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闽宁镇“四个示范点”建设,开展社会保障兜底,补齐“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短板弱项,推进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完善防贫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银川市擂起战鼓,下足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文章,昔日泥泞的黄土路变身干净的康庄道,打扫一新的村居错落有致,一个个富民产业花开正旺,面对决胜全面小康的目标任务,银川的步伐铿锵有力。
A
东西扶贫协作合力拔穷根
红瓦白墙的居民区被绿树环绕,红树莓、葡萄特色种植远近闻名,奶牛、肉牛实现现代化养殖,村民们家门口就能实现进入工厂打工。24年来,闽宁扶贫协作,东西携手扶贫,闽宁镇由昔日的干沙滩变为金沙滩。6.6万移民用心、用手、用不断壮大的产业装扮着新家园,探索出了一条易地搬迁、东西协作、产业扶贫的脱贫富民的新路子。
在闽宁镇的一家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年轻的马福花进入工厂上班的第一天,就喜欢上了这些“萌萌”的双孢菇。虽然进入工厂时间并不长,但是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马福花已经懂得了很多栽培技术,说起采蘑菇的技巧,她头头是道。
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相关负责人马龙告诉记者,该项目是经过第22次闽宁对口扶贫联席会议引入福建省成熟的双孢蘑菇种植模式,经过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的栽培模式,使得原本适宜于南方生产的食用菌,在闽宁镇同样实现了一年四季都产菇。而像这种家门口建设“扶贫车间”的方式,不仅给当地的群众提供了更多、更加稳定的就业机会,还能让移民们在这里学到技术。
近年来,银川市坚持把劳务产业作为移民增收的“铁杆庄稼”,推行移民就业“扶贫车间”,已建成扶贫车间24个,共解决2000余名移民群众就近就业问题,人均月收入2500元左右。
“现在镇上的企业慢慢多起来了,厂子也多,像我这样20岁出头的年轻人,工作挺好找的。”马福花说起如今的生活,脸上满是自信的笑容。年轻的一代人为闽宁镇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带来了新思想新潮流,让闽宁镇从内到外散发与时俱进的气质。
今天的闽宁镇脱贫富民产业处处生花,银川市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为抓手,启动实施《“十三五”闽宁扶贫协作规划》,投资2.1亿元规划建设闽宁扶贫协作产业园,13个闽宁协作项目落地投产,闽宁镇已初步形成以“特色种植养殖产业、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劳务及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柱的四大优势特色产业格局。2019年闽宁镇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970元,贫困发生率从11.6%降至0.197%。
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易地搬迁、东西协作、产业扶贫的脱贫新路子。在闽宁协作的示范带动下,宁夏涌现出了110多个闽宁协作示范村,20多个闽宁协作移民新村,320个易地搬迁安置区,累计易地搬迁100多万人。
B
产业“造血”蹚出脱贫新路子
夏日炎炎,丰收的喜悦在贺兰县南梁台子隆源村的线椒种植基地蔓延,一根根色泽青亮的线椒挂在枝头等待采摘,村民在一道道田垄中往来穿行,或采摘、或除草、或提篮、或装车,俨然一幅繁忙火热的夏日采收图。
今年,贺兰县隆源村通过蔬菜种植的产业“造血”功能,让移民脱贫增收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眼下正是辣椒上市的好时节,每天早晨七八点开始,300名至500名来自隆源村及其周边乡村的村民来到基地开始采收工作,目前基地每天的采收量保持在5万公斤左右,主要市场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通过以销定产保证了销路不愁。
今年37岁的王旭平是从中卫市海源县搬迁到隆源村的移民,为了补贴家用,她从6月初就来到基地打工。“每天工作9个多小时,能挣110元,挺满意的,而且能在家门口上班,还可以照顾小孩。”王旭平说,丈夫常年以打零工维持生活,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然而,自从去年村里引进企业种植线椒后,他们的日子就好过了许多。
在贺兰县南梁台子隆源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洪勇的心中,还有着更长远的考虑,他希望通过土地流转不仅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更重要的是能引进有技术有资金的投资者来此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在促进全村农作物结构调整的同时,也推动乡村振兴落地生根,让村民在家门口也能鼓满钱袋子。
在隆源村,产业多点开花。在贺兰县隆源村宁夏茸源养殖发展有限公司梅花鹿养殖基地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将刚刚割下的鹿茸进行打包,准备推向市场。看着眼前的好景象,建档立卡户王玉雄决定,今年要购进两头梅花鹿投放到基地托管。他解释:“今年我准备在鹿场再托管两头鹿,一年托管的分红大概就是4000多元,两头鹿就是八九千元,再加上全年建档立卡户的分红,一年大概在1万元以上。”王洪勇介绍,从去年开始,村上通过整合资金为建档立卡户购买梅花鹿,在养殖基地进行集中托管养殖,有意愿的村民也可以购买梅花鹿进行托管养殖,实现增收。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发展是关键。今年上半年,银川市移民地区新建设施温棚514栋,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养殖园区3个,打造产业扶贫示范村5个、扶贫龙头企业7个、扶贫产业合作社8个,完善产业扶贫带贫机制和产业奖补措施,切实提高贫困户参与度、收益度,全市已形成设施农业、菌草、花卉、红树莓、肉牛、特禽养殖等特色扶贫产业。
C
“新农民”用实干书写脱贫答卷
7月12日,和往常一样,宁夏和顺康源合作社总经理张亚东走进金凤区良田镇电商服务中心进行直播带货,这已经是他第80次直播带货了。和其他的农民直播带货不同的是,张亚东的直播除了介绍特色农产品外,还能直播设施大棚,介绍农产品的种植过程,让粉丝看得放心、买得安心。
张亚东出生于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王洼乡,在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大山里,几代人辛勤劳作也未能改变贫穷的命运。2012年,彭阳县王洼乡、草庙乡和小岔乡750户整体移民至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看着一排排白墙灰瓦的住宅和政府为每户移民建好的高标准设施温棚,他立刻动了心,带着妻子和孩子在良田镇和顺新村移民村落了户。
2012年,和其他移民一样,张亚东尝试着种植西红柿,但等到了收获的季节,大家看着挂满枝头的西红柿却发了愁。原来,外地客商不了解良田镇西红柿销售信息,没有客户上门收购。面对这种情况,村干部和张亚东一起跑上海、天津、山东等地的大型批发市场联系销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外地客商看到沙地西红柿的品质,终于签下订单,和顺新村的西红柿从此打开了销路。
这次经历让张亚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现代农业靠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要抱团取暖,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要走农民+合作社+企业的模式,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几经筹备,2016年宁夏和顺康源农民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了。合作社从育苗、栽培、技术服务、销售兜底一条龙服务让农民吃了定心丸。
随着农产品销路的打开,单一农产品的种植已经不能满足张亚东这些新型农民的想法。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设施农业效益,张亚东联合合作社几个伙伴开始种植香菇和盆栽蔬菜。张亚东介绍:“金凤区科技局和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人员得知后,来到和顺新村对香菇种植进行技术和管理上的指导和帮扶,改变种植方式,产出形成规模后,他们又帮忙洽谈和对接优质企业,保障了香菇的销路,一年下来香菇种植不仅获利20多万元,小香菇还飞到了迪拜人的餐桌上。”张亚东合作社的示范作用让和顺新村的农民尝到了甜头,也让良田镇的农民看到了希望,如今,良田镇的农民纷纷效仿种起了香菇、盆栽蔬菜、甜瓜等新品种,而且红龙果、草莓、樱桃这些曾经的稀罕水果也都成了温棚里的常客。
在银川市的脱贫攻坚路上,培育了像张亚东一样的致富带头人100名,带动3380户贫困户增收致富,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除了像张亚东这样的致富带头人,还有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新时代农民正在成长,他们扎根农村,回馈乡梓,用实干精神高质量擘画了乡村振兴的锦绣蓝图。(记者 梁小雨 杜婧 康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