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贤聪(左二)向医护人员讲解诊疗知识。
穿越崇山峻岭,跨过长江黄河,薛贤聪作为福建省漳州市第五医院派驻闽宁镇的第二批援宁医疗队队员,终于在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来到了曾经令他念念不忘的闽宁镇。24年山海为证,24年守望相助,接过福建援宁医疗队接力棒,薛贤聪躬身为桥、砥砺前行,努力为支医生涯织就灿烂韶华。
紧握接力棒,奔赴黄土地
“第一批援宁医疗队支援到期了,我们还需要你们的帮助……”闽宁镇卫生院院长张国俊向福建省漳州市第五医院院长郭文川发去支援信。
“放心,第二批马上到!”郭文川院长强有力的声音,让张国俊忐忑不安的心落了地。
与此同时,漳州市第五医院已经有20位医生护士报名要求加入第二批援宁医疗队。
住院总医师薛贤聪是此次第二个报名的人。薛贤聪告诉记者:“我的恩师曾在宁夏支医两年,回来后恩师告诉我那里很困难,那里需要我们的帮助……”怀揣着恩师的嘱托,支医成了薛贤聪大学时候就一直深藏于心的梦想。
毕业后,薛贤聪先后赴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台湾长庚科技大学、台湾长庚纪念医院进修。丰富的求学经历并没有让薛贤聪西部支医的梦想褪色,相反,赴黄土高坡支医的渴望在他的心中越发浓烈。
“东西协作除了要帮助西部群众摆脱贫穷,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生命健康是最基本的需求。”30岁的薛贤聪,义无反顾地和同事们奔赴宁夏。
今年6月12日,薛贤聪和第二批援宁医疗队的两位队员第一次走进闽宁镇,第一次认识了大西北。
“跟我认识的大西北完全不一样,这里的医疗设备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薛贤聪意外地打量着卫生院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住院部的床铺是可以移动的,科室医疗设备配套齐全……这里完备的设施超乎薛贤聪想象。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基层医疗阵地,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移民区的病患,这里大有可为!”薛贤聪在工作日志中写道。
推进规范诊疗,一心治病救人
设施完备,但是医护人员紧缺、药物品种不齐全、慢性病缺乏规范管理等短板,却制约了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身为质控科副主任的薛贤聪担负着整个卫生院医疗业务、医疗质量的科学管理,他深感责任重大。
“不能按照漳州医院的标准来要求,既要符合国家要求又要服务好本地患者,因地制宜制定标准才能更有效地推进各项诊疗服务。”为了制定出合乎实际的质控标准,薛贤聪分门别类码了一柜子文件盒,潜心向卫生院同事了解质控现实情况。
卫生院专业人才短缺,能独当一面挑起标准制定的担子实属不易。从基本医疗质量管理到患者安全风险管理,从常见病服务流程到基本医疗质控管理,薛贤聪事事亲力亲为。制定质控标准,不仅能为卫生院诊疗服务和安全质量立下“定海神针”,还能为今后的支医同仁提供诊疗参考。
一边为质控标准建章立制,一边将这些标准逐一推行。进病房、上门诊,薛贤聪与同事们交流诊疗质量、沟通服务标准,把规范的诊疗服务带到了闽宁镇卫生院,也送到了闽宁镇无数移民群众身边,精湛的医疗服务让移民群众尝到了甜头。
“薛老师来院里,让我们的诊疗服务、安全管理更规范了,大家伙有了主心骨!”一位呼吸科医生说。
支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薛贤聪已经为卫生院20位内科医护工作者开展了3次专业培训。
走在卫生院里,无论年长年幼、无论职位高低,见到他的人都要驻足尊称一声“薛老师”,薛贤聪在这里受到了高度礼遇。
肩负百姓厚望,愿倾全部所学
夏季天气燥热,和许多福建来的人一样,这两天薛贤聪也嘴唇干裂,跑了不少商店超市,最后终于在一家药店找到了防裂润唇膏。“拿去用,不要钱,你们福建人来我们闽宁镇都是来帮我们脱贫的!”店老板的热情,让薛贤聪受宠若惊、盛情难却。
支医青年大都吃不惯卫生院食堂的饭菜,薛贤聪努力适应卫生院食堂的口味,盛菜的师傅给他的菜量总是特别多。如今,卫生院食堂的牛肉炒豆角、鸡肉炖土豆已经成了薛贤聪的最爱。
福建支医青年在闽宁镇总能收到特别的礼遇和关爱。自漳州市第五医院同闽宁镇卫生院建立帮扶结对关系后,支医青年们已经为卫生院对接了价值50万元的耳鼻喉口腔科诊疗设备,350万元的福建援宁资金已经建起一座新的门诊大楼,漳州市第五医院还专门募集资金为闽宁镇卫生院捐赠了一批医学书籍。
躬身为桥。支医青年们不仅为闽宁镇带来了先进科学的医疗服务,还带来了强大的基础设施援助。在倾囊相助、雪中送炭的帮扶中,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缔结了闽宁协作的动人故事。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短暂的支医经历中,薛贤聪已经深刻感受到了前任福建援宁医疗队种下的善因。“这里的人淳朴善良,他们都记着福建援宁医疗队的好,现在我成了受益人!”薛贤聪笑着说。
一边是前辈们援宁服务留下的深情,一边是闽宁镇百姓摆脱贫困寄予的厚望,薛贤聪思绪万千。“唯有把全部所学倾注在这片土地,方不负此行、不负韶华!”这,就是薛贤聪为自己立下的信念。(记者 陈玲 /文 李靖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