事——他在三营中学任教的1978年至1983年,经常带领学生外出参加篮球比赛,学生活动量大,饭量也大,生活费不够,就以学校名义向三营粮库申请补助粮,粮库主任孙志贤不仅爽快地审批签字,并在自己的权限内多批一点,还安排参赛的学生们来粮库背麻袋,挣点装卸费,用来改善生活。
杨佰玺也是因爱好而成长为篮球教练员。说起篮球场上杨佰玺教练的战术运用,三营篮球队现领队金晓宇给我们复盘了2023年“村BA”比赛中跟中河队对阵的精彩片段——
临终场前5分钟,在三营队落后13分的情况下,教练杨佰玺及时叫了暂停,坚定地给队员做了战术布置:“加强内外线防守,重点组织内线进攻,给中河队内线造成杀伤。”
队员上场后,杨佰忠、穆向彪、马天虎内线连续强打,频频得分,3分多钟打了个14:2的小高潮。此时,整场发挥不佳的杨佰强也找回手感,命中一记3分,将比分反超。最后一分钟,中河队被迫叫了暂停,三营队继续内线进攻,逼迫对方犯规,站上罚球线的何强强不负众望,两罚全中,三营队保持领先3分的优势。最后30秒,中河队强投不中,三营队拿下篮板,中河队故意犯规,杨佰忠两罚一中,领先4分。时间仅剩9秒,中河队又强投未中,裁判哨响,比赛结束,赢了!
“海豹”侃球大有门道
宁夏三营镇队与甘肃吹麻滩队比赛时,一位75岁的宁夏篮球前辈正在全神贯注地观看着直播,他就是绰号叫“海豹”的原宁夏体育局副局长贾益彰。上世纪七十年代他担任宁夏男篮队长的时候,“海豹”就被球迷叫响了。
“三营能赢!” 贾益彰坚定地说。球迷问为什么,他说:“三营外围投篮好,尤其是8号,十分出色;而吹麻滩队的外围投篮并不好。可是在前三节领先六七分的情况下,三营队还是一个劲地组织打快攻冲篮下,失误较多,而对方比分落后,正希望打快。三营队此时要是把节奏压下来,不要挑起对方的劲儿,就赢了。你有外围又有篮下,怕什么?但是连后卫都往前冲,结果局面演变成了吹麻滩队反击,三营犯规、罚球、丢分,很被动。”他特别指出:“这是战术指导思想的失误。8号打得好、打得稳,外围投篮准,没有充分发挥出他的作用。”
“海豹”又说:“毕竟是在自己的主场,观众热烈,队员兴奋,节奏没控制好,这完全可以理解。获亚军进军全国决赛,弥补了失误。但如果是只产生一个全国决赛名额,那这种失误就成遗憾了。”
侃罢这场比赛,“海豹”又说起过往。他说:“孙志贤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营篮球运动的组织者,贡献很大。那时候他负责三营粮库,有的中学生篮球打得好但毕业后没出路,他便协调吸收到粮库当工人,比如蔡应川就获得这样的待遇。”
“海豹”从担任男篮队长到群体处长,一直与孙志贤保持联系。他说:“孙志贤的功绩在于始终努力为三营带出了篮球骨干,发展了篮球运动。固原粮食系统的球队也是老孙带的。”1976年底,固原军分区招收了一批篮球基础好的兵交给“海豹”训练,其中就有蔡应川。
说起山区农民对篮球的热爱,“海豹”讲起一件往事。1974年,宁夏男篮到固原地区为群众打表演赛。在西吉,赛到半程,天降大雨,队员只好停赛休整。夜晚天晴,才发现四面八方的观众竟然都没有回家去,还在等待恢复比赛。晚10点多,“海豹”率队员们重新上场,直到午夜,比赛圆满结束,观众们才满意地离去。
2002年,“海豹”协助自治区体育局乔毅智局长提出了“体育下乡、篮球进村”战略,这个战略是成就今天三营篮球发展的大背景。“体育下乡”不难提出,“篮球进村”则足称创意,“篮球进村”成为发展宁夏农村体育的有力抓手,一经实施,成效立显。难怪当时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两次采访报道,国家体委党组书记致信赞赏并前来宁夏实地考察。“海豹”和他的同事为实施这个战略承担了大量具体组织工作。
让农民走心,才会有“篮球进村”。“海豹”感叹:“篮球进村离不开经济发展。今天的三营、西海固,农民自己掏钱办篮球的比重越来越大,灯光球场越来越多,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这是新时代的大好事啊!”
三营球迷众生相
打毛蛋,费袖子,
他妈养了个精溜子,
会爬了会走了,
带球过人都有了。
这首民谣描绘的是三营人从小喜欢打篮球、看球赛的情景。
三营篮球运动是一道行走的风景,篮球打到哪儿,观众球迷追到哪儿。东西两山,南北二川,十里八乡,左邻右舍,齐聚三营镇,欢欢喜喜看篮球比赛。三营篮球成为三营镇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三营球迷一张畅通无阻的通行证。
海玉林、金义贵是三营篮球啦啦队的正副队长,两个人争着说:“平时只有姑舅来了才让到上座就座,‘村BA’那4天,西吉的姑亲们天天把三营球迷安排到观众席最好的位置,好给自己的球队鼓劲加油。”
马正明是三营篮球忠实的拉拉队员,他眉飞色舞地描述现场看球待遇:“比赛这4天我们可把人耍了,西吉亲戚还专门给我们管吃管住、送饭端菜。”
村民们因看篮球赛的传奇经历比比皆是——赶集时因为看篮球赛而耽误了称盐倒醋的人多的是;跟着打球队伍跑三五天不着家更是家常便饭。
当年三营镇村民为看固原灯光球场竣工时“西北五省篮球邀请赛”,背着炒面,带着干粮,徒步、搭乘拖拉机、坐敞篷卡车,到固原城看比赛的有一层人。
85岁的米永海老人爱打篮球,也爱看篮球赛。儿子米忠林不管到哪儿参加比赛,老人都要跟到现场观看。年届80的老三营村村民何玉川,因为侄子何宗孝代表三营镇参加篮球比赛,他每场必到,挥着膀子喊加油。
三营镇老三营村村民宰了一头牛,用牛皮缝了一个篮球皮胎,买了个篮球胆,把气打鼓,装进去,整天打篮球。由于缝补技术不高,篮球有点扁,再加上土场子地面凹凸不平,篮球带在手上很不听话,“猴”得抓不住,运动员满场子跑,一场篮球打下来,队员们都玩成了土人儿,个个咧嘴笑得不亦乐乎。
三营镇马志学文化大院,有一大一小、一高一矮两块篮板。高而大的篮板是一位自治区领导现场办公解决的,小而矮的篮板是马志学为两个儿子定制的。马志学不仅热爱演唱花儿,是花儿艺术传承人,而且热爱篮球运动,尤其喜欢看两个儿子扣篮,于是给儿子定制了能升降的篮板。还把文化大院的球场对外开放,吸引村子内外的篮球爱好者到文化大院打篮球。
看了一辈子篮球的老球迷,临终咽气时,儿孙们问他有什么未了的心愿。这个说,您吃了一辈子的羊羔肉,给您买羊羔肉香香地吃一口;有的说,您一辈子把花生核桃、梳子糖没吃够,称几斤花生核桃、梳子糖给您吃……老人摆摆手说:“我这一辈子吃吃喝喝游游逛逛惯了,你们也孝顺。我把不吃的吃头吃了,把不喝的喝头喝了,把不耍的耍头耍了,把不看的光景看了,现在就想欢欢地看一场三营队‘丢泼扯展’打一场篮球。”
三营人把篮球打成了,并不是一天打成的。能够在“村BA”西北赛区中崛起,有着长期的孕育过程,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除了球场上球艺娴熟敢打敢拼的球员,还有球场外懂球的球迷、热情的啦啦队,他们无论是稚气未脱的小娃娃,还是步态蹒跚的耄耋老人,个个都是篮球迷,他们有着“盯倒台”(亦即球赛不结束不回家)的不离不弃精神。
“走,到贵州台盘为三营队加油去!”
由“毛蛋”到“橡皮球”再到真皮篮球,篮球场地由土场子到水泥地再到木地板,球迷看篮球从步行到骑自行车再到开摩托驾小轿车……三营篮球运动发展的故事,折射出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三营篮球运动多是父子相传、几辈接力。米永海、米忠林父子,管有忠、管小飞父子,马忠堂、马启兵叔侄,杨佰忠、杨佰齐、杨佰玺兄弟,都是家传的篮球痴迷者,他们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是球二代。
观众是真球迷、铁杆粉丝、不要命的啦啦队。学校是球员成长的舞台摇篮。教练承前启后、薪火相传。
这样的组织有序、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形成了三营人人懂篮球、人人爱篮球、人人打篮球的生动局面。
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将于10月25日至10月28日在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举行。三营篮球队的小伙子们在领队马耀珍、金晓宇,教练杨佰玺的率领下,厉兵秣马,积极备战,整装待发。他们在做好体能训练的同时,找缺点、补不足、勤实战,主动跟周围乡镇的兄弟球队切磋,跟宁夏高校球队热身。
每一个人都牵挂着即将出征的三营镇篮球队。固原市委常委、原州区委书记何永吉再三叮嘱三营镇党委书记顾正军:“把队员的伙食一定弄好,牛腱子、羊羔肉、尽饱吃、放开吃!”顾正军工作再忙,也要赶到训练场助威督战。
马进虎是我们40多年前在三营中学的同学,曾在新三营村当了12年村支书,始终是三营篮球运动的热心人、带头人。他几次打电话给我们说:“你们都是写家子,回到家乡来写一写三营篮球吧。”
这是义不容辞的约定!9月8日,当我们来到原州区一个家常饭馆时,当年中学同学金义贵、赵烈、高永红、金理奇、牛银玲等早已在门口迎接,从紧握一双双“少年的手”起,餐桌上两个多小时,年届六十的大家谈论的依然是三营篮球。有人扳着指头计算当年我们班在三营中学校队里的篮球队员:男队里有王治华、闫玉忠、罗永明、田虎、何文虎、马如明等,女队里有陈新奋、黄爱萍、孙雪琴、孙玉梅、刘素玲、金世英、牛小红、陈彩琴等。他们在赛场上飞来奔去、跃起扣篮的样子,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了。高永红说:“那几个打篮球的女同学,现在身材都保持得好好的。”赵烈拍着自己的胸板说:“看我这体格,我现在一周打一场篮球。”牛银玲说:“上学那时候,篮球队的同学经常去固原城打比赛,见的世面都比我们大。”老班长金义贵说:“走,到贵州台盘看篮球赛,给咱们三营队加油去!”他还说:“咱们组织上一二十人的队伍,我给大家再当一回班长,举旗挑头,听我指挥。”
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献计”了:开车从哪个路线走起来近,谁开车,开几辆车,谁负责给车加油,谁负责路上管伙食等等。每一个人的嗓门都大得很,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放着光。
走,到贵州台盘看“村BA”,给三营队加油去!(马正虎 张强/文 段涛/手绘)
作者简介
马正虎 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人,固原一中退休教师,一位文学的终生爱好者。
张强 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人,高级记者,供职于宁夏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