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民委脱贫攻坚 -> 图说脱贫
隆德:绿色映底蕴 山水见初心
2020-09-03 17:26:59   来源:宁夏日报

  核心提示

  8月初秋,微风拂面,暮雨千家。六盘山西麓,草如茵,柳如烟。

  凝碧流翠中,美丽隆德移步换景,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

  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400毫米降水线精准造林等生态工程,彰显隆德县主动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承载着隆德县构筑六盘山地区生态屏障、守护黄土高原“绿肺”和“水塔”的历史责任。

  近年来,隆德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谋划、分类施策、整体推进、系统治理,呈现出生态有效恢复、绿色发展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逐步加快的良好态势。

<p>  六盘山下的秀美山水县城。</p><p>  (隆德县委宣传部提供)</p>

  六盘山下的秀美山水县城。(隆德县委宣传部提供)

  退耕还林 守住山川生态底线

  乘车从隆德县城出发,沿着素有宁夏最美公路之称的隆泾公路盘旋而上,目之所及尽是青翠,一片片松树林随着连绵山岭起伏,枝叶交错投下浓密树荫。森林边缘的丘陵里,乔灌木混合蔓延,其间可见白桦树笔直挺立,偶尔露出的草地里,微微隆起的田埂依稀可辨。

  “以前这里住着农家,山坡上是一块块农田,看不到一棵树。”8月24日,隆德县自然资源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办主任李龙平指着密林深处说,“现在这里全部成了林地,栽种的树木胸径有碗口粗,树林密集人进不去,只能站在高处观看。”

  隆泾公路穿山越岭连起甘宁两省区,跨越时空见证隆德生态环境变迁,是风景也是历史。

  隆德县属黄河中游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沟壑区,地貌以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区为主。2000年,隆德县被列为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县。自此以来,一场持续20年的生态治理接力赛在六盘山下展开。

  “在工程布局上,沿六盘山外围营造以华北落叶松、沙棘为主的针阔混交型水源涵养林;在中西部地区营造以山桃、山杏、柠条为主的乔灌混交型水土保持林。”李龙平介绍,退耕还林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浩大工程,遍及全县13个乡镇、125个行政村。

  为了解决工程进度快、造林面积大、所需苗木数量多及干旱、鼢鼠危害等问题,隆德县在及时兑现退耕补助款的同时,采取退耕农户义务投工投劳的形式,采购本土优质壮苗进行补植补造,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截至目前,隆德县共完成退耕还林26.9万亩、荒山造林36.9万亩。退耕还林的林木生长良好,整体保存率达85%以上。北部黄土丘陵区山杏、山桃长势喜人,南部土石山区落叶松、沙棘郁郁葱葱。

  “部分退耕地已郁闭成林,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达到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目的,初步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环境变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治理目标。”

  据隆德县自然资源局一项统计数字显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退耕还林前的733.2平方公里下降到现在的205.2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8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72%,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平方公里3500吨下降到每平方公里900多吨。

  如今,满山木已成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护农田、减轻霜冻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在退耕还林实践中,隆德县探索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模式。调整农业结构,培育马铃薯、蚕豆、反季节蔬菜等区域特色产业,开发中药材、草畜、劳务等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取得山绿与富民、生态与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直接受益群众3.1万户、13.6万人,占隆德县全县人口的79.5%。

  “我家退耕20多亩,将剩余的土地以每亩100元流转给村集体种植马铃薯,腾出更多的精力从事村里工作。”城关镇咀头村党支部书记赵凯介绍,“全村共退耕5000多亩,村里90%的劳动力从种地中解放出来,通过务工、养殖等行业致富。”

<p>  渝河流域移步换景。</p><p>  (隆德县委宣传部提供)</p>

  渝河流域移步换景。(隆德县委宣传部提供)

  系统治理 构筑六盘山生态屏障

  站在山河乡生态建设观景台上极目远眺,山川大地犹如一幅大写意山水画,群山重峦叠嶂,苍松古柏葱郁,云蒸雾霭,溪流潺潺,浓墨重彩间可见精雕细琢之妙,酣畅淋漓处尽显苍茫浑厚。

  万水千山总关情,一草一木皆乡愁。隆德县先后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营造六盘山土石山区水源涵养林和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全县林地面积达70余万亩,林木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6.6%和26.5%,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生态系统。

  “眼前这个地方叫大慢坡,曾是崇安乡一个比较荒芜的村子。”庙马护林点护林员邵东升从事护林工作15年,目睹了大慢坡从树木屈指可数到漫山遍野林木数不胜数的巨变,他说:“原来的大慢坡看不到树林,兔子都是稀奇动物。现在的大慢坡灌木长成乔木,鹿、野猪、野鸡成群结队出没。”

  一度,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生活贫困、生态脆弱是隆德县基本县情。

  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大生态保护区面积,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隆德县共搬迁移民19853户82945人,累计完成生态修复14.7万亩,移民迁出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8.2%,植被覆盖率达86.6%。

  “崇安乡整乡生态移民搬迁1366户5535人,生态修复面积4.2万亩。”原崇安乡党委副书记张保文介绍,崇安乡与山河乡合并后,在迁出区植树造林。10多年来,早期栽种的树苗已长成大树,桦树、柳树等树木可自然繁殖,生态环境自我修复功能增强。

  大慢坡仅仅是隆德县几十年如一日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

  隆德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1977年隆德县森林覆盖率仅为7.8%。“三北防护林建设前,森林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庄稼十种九难收,以致广种薄收愈穷愈垦、愈垦愈穷。”李龙平介绍。

  1978年,隆德县列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县。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隆德县将造林绿化、生态工程建设同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发展、旅游开发相结合,坚持资源保护、培育、开发并重,使“三北”工程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40多年来,隆德县先后完成了“三北”防护林5期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仅此一项投资累计达7000万元,完成人工造林48.3万亩、义务植树2000多万株,建成绿色通道257公里,占已通公路58.1%;建成农田林网3.3万亩,利用程度达65%;建成产业林基地7.9万亩;国有林场由工程实施前的1个增加到6个,苗圃地面积由原来的50亩增加到近1000亩,年提供各种苗木1000余万株。

  逐梦几十载,隆德基本建成六盘山外围水源涵养林和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建成以七大河流和绿色通道为带,以农田地埂林为网,以城乡村屯绿化为点的片、带、网、点相结合的林业生态防护体系。

<p>  渝河上游三里店水库。</p>

  渝河上游三里店水库。

  渝河治理 改善支流生态质量

  从渝河源头之一的城关镇杨家店出发,沿渝河岸徒步,两岸花团簇拥,用树木设计种植的图案布满护坡,截水坝滴水成瀑,清流潺潺,香蒲、鸢尾、菖蒲、水葱、千屈菜、水芹等水生植物随风摇曳,水鸟、野鸭随处可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画面跃然眼帘。

  渝河属黄河三级支流,全长47.1公里,自东向西流经隆德县城关、沙塘等4个乡镇后,进入甘肃省静宁县。渝河在隆德境内流域面积481平方公里,有11万多人在渝河水系萌生的绿洲内繁衍生息,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母亲河”。

  然而几年前,渝河却是另一番模样。由于沿河生产生活排污,渝河出现上游治理不足、中游污染严重、下游出路不畅的问题。隆德县围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体,将渝河治理提上重要日程。

  “按照水里问题岸上治的要求,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全方位、全流域开展治理。”隆德县水务局高级工程师杨志义介绍,通过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沟道治理、末端治理等综合整治措施,隆德县完成黄河三级支流渝河、甘渭河等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渝河国控断面水质平均达到Ⅱ类,境内5万亩基本农田灌溉用水得到保障。

  同时,隆德县加大对县城周边河道治理,完成对清流河、清凉河县城段生态修复及河道治理,全面关停流域内污染企业,封堵沿岸排污口,除险加固上游三里店水库,完成县城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彻底改善渝河水质。

  “建成第二污水处理厂和10座乡村污水处理站,县城建成区雨污分流实现全覆盖。规范化建设清凉、直峡等水库水源地,4个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水站投入使用,水质达标率100%。”

  杨志义介绍,通过“铁腕”治污,高标准、严要求落实“河长制”,确保渝河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实现了流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境内河道长效管护全覆盖。

  隆德县在渝河治理中,将水生态治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一盘棋规划实施。结合建设城乡供水工程,建成地湾水库等库坝70座,23座实现互联互通,构建了“库坝连通、丰枯补给”的供水保障体系,确保渝河四季有清流。

  “用河水浇地后,蔬菜生长快不说,叶子特别嫩,品质也好。”联财镇赵楼村村民李芳琴种蔬菜20多年,从早期用河水灌溉,到用井水灌溉,再到用河水灌溉,她真切体会到渝河水质变好带来的好处。

  治理后的渝河再现芳华清流,流水时间从原来直流的8小时延长到现在滞留的160多小时,水体自我净化和自我修复能力持续增强,实现水清与民富双赢。

  渝河治理成果入选国家博物馆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2019年11月,渝河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17个示范河湖之一;202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隆德县因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受到表彰。

  隆德县治理渝河的同时,持续推进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累计兴修水平梯田5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983年前的22%提高到2019年的76%,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沙不入河”的目标。

<p>  山绿、水清、河畅、岸绿、路通、景美。  (隆德县委宣传部提供)</p>

  山绿、水清、河畅、岸绿、路通、景美。(隆德县委宣传部提供)

  “四个一”工程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再有两个月,大果榛子就成熟上市了。”神林乡庞庄村1000亩大果榛子示范基地里,村民张文智和李平忙着修剪枝条。

  去年,张文智以每亩200元的价格,将自家土地流转给“一棵树”基地后,并在基地务工一年收入3万多元。

  2018年,隆德县在多年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实施“一棵树、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的“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为破解山绿与民富共赢蹚出一条新路子。

  “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示范带动、合作社和农户多方参与的模式,开展‘四个一’林草引种、试验、驯化,并选择性状相对稳定、适应性较强、前景比较广阔的大果榛子、核桃等树种逐步推广。”李龙平介绍,2年来,隆德县试验示范种植大果榛子等适地品种45.9万亩。

  建成渝河北塬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中药材科技示范展示区,发展林下种养等绿色产业。实施隆张、隆庄公路沿线万亩色彩农业带,六盘山菌菇驯化基地等农旅融合发展项目,以生态建设为依托的农旅融合产业发展成效凸显。

  隆德县以“四个一”林草产业发展为契机,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科研院校合作。推动庭院经济、林下种养、林药间作、田园观光、森林康养、设施果树等绿色产业发展,不断挖掘释放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经济优势和产业价值,打造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体,确保“四个一”工程种出风景、种出产业、种出财富。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隆德县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契机,通过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隆德县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实现环境更优美、城乡更宜居、人民更幸福。

<p>  治理后的渝河再现清流。</p>

  治理后的渝河再现清流。

<p>  渝河水灌溉的西瓜大又甜。</p>

  渝河水灌溉的西瓜大又甜。

<p>  “四个一”林草工程示范基地。</p>

  “四个一”林草工程示范基地。

<p>  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增收。</p>

  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王雪玲

宁夏新闻网(www.nxnews.net)版权所有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