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调研 -> 回访报道
闽宁镇:海风吹绿金沙滩山海深情尤可期
2021-03-26 17:46:35   
2021-03-26 17:46:35    来源:银川日报

  1997年的那个春天,“闽宁村”在一片干沙滩上开启了崛起之路。

  至此,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走过24载春秋,在这片茫茫戈壁上写下了中国脱贫攻坚史上的壮丽诗行。无数福建援宁群体奔赴大西北、俯身闽宁镇,与6.6万西海固移民勠力同心、呕心沥血、披荆斩棘,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示范样板。

  峥嵘岁月有希望,福建专家11年坚守送来“致富菇”

  2000年春节一过,41岁的黄国勇第一次踏上闽宁村这片干沙滩。受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教授选派,黄国勇担任驻宁菌草技术扶贫工作队队长,义无反顾扎进了闽宁村的沙窝窝。

  一场冬雪、一片荒滩、一场沙尘暴,让这个斯文儒雅的南方学者内心无尽荒凉。队员用铁桶挑回机井水,还没到住处铁桶里就已经结冰了。黄国勇在苍茫戈壁上拍了张照片,写着“闽宁村”字样的大牌子在昏黄天色的映衬下,格外寂寥。他知道,推广种植双孢菇是这片戈壁的最大指望。

  2001年,闽宁村升级成为闽宁镇。从双孢菇搭棚试验到反季生产,从推广应用到技术攻关改良配方,从手把手教技术到全国各地跑市场,黄国勇和他的工作队事事亲力亲为,将一腔热血倾注于这片不毛之地,在一片荒芜戈壁滩建成座座菇棚。

  年初来、年终回,从2000年开始,黄国勇参与闽宁对口帮扶工作20多年,在闽宁镇一干就是11年。11年风雨,11年奔波,11年操劳,11年血汗。黄国勇带着队员们无数次顶着呼啸的风沙驰骋在干沙滩上,奔忙于菇棚间,辗转于北上广的农贸市场。

  回忆起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黄国勇难掩内心激动。他告诉记者:“福建人在这里水土不服,流鼻血、身上过敏痒得抓出一片一片血痕,早出晚归,吃的睡的都不习惯。但这些都不叫苦,最苦的是对家人的这份亏欠,永远弥补不上。”

  说到家人,黄国勇的声音哽咽住了。母亲重病时无力尽孝成了黄国勇内心挥之不去的伤痛。

  像电视剧《山海情》中演绎的一样,菇农们满怀感激捧着炖好的鸡肉和油香送给黄国勇和他的工作队,都被他一一婉拒。实在难以婉拒,他们就会回敬菇农一份礼。

  “菇农的事就是我们的事,我们所做的都是理所应当,不要吃人家的东西,更不要收人家的礼……”黄国勇语重心长地叮嘱队员们严守工作队纪律。

  在双孢菇种植推广期间,闽宁镇陆续迎来几十位福建专家、技术人员传授技术。最多的时候,镇上10多位专家技术员聚在一起共同研究菌草种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印有“闽宁”字样包装的双孢菇,远销北京、上海、兰州、西安等地,一时间成了大型农贸市场的抢手菇。

  如今,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走过24载春秋。黄国勇时常捧着老照片回忆他的闽宁往事。无数福建科研团队、专家学者把青春和汗水泼洒在了这片黄土地上。今天的闽宁镇,搭载科技快车,产业发展逐渐从分散经营走向集约经营,从单一模式走向多样多元。通过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商贸物流、光伏发电、文化旅游五大产业,带领6.6万西海固移民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种子撒在闽宁镇,闽商带村民收获幸福

  “你看,每道工序都是电脑监控,每个女工的工作量都时时在线统计。不用人工核算,避免误算错算,干多干少电脑统计不差分毫。高金花一上午做了224道工序,是工作量最多的女工。”许上等指着电脑显示屏,向记者展示着他的服装加工梦工厂。

  2020年10月,许上等引进了全新的吊挂线设备,生产效率提高了30%。随着生产效率提升,员工工资也水涨船高,车间已吸纳73位女工就业。如今,员工们的工资收入也从最初的1500元升至3000多元,不少留守妇女成了车间主管,部分移民媳妇成了技术骨干。

  然而,这对一腔干事热情的许上等而言还远远不够。“我计划今年再上两条吊挂线,让生产效率再提升一下,如果能解决300人就业,打开西北市场就指日可待。”许上等说。

  “我对不起她,我时常认错!”背着妻子,闽商许上等悄悄向记者袒露了他的歉意。

  2019年,许上等义无反顾将资金、技术落在了闽宁镇,也义无反顾地举家迁来银川。“刚投资闽宁镇的时候,很多人都笑我,不理解我的选择,只有家人支持我。看着闽宁镇越来越好,我看到了产业发展的希望。”许上等说。

  当年7月,许上等的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并大规模招工,服装加工贸易成了闽宁镇上翘首观望的大事。留守妇女们争相报名,家门口务工、顾家打工两不误为移民妇女带来了幸福曙光。

  学习服装缝纫技术、掌握服装锁钉技巧、熟悉整烫包装流程,女工们靠着勤劳双手一改终日围着锅台孩子转的宿命。

  闽宁镇所有学校的校服都出自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女工们每加工一件校服,就有可能穿在自己孩子身上。所以大家伙一针一线都格外细致。许上等的服装加工贸易在银川站稳了脚跟,还销到了银川周边城市。

  在闽宁镇,闽商被移民看作脱贫致富的领头雁。闽商陈德启用14年把一片荒滩变成数万亩葡萄生态园,让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走向世界、拿下众多国际大奖。闽商李克海揽下千亩土地种植白萝卜,村民们听说是福建企业招工一拥而上、好不热闹。闽商杨亚东把教育照明的西北支点选在了闽宁镇,也把闽宁镇学子返乡务工的热情引到了他的车间。

  目前,闽宁镇已有16家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企业先后落地,投资涉及服装加工、双孢菇种植、肉牛养殖、葡萄种植等众多产业。

  躬身为桥薪火传,挂职干部奉献第二故乡

  “从回来到现在,我每个月都跟闽宁镇的干部和企业家保持联系,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授予闽宁镇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我太激动了!”作为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的成员,刚结束挂职不久的漳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副书记张延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止一次地表达了对第二故乡闽宁镇的思念。

  2018年张延能二赴宁夏,到任第一天就谋划着考察调研、走访入户。他用一个月时间走遍了6个行政村、122户贫困户,了解脱贫致富的情况,倾听生活生产难处,掌握就业上学近况,询问家庭未来计划。

  福建干部走进农家小院掌握了一套与群众沟通的诀窍,张延能从前任挂职干部那取来真经。他告诉记者:“带着福建口音的普通话,移民们听着吃力,我就找移民家里上学的小孩当翻译。移民们不太熟悉我,就让村支书、村组长引着我入户,看到熟面孔他们也就愿意跟我交流了。”

  一双泥腿走遍移民村的乡间小道。张延能在考察调研期间发现移民们生活环境还有待提高,生产方式仍较为单一,一份沉甸甸的考察调研报告成了他挂职上任的首份答卷。

  他说:“有些移民家里还用的是旱厕,环境卫生拖了后腿也影响了移民的整体生活品质。不少移民仍然保留着种植玉米的传统农耕思想,如果能大面积种葡萄一亩产值能提高近10倍。”

  为了改善移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张延能像上了发条一样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闽宁镇卫生院门诊大楼里,农村污水治理的建设工地上,建档立卡贫困户“EP”量化管理工程的工作推广中……到处都有张延能的足迹和身影,时时都有挂职干部与闽宁镇干部并肩作战、风雨同舟的山海深情。

  接过前一批挂职干部的接力棒,躬身为桥的帮扶精神薪火相传。在与前一批挂职干部紧密对接后,结束挂职和初来挂职的队友们建立了前方工作组和后方工作组微信群。福建企业落地闽宁镇的联络对接、投资洽谈的协商接待、经营发展的服务优化,在前方工作组和后方工作组的一次次高效衔接中,搭起了一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生生不息的接力赛。

  马彦斌、曾培煌、朱志斌、李辉钦、王维焕……这些福建挂职干部的名字挥洒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动情长卷中,镌刻在6.6万西海固移民脱贫致富的深情记忆里。

  闽宁携手一家亲,众人划桨开大船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跨越2000多公里山海,赓续24年之功。闽宁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开了24次,次次掷地有声,次次温暖如春。

  一个个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产业项目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笔笔饱含深情的扶持资金投注在这片沃土上,一项项同舟共济的签约合作在闽宁镇开花结果。

  阳春三月,宁闽合发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迎来一批又一批参观考察团。电视剧《山海情》热播,让宁闽合发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成了网红打卡地。

  该基地负责人何龙告诉记者,宁闽合发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是闽宁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协作第22次联席会议的丰硕成果。联席会议上,永宁县与漳州台商投资区签订了双孢菇工厂化发展的框架协议,由政府主导福建宁夏两家国有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了永宁县宁闽合发生态农业科技发展公司,建起了宁闽合发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

  今天的双孢蘑菇生产一改传统庭院经济的分散经营短板,正通过工厂化的生产方式走向标准化、智能化、现代化发展模式。双孢蘑菇农业循环经济正为闽宁镇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源源活水。何龙对这曾经带领移民脱贫的“致富菇”有一整套规划部署,农业循环经济未来可期。

  在闽宁镇,村民们只要听到带着闽南口音的人,总以一些特别的方式表达着对他们的热情与青睐。

  曾经的一对一式帮扶结对,开启了多对一式帮扶。福建省漳州市角美镇7个学校帮扶闽宁镇5个学校,角美镇12个村帮扶闽宁镇6个村,福建6个企业对口帮扶闽宁镇6个村,福建3个社会组织各对口帮扶闽宁镇两个村,漳州第五医院帮扶闽宁镇卫生院。广东、海南、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区市的企业也向闽宁镇延伸。

  据统计,东南沿海地区各类企业在闽宁镇的投资达22.8亿元,先后有20个帮扶单位、30余名援宁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10余家企业参与闽宁镇帮扶建设,福建高校科技专家组累计培养本地技术骨干近千名,带动超过1500户农户脱贫致富。

  山海若比邻,闽宁一家亲。一批批挂职干部、专家、企业、帮扶单位乘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东风,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开荒拓土、干事创业,留下了彪炳史册的脱贫攻坚伟业。

  今天的闽宁镇已改天换地、今非昔比。闽宁协作的种子已在宁夏大地上遍地开花,曾经的干沙滩已是民富业兴的金沙滩。(记者 陈玲)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王雪玲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