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调研 -> 回访报道
一个移民区的脱贫再振兴
——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帮扶红寺堡区纪实
2020-09-22 10:33:41   
2020-09-22 10:33:41    来源:宁夏日报

  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于1994年,是直属国务院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为使命,从支持“两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到“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及水利等重大工程),从保障性安居工程到脱贫攻坚,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到支持企业走出去,国开行始终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国家战略、增进民生福祉的有效途径。

  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作为国开行在宁夏的一级分行,自2004年2月以来,有力地支持了宁夏能源、交通、教育、棚改等领域的建设。截至今年8月末,分行管理资产1590亿元,贷款余额1426亿元,占全区的18%,其中非个人中长期贷款占全区的42%,是宁夏唯一一家余额过千亿元的金融机构。近年来,国开行宁夏分行持续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红寺堡地区就是国开行宁夏分行支持脱贫攻坚的典型。

  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鲁家窑片区,由弘德、同原两个深度贫困村组成,曾是红寺堡区贫困程度最深的片区之一。

  鲁家窑群众是从同心县、原州区搬迁而来,有着传统养殖习俗,但在新家园却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发展瓶颈。

  有条件要发展,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发展。

  没有养殖场地,鲁家窑在5公里外的孙家滩划出400亩荒山,形成一块与片区不接壤的“飞地”,打造肉牛养殖园区。

  没有购牛资金,鲁家窑从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贷款2500万元,将西门塔尔肉牛发展到2940头,预计每头牛出栏时能赚4500元左右。

  “手续快、利息低、周期长。”养殖园区理事长任军表示,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发放的贷款非常优惠,是推动鲁家窑养殖业发展的“幕后功臣”。

  2019年年底,鲁家窑片区顺利脱贫。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异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是国家开发银行在宁夏的金融扶贫主战场之一。该行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以产业扶贫贷款支持当地发展葡萄、黄花菜、牛羊养殖等特色产业。以信用助学贷款,支持一批又一批贫困生圆了大学梦。

  产业富民久,教育拔穷根。金融精准扶贫助力红寺堡区于2020年3月甩掉了贫困帽子——退出贫困县区序列。

  帮扶红寺堡脱贫后,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又迅速启动新一轮扶贫小额信贷,确保2020年产业扶贫贷款“融资额度不减、政策模式不变”,进一步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今年7月中旬以来,从红寺堡区走出的大学学子,迎来了更加利好的2020年度助学贷款政策——年利率下降约0.55个百分点,最长贷款期限、偿还本金起始时间分别延长2年,让刚刚摆脱贫困的红寺堡区群众感受到了这一政策的温度与力度。

  信贷兴产富民久

  让金融活水精准流向扶贫最前沿,将金融扶贫效益最大化,一直是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孜孜以求的目标。

  长期以来,红寺堡区肉牛养殖业面临发展资金瓶颈,制约了产业合作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提升。

  针对红寺堡牛产业存在的症结,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累计发放贷款3.6亿元,培育“金融+农户+合作社+企业”联合养殖模式,让肉牛养殖业成为当地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首选产业。

  弘德村养牛户李海东,由于缺乏发展资金,养殖规模始终徘徊在3头左右,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

  2018年,他从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获得1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与当地某龙头企业开展联合养殖,养殖规模扩大到10头,收入不仅翻了几番,养殖技术和防疫经验也不断成熟。

  今年年初,李海东联合本村10家养牛户,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从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的500万元贷款,将合作社养殖规模发展到400头,养殖效益也随之被进一步放大。

  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累积向弘德村投放扶贫产业信贷资金4835万元,弘德村肉牛养殖数量由贷款前的600头增长到现在的3000头,村民人均年收入由5600元增加到8400元,“牛效益”斐然。

  去年以来,宁夏牛产业一路“牛起来”,肉牛价格一路飙升,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养牛热情。

  在红寺堡镇梨花村,村民马登海原本养羊,看到养牛更有赚头,就变更了养殖对象。在他家牛圈棚中,有夏洛莱、西门塔尔、奶公牛等多个品种,粗略数下达20多头。

  “养五六个月,转手一卖,一万多块钱就到手了!”老马告诉记者,“准备再买几头牛,趁着好行情多赚一笔!”

  然而,马登海“牛资产”虽多,流动资金却并不充足,“进牛犊,购饲料,花钱多着哩,手头没闲钱!”马登海正在犯愁之际,听说可以申请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执行基准利率,年利率只有百分之三点八五,远低于商贷利率。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老马申请5万元贷款。

  没过多久,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客户处负责人带队来到老马家,他们走到牛圈前,查看牛的长势,仔细询问养殖现状、发展规划,评估贷款申请人的贷款用途及还贷能力。

  最终,马登海获得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的5万元贷款。

  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小微企业和贫困农户,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发放始终不高于基准利率且行业内成本最低的贷款资金,2年期限,使用便捷。近年来,红寺堡区逐步实现从小额个人贷款主体到合作社级合格市场化融资主体的升级转化,推动了产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培育了有效融资能力。

  在支持红寺堡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坚持用好用足信贷政策,简化贷款流程,开通绿色审批通道,确保扶贫信贷资金及时发挥作用。疫情期间,对阶段性还款困难的小微企业和农户,采取贷款展期方式,缓解其还款及经营压力,切实保障借贷人利益。信贷存续期间,红寺堡区未出现1笔实际逾期贷款。

  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以开发性金融支持红寺堡区脱贫攻坚,促成了贫困人口(小微企业)、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三赢”成果。

  助学贷款拔穷根

  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

  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国唯一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始终视教育扶贫为己任,自2008年开展助学贷款业务以来,坚持“应贷尽贷”。作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以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在学生入学前的户籍所在县(市、区)办理信用贷款,学生每年申请的贷款额度本科最高为8000元,研究生最高为12000元,贷款专项用于支付学费和住宿费。

  国家开发银行经办的助学贷款目前已覆盖2830所教育部认可的普通本专科高校(含高职)、科研院所、党校等各类院校,支持对象包括预科生、本专科生(含高职生)和研究生。自2005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已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957亿元,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049万人次、1333万人。

  面向宁夏全区,国家开发银行累计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2.34亿元,贷款余额17.16亿元,累计支持学子21.8万人。其中,向红寺堡地区累计发放助学贷款1.57亿元,贷款余额1亿元,累计支持2.63万人次贫困生圆梦大学,让他们的人生得以出彩。

  杨玉香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在她6岁那年,父亲死于煤矿塌方,一家人的天也随之“塌了”。

  杨玉香8岁那年,患病的母亲揣着家里仅有的3.5元钱,带着她和弟弟辗转移民到红寺堡区时,一口锅、几双碗筷,一台老式黑白电视机,就是全部家当,十几年没有变过。

  在舅舅的帮助下,小玉香终于踏入学校大门。然而家庭残破、母亲病弱、弟弟年幼,重活没人干、赚钱没来源,她的学业存在太多干扰因素。

  “五一”种,“十一”收,寒暑假要打工。求学过程中,年幼的姐弟俩千方百计也要去赚取一份收入,还要挤出时间温习功课。

  家境依然惨淡,但姐弟俩的学业却始终不输人,成为全家人仅有的骄傲。

  苦心人,天不负。2009年,杨玉香凭着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让这个贫寒的家庭有了改换门庭的希望。

  然而,一年近万元的学费、生活费,却让这家人一筹莫展,愁得母亲一宿宿睡不着觉。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偶然间,国家开发银行的一张助学贷款宣传单,进入杨玉香的视线,她成功申请了贷款,圆了大学梦。

  “有了助学贷款,我们不用苦苦哀求去借钱。贷款利息不高,我们好借也好还。”靠着国家开发银行的助学贷款,杨玉香有尊严地完成了大学四年学业。

  3年后,杨玉香的弟弟轻松走进大学校门,背后同样也离不开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的鼎力支持。

  2013年6月,杨玉香大学毕业后,回到红寺堡区工作,从基层公务员做起,她连续获评“优秀公务员”称号,如今成长为红寺堡区纪委监委信访案管室主任。

  杨玉香的弟弟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专职消防员,抢险救灾,立足本职岗位实现着自己的价值。

  “上学,是贫寒学子实现梦想的难得机会,而国家开发银行的助学贷款政策就是帮助我们圆梦的强有力推手。”回首姐弟俩的漫漫求学路,杨玉香发出这样的感慨。

  预计今年,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将为7.9万名学生提供助学贷款支持,贷款金额超过5.2亿元。

  一人读书,全家脱贫。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后,更是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对红寺堡人来说,国家开发银行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他们世世代代真切感受到共产党好。

  “三融”帮扶再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更好发挥开发性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作用。

  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成立扶贫服务队,累计派出扶贫金融专员21人,构建出全员参与的大扶贫业务格局。立足宁夏实际制定《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强化责任落实,突出精准带动,注重扶贫实效,切实发挥开发性金融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引领和金融主力军作用。

  几经探索,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蹚出一条“以机制建设为统领,以政府合作为基础,以模式创新为手段,以重点产业为支撑,以合作共赢为目的”的金融扶贫新路径。围绕宁夏特色优势产业,将“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人口内生脱贫动力,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

  截至2020年6月末,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累计发放扶贫贷款374亿元,贷款余额186亿元,占全区扶贫贷款份额约34%,覆盖全区所有贫困县区。其中发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9亿元,帮助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搬入新居;发放基础设施扶贫贷款194亿元,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电力、水利和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发放产业扶贫贷款139亿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近2万户;发放助学贷款32亿元,帮助54万人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上学问题。

  聚焦红寺堡区扶贫难点,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结合开发性金融的优势和特点,从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创新模式等方面入手,探索出一整套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的开发性金融方法,形成“融资、融智、融制”的“三融”扶贫策略。

  “融智”先行。按照“一县一策”原则,逐村逐户开展调研,充分了解地方政府关注重点,借鉴吸收同业及系统内经验,聘请行业专家提出专业意见,结合红寺堡区资源禀赋实际,一个月内制定完成《红寺堡区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联合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方案》,明确支持重点、机制建设、运作流程和贷款政策,给出支持红寺堡产业扶贫的开发性金融方案。

  “融制”奠基。协助配合红寺堡区政府出台《红寺堡 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以“四台一会”模式联合推进产业扶贫的通知》和《红寺堡区使用国家开发银行产业扶贫贷款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双方签订《开发性金融支持红寺堡区产业扶贫合作协议》,成功搭建开发性金融产业扶贫合作机制,将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和国开行大额长期资金优势有机结合,为开发性金融“批发式”支持红寺堡区产业扶贫奠定基础。

  “融资”落地。2017年11月2日,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支持红寺堡区产业扶贫的第一批项目,成功实现发放。截至今年8月末,累计向红寺堡区发放产业扶贫贷款3.7亿元,共支持小微企业14家,专业合作社17家,带动6104户(其中建档立卡户3473户)实现增收。

  助力红寺堡区脱贫摘帽后,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不忘帮扶初心再出发,再打“三融”帮扶“组合拳”,在乡村振兴上继续做好金融文章。

  

<p>  国开行宁夏分行支持红寺堡区发展肉牛养殖业。</p>

国开行宁夏分行支持红寺堡区发展肉牛养殖业。

<p>  金融帮扶,引来优质肉牛品种。</p>

金融帮扶,引来优质肉牛品种。

<p>  ←酿酒葡萄种植基地。</p>

酿酒葡萄种植基地。

<p>  →葡萄酒酿储车间。</p>

葡萄酒酿储车间。

<p>  推动红寺堡区黄花菜产业发展。</p>

推动红寺堡区黄花菜产业发展。

<p>  助力红寺堡区推进枸杞全产业链发展。</p>

助力红寺堡区推进枸杞全产业链发展。

<p>  支持红寺堡区滩羊养殖业发展。</p>

支持红寺堡区滩羊养殖业发展。

【编辑】:张海燕
【责任编辑】:张海燕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