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该星将实现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提高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研究能力,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
“羲和号”全称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运行于高度为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主要科学载荷为太阳空间望远镜。Hα是研究太阳活动在光球和色球响应时最好的谱线之一,通过对该谱线的数据分析,可获得太阳爆发时的大气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有助于研究太阳爆发的动力学过程和物理机制。
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工程总设计师赵坚表示,“羲和号”实现了我国太阳探测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将开拓我国太阳探测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新局面,大幅提高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研究的国际地位。
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将观测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光球及色球表现,探究太阳爆发的源区动态特性和触发机制,同时探测太阳暗条形成和演化过程的色球表现,揭示其与太阳爆发的内在联系,还将获取全日面Hα波段多普勒速度分布,研究太阳低层大气动力学过程,为解决“太阳爆发由里及表能量传输全过程物理模型”等科学问题提供重要支撑。
该卫星采用了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的“双超”卫星平台设计。平台将在轨应用磁浮技术,大幅提高载荷姿态指向精度和姿态稳定度。未来,双超平台技术还将在高分辨率对地详查、大比例尺立体测绘、太阳立体探测、系外行星发现等新一代航天任务中开展广泛应用,助推我国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跨越式发展。
本次发射成功搭载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2颗政府间合作微小卫星:大学生小卫星-1、大学生小卫星-2A,此次任务是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立以来首次发射卫星。此外,本次发射还搭载了8颗商业微小卫星。
本次发射的“羲和号”卫星和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国家航天局负责卫星工程组织管理、重大事项组织协调和发射许可审批。
在火箭高密度发射的今天,落区环境的安全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为缩小落区范围、保障落区安全,本次发射是栅格舵落区控制系统首次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开展的性能验证试验,通过展开的栅格舵对一子级返回进行姿态控制,可达到一子级落区范围缩小80%以上的目标,让运载火箭落点更加精准可控,极大改善落区安全环境。
发射前,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南京大学还联合组织发起了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征名活动,经过征集、遴选和专家推介三个环节,最终定名“羲和”。“羲和”为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象征着中国对太阳探索的缘起与拓展。 (据新华社太原10月14日电)
相关新闻
“羲和”“夸父”携手探日
中国已制定两个太阳探测计划
据中新社北京10月14日电 赵坚透露,中国目前已经制定两个太阳探测计划。它们分别是“羲和”和“夸父”探测计划,两个计划经过多年的准备,这是太阳探测的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
“羲和”号卫星重量508公斤,设计寿命3年,运行于517公里高度、倾角98度的太阳同步轨道,该轨道将经过地球的南北极,能够24小时连续的对太阳进行观测。
夸父源自《山海经》,夸父追日,最后化身为夸父山的传说广为人们所熟知。“夸父”计划是研制发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对太阳进行科学观测,已纳入中国科学院先导计划。“夸父”计划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计划明年发射,也是运行于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约700公里。
此外,中国正在论证后续太阳探测发展计划。赵坚表示,科学家们希望按照在黄道面内多视角探测(首选地日拉格郎日L5点)、大倾角太阳极区探测和太阳抵近观测“三步走”进行实施,由易到难,逐步深入,进一步了解太阳的构造,确定太阳活动的三维结构,掌握机理和活动规律,预报空间天气,造福人类,趋利避害。
10月14日18时51分,我国成功将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
宁夏新闻网(www.nxnews.net)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互联网新闻中心 Copyright 2000-2012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