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9月,王巧琳忙得不亦乐乎。负责公司在山东潍坊的铺货、培训,已是成熟电商的她专注每个细节。
9月3日,当记者和这位侃侃而谈的年轻妈妈交谈时,很难相信她曾一度困在六盘山深处,身处贫困的泥潭之中。
因病返贫,因学致贫,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老家在固原市隆德县凤岭乡于河村的王巧琳说,2001年,她的父亲在山坡上给庄稼施肥时不慎滑进深沟,摔坏了腰椎和腿,在炕上一趟就是8年。从那时候起,她家过上了煮土豆蘸盐的苦日子。
“家里其实也种麦子,但没人舍得吃。因为麦子要攒下来换成钱,供我和弟弟妹妹读书。”王巧琳说,贫困就像挡在门前连绵不绝的大山,挡住了前途,遮住了未来。多少次她极目远眺,看到的无非是一方小小的县城。
如果辍学,王巧琳会和父辈一样,过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靠天吃饭,在地里刨食。这是一种一眼就能望到尽头的人生。
王巧琳一定不会想到,有位福建女孩会从千里之外来到宁夏,向她伸出了援手。
2006年,当福建李丹的汇款打到王巧琳的账户上时,她感到失而复得,就好像拿到一份从山里走出去的通行证,原本暗淡的人生目标变得鲜活起来。
李丹是独生女,大王巧琳10岁,两人有着类似的青春梦想,都想走出不一样的人生之路。
2006年,李丹暂时告别自己工作两年的福州十八中,瞒着爸妈,成为福建援宁支教队员,到固原市隆德县第二中学教历史。
当时的西海固还是荒凉的黄土地,她被当地人战天斗地的坚韧所深深震撼了。她留下班里的特困生,用微薄的工资请孩子们下馆子,吃有营养的东西。家里寄过来的烤鱼片和肉松她一口都没吃,全部都分给了学生。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李丹在日记里写道:“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支教的意义所在,不仅带给这里的孩子们山外的精彩世界,更多的知识……”
在李丹和家人的帮助下,王巧琳成功了,她考上了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但李丹却看不到了。2008年,李丹罹患白血病去世,生命定格在最美的年华。
王巧琳觉得自己欠李丹一声感谢,她哭着告诉自己,一生都要感恩。这些年她活成了李丹的影子。每隔一周,她都会给李丹的爸爸妈妈打视频电话。她还会去福州看望老两口。现在,她和李丹的妈妈以母女相称,每次去看望李丹的妈妈,都会抱抱她,甜甜地叫一声“妈”。
年仅27岁的李丹走了,但更多的“李丹”来了。
24年来,1146名优秀教师和267名厦门大学、福州大学支教团的优秀学子到宁夏中小学支教。山里的孩子从福建老师的身上,萌生了去看大海的心愿。援宁教师带来的,是比海更广阔的世界。
在闽宁两省区党委和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宁夏近万名教师到福建学习提升,629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赴宁夏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福建先后为宁夏新(扩)建学校236所,资助贫困学生9万多名,援建妇幼保健院、医护培训中心等卫生项目323个,15名院士、36名高层次人才通过“福建院士宁夏行”活动,为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解决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难题。
2019年11月27日,意大利一家医院请来了特殊的客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医学博士林建贤及其团队受邀为2位老年人做全腹腔镜胃癌手术。对于林建贤及团队的精湛医术,当地媒体不吝溢美之词,称“中国医生将手术做成了艺术”。
就在当年12月,固原市的群众也体验到了“艺术”般的医术。作为第二批对口支援固原市人民医院医疗队队长的林建贤,与固原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医护人员一起,成功为一位消化道大出血、肿瘤侵犯左肝的胃癌患者施行了腹腔镜远端胃癌手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到固原第一天起,林建贤就秉持着一个理念:把先进的医疗技术留在这里,为固原市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质医疗队伍。在固原开展医疗援助工作期间,他和团队先后开展了腹腔镜胃肠间质瘤切除术、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等10余项新技术,填补了固原地区胃外科、妇科、肝胆外科等学科领域的技术空白,共实施手术80余例,下乡义诊、培训20多次,上千名贫困群众受益。
2019年6月,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微电影《同心》在朋友圈里刷屏——一时间,福建泉州市第一医院医务工作者不远万里从东部沿海来到西部旱塬倾囊相授,帮扶吴忠市同心县人民医院建起高标准重症监护室的故事传遍网络。
2018年11月到西吉开展医疗援助工作后,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儿科主治医师黄益朱成了山区群众心里的“自个人”。离开宁夏返回福建时,他的脸庞已经有了山区特有的“高原红”。
躬身为桥,连接千里,救死扶伤,人同此心。
据统计,2016年以来,福建援宁医疗专家共计接诊病人69633人次、实施手术2393台次、教学查房5237次、疑难病会诊4319次、学术讲座1509次、远程会诊409例,到支援医院培训人员11210人次,帮助受援医院开展新技术新业务240项。仅2019年,福建省就选派近百名专技和管理专家对口帮扶同心县人民医院等21家医院。
24年来,还有一批批的科技人员从八闽大地来到六盘山下,把论文和成果写在了扶贫一线。
1997年4月,在银川召开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将菌草技术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时任福建省菌草研究所所长的林占熺,接下了组织交给的任务,和工作队员一起跋涉千里,带着6舱菌种,来到了固原市彭阳县和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
克服昼夜温差大等困难,为方便群众种植严控成本……林占熺团队屡败屡战,艰苦攻关,终于利用菌草培育出与当地水土相符的“本土蘑菇”。
20多年来,福建先后派出300多名专家和技术骨干,为宁夏15个县(市、区)提供技术培训、菌草菇生产示范等,推动了宁夏首个扶贫产业——菌草业的发展。
2017年中卫市海原县招商引资中,闽商王宝德看到该县的贫困面貌后,将家族经营数十年的食用菌产业引到了海原,成立海原县闽宁百草园农业有限公司,与当地政府共同建成闽宁生物科技园。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黄国勇连续支宁20年,2018年以后,他退休不褪色,年年光顾第二故乡宁夏,在彭阳和同心推广巨菌草种植产业化。
2007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专家林戎斌作为援宁科技特派员登上前往彭阳对口帮扶的列车。他带领彭阳县技术人员攻克菌种培育技术瓶颈,实现年产食用菌菌种200万瓶。现在,彭阳县优质食用菌菌种不但可满足本地使用,还向周边县(区)提供。(宁夏日报记者 朱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