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记者走进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西北骏马公司机电车间加工班,提起杨泽华,工友没有一个不佩服。
车工岗位,杨泽华一干29年,大部分的时间,他在干同一件事情:磨刀。
杨泽华所在的班组主要负责公司机床、设备零件的修配和自制设备零部件的加工。定制的工作材料偏多,批量小,品种杂,除了一般钢材、特殊钢材外,橡胶、电木、塑料、尼龙、有色金属等材质不一而足,每一种材质的加工都有其工艺要求和制作要点。
所以,杨泽华用来打磨产品的车刀也随产品的特点不断变换,可大可小,形状不一。最锋利的刀,用了一年没有坏过,最小的刀,只有三四毫米。
年轻工友想拥有杨泽华的手艺,有的拜师学艺,有的悄悄偷艺,杨泽华像师傅当年教他那样大方地笑着示范:“来,磨刀。”
车工讲究“三分手艺七分刀”,讲究“铁杵磨成针,下刀如有神”——道理谁都懂,可实操时的挑战重重。杨泽华的徒弟孙岁平有时候熟悉了图纸的要求,却做不出最完美的配件,难免垂头丧气。杨泽华拍拍年轻人的肩膀:“磨刀不误砍柴工。”
杨泽华的徒弟严珑从来没有接触过车工的工作,刚到公司时,心理负担很重。杨泽华带着他打磨一件件工具,要求和目的是相同的,静心。
在手把手的传帮带中,严珑看到了师傅如何把粗心“打磨”成细心、决心,把虚荣心“雕刻”成平常心、自信心。
抢修四柱油压机铜套时,工件毛坯刚铸造好,温度达几百摄氏度,如果等完全降温后再精细加工,就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工。杨泽华带队寻找突破口,在温度较高时对毛坯进行粗加工,待完全降温后再精加工。4件铜套依次进行,既合理利用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次,需要在2天时间打磨出1000个非常规的螺丝,时间紧任务重,众人犯难时,杨泽华拿出了自己制作的特殊工具,问题迎刃而解。
2010年,由杨泽华设计的车床尾座套丝装置获得石嘴山市第一届职工“五小”成果二等奖,同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徒弟李芳光发现,师傅其实是个“多面手”——车、铣、刨、磨、齿轮、拉床等16台机械设备他都驾轻就熟,只是更多时候,他专心于车工业务。在钻研技艺的路上,师傅多次获得石嘴山市劳动竞赛先进个人,先后获得“自治区技术能手”“塞上技能大师”等荣誉称号,但似乎没有停一停、歇歇脚的意思,车床前总能见到他的身影。
“快30年了,你一点没变。”工友常常打趣杨泽华。
48岁的杨泽华回答:“也变了,班员变班长,担子重了,责任大了。”
学着师傅的样子,严珑和其他年轻人开始静下心来,用时光打磨自己的匠心。
2012年,在杨泽华的指导下,严珑在全国车工技术比武自治区选拔赛中获得第三名,并代表宁夏参加全国比赛。(记者 朱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