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放】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扶贫车间视察时强调,兴办扶贫车间目的是扶贫,要坚持扶贫性质,向困难群众倾斜,多招收困难群众就业。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虽然收入不比进城务工高,但省去了住宿、伙食、交通等费用,还能照顾家庭,一举多得。企业参与兴办扶贫车间,体现了先富带后富,很有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6月15日上午,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扶贫车间,67岁的郑耀明精神矍铄,把20件平展牛奶箱打捆。然后,将一捆捆纸箱堆好,等待叉车载走发货——
这是扶贫车间最后一道加工工序。
为郑耀明供货的,就有老伴赵淑梅,她负责为牛奶箱串提手。在车间尽头的白墙上,“我和家人一起奔小康”的红色标语很醒目。
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弘德村扶贫车间时,当面询问郑耀明夫妇的年龄、工作情况。“日子早就不难了,来这儿做工既能赚点钱补贴家用,又能跟大伙说话唠嗑,好着呢!”郑耀明说。
回忆起见到总书记的点滴,老伴赵淑梅说,“总书记就像自家亲人一样,对我们很关心。”那一刻,他们幸福得很!
2019年3月,宁夏瓦尔登实业有限公司入驻弘德村扶贫车间,现有工人67名,其中25人是建档立卡人员,近半数为老人、妇女。截至目前,企业共支付人工工资近200万元。
所有加工程序中,串提手、码箱子的工作强度相对较小、技术含量较低,每天上班5小时,允许中途休息,日收入三四十元,车间就在家门口,很适合郑耀明等老人来做工。
作为建档立卡户,郑耀明一家的致贫原因是“缺劳力”。老两口有三个女儿,陆续出嫁后家中失去了青年劳力。2019年3月,不受外面工厂“青睐”的老两口,却在本村找到了合适工作,把日子过得越来越有起色。2019年年底,老两口脱贫后,脱贫不脱政策,继续享受着低保金,加上养老金和务工收入,年收入3万多元。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郑耀明夫妇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们会继续在扶贫工厂干下去,为外孙、外孙女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让第三代把日子过得更好。
2019年年底,弘德村整村脱贫,正在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行进。
“我们一定不负总书记嘱托,努力奋斗,带领群众埋头发展产业,让日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弘德村村干部刘克银说。(宁夏日报记者 杜晓星 张国长 实习生 马磊 文 /图)
弘德村俯瞰图。
扶贫车间中,赵淑梅在串提手。
弘德村俯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