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历程静观时往往风平浪静,只有蓦然回首,才能体会它的波澜壮阔。
秋日的六盘大地,天高云淡、草木葱茏,犹如一幅连绵不断的山水画卷。这是一代代固原人绿色接力,创造的令人惊叹的“绿色奇迹”;这是一代代固原人逐梦生态,谱写的响彻时空的“绿色乐章”。固原生态建设,走过了非凡的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鲜明地昭示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成功路径。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历史上的固原,也曾森林茂密、草场辽阔、田野肥沃。宋代开始,频繁的战乱和农田开发,生态开始遭到破坏。清末,由于人口剧增,森林、草地逐渐被农田取代,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六盘山区域松涛滚滚、林海莽莽的景象一去不返。后来,疯狂的镢头和斧头,让树木惨遭破坏、山坡遍体鳞伤、土地满目疮痍……历史的教训何其深刻!固原历届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坚持植树造林、治山治水不动摇,组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几十年如一日开展生态建设大会战、持久战,在坚持不懈的奋斗中改变着固原面貌。紧抓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扶持机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让固原生态建设工作驶入了快车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条生命线来守护,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全力推进森林生态、湿地生态、流域生态、城市生态、农田生态“五大建设”,开启了全市生态建设新局面。回顾固原生态建设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领导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是将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重要保障。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彭阳县曾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域之一,水土流失面积之大、程度之深、危害之重,均居宁夏之首。建县三十多年来,全县干部群众“纯手工”打造的高标准整地林带可绕地球赤道三圈半。当地残疾农民李志远,一副拐杖,一把铁锹,一把镢头,一个水壶,孑身一人染绿200亩荒山沟道;绿化标兵吴志胜,不分白天黑夜上山植树育林,与同事一道将挂马沟万亩林场封育成了森林面积逾20万亩的针叶林海;“树大队长”杨凤鹏,二十多年如一日,带领百人专业造林队踏遍了全县的梁梁峁峁、沟沟岔岔,完成的整地工程加起来长度超过两个“二万五千里长征”。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批批知青从全国各地来到六盘山区,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在荒山秃岭、悬崖峭壁造林播绿。一代代务林人,用青春和汗水将六盘山打造成为风景旖旎的“高原绿岛”、涵养清流的“天然水塔”。当我们的目光穿越历史风云,追寻固原生态建设的不凡历程,苦干实干精神闪耀着熠熠生辉的光芒,奉献者奋斗的身影令人肃然起敬。
数字见证成绩,亦铭刻辛劳。如今,固原市林草覆盖度达73%,森林覆盖率由“三西”建设之初的1.4%提高到2019年的28.4%,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6%提高到73%,年平均降水量由282毫米提高到492毫米。近五年,年均空气优良天数达到90%以上,居全区五市第一。“五河”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由2017年的20%提高到80%。绿色,已成为固原最厚重的底色、最靓丽的名片、最深厚的发展潜力。固原的生态建设之路雄辩地说明: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我们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未来的答案。”固原的生态发展史,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锲而不舍的生动实践,是对自治区党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定位一以贯之的坚定贯彻。让我们牢记深情嘱托,勇担时代使命,坚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奋力谱写建设先行区和继续建设美丽新宁夏的固原篇章!(固原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