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调研 -> 文字头条
西海固,告别贫困在今朝
2020-11-18 18:12:02   
2020-11-18 18:12:02    来源:固原新闻网

  总有一些特殊的时刻,注定会在历史的坐标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

  自治区政府11月16日宣布,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曾“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

  当我们的目光穿越历史风云,追寻脱贫攻坚壮阔实践中那些闪光的足迹,我们深深地为固原大地上脱胎换骨般的变化而感慨,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而感动。

  (一)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140多年前,时任清朝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在上报朝廷的奏折中如是写道。直到1972年,联合国粮农计划署专家来此考察,看到荒凉、干涸、贫瘠、闭塞的景象,丢下的还是一句令人绝望的评价:“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吃饱穿暖,曾是一代代固原人对生活的全部奢望。

  中南海连着西海固。1982年,国家启动“三西”扶贫开发计划,每年安排两亿元专项资金,连续十年支持宁夏西海固和甘肃定西、河西地区的农业开发建设,首开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

  由此起步,历经“双百”扶贫攻坚、千村扶贫整村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固原人民大力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展开了近四十年艰苦卓绝的反贫困斗争。

  (二)

  在党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中,固原贫穷落后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剩下的都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截至2012年底,固原市还有贫困人口44.8万人,贫困村623个,贫困发生率为35.2%,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大。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实施,固原脱贫攻坚战场上,激荡起摆脱贫困、共奔小康的磅礴力量。

  很多年来,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都是大山深处的一个穷村子。颠簸的土路,连年的干旱,高山的阻隔,让这个村庄在贫

  困中挣扎。从2013年起,在返乡青年焦建鹏的带领下,龙王坝村依托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一年后,拿下“全国最美休闲村庄”的招牌,农村变景区、农户变导游、民房变客房,2019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户均增收1.7万元。

  2017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西吉县支行职工秦振邦走马上任偏城乡烂泥滩村第一书记。一听“烂泥滩”这三个字,就能想象这个村子的面貌。秦振邦从找准脱贫主导产业上发力,四处协调贷款支持,引导村民养殖肉牛,让乡亲们不再“靠天”吃饭。如今,全村养牛800多头,户均5头、人均1.8头,牛存栏量比过去增长了10倍,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示范村。秦振邦还获得了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原州区中河乡庙湾村村民马俊文养殖经验丰富,养了12头牛,种了10亩红梅杏,打算建一座青贮池,把产业继续做大,但资金尚有缺口。在今年的脱贫攻坚“四查四补”中,他的这一难题“迎刃而解”,银行工作人员上门为他办理了信用贷款。面对疫情的影响,固原市2.3万帮扶责任人深入基层,逐乡逐村逐户开展“回头看”,逐条逐项逐个进行“过筛子”,走访农户29万余户,排查各类问题3.2万余个,全部整改完成,大大提高了脱贫质量。

  ……

  无论是一项产业的培育,还是一个村庄的变迁,抑或一家一户具体问题的解决,无不闪耀着“精准”的智慧光芒。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为固原决战脱贫攻坚、决

  胜全面小康提供了行动指南,让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六盘大地上成为生动的现实。

  (三)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如何解决贫困问题也是各国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什么只有中国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奇迹?

  分则力散,专则力全。我们坚持政府和市场共同发力,建立国家部委、闽宁协作、部门单位、企业商会、慈善组织、军警部队“1+6”社会扶贫体系和帮扶机制,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200多家企业和社会组织与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聚焦发展所需,投入帮扶资金,极大地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全社会广泛参与,各种资源迅速集结,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有力推进了固原扶贫开发进程。

  从2012年开始,中国商飞公司定点帮扶西吉县。8年来,公司充分发挥技术、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等方面下真功、求实效,为助力西吉打赢脱贫攻坚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武夷山牵手六盘山,闽江水连着黄河水。福建省24个县区与固原各县区建立对口帮扶协作关系,累计援助固原各类资金及实物10多亿元,支持固原发展。24年来,一批批援宁人员从

  八闽大地汇聚到六盘山下,接力攀登、接续奉献,将单向扶贫拓展到两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与宁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福建省援宁群体,与固原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在艰苦卓绝的反贫困斗争中,改变着这片土地的面貌,也改变着万千群众的命运。

  固原历史上就是至贫之地,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在短期内走出贫困。固原的发展历程雄辩地证明,只有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凝聚社会资源、释放社会潜力,广泛动员社会多元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才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

  (四)

  在固原这片土地上,一道道难以跨越的坎和难曾经无情地横亘在人们面前。但这片苦难的土地,却孕育勃发了战胜贫穷的无尽勇气和决心,从来不曾缺少。一代代回汉各族群众以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反贫困斗志和实践铸就了特有的脱贫精神,唱响了感天动地的精神礼赞。

  全国劳模、彭阳县城阳乡陈沟村农民杨万珍,三十多年锲而不舍,让200多亩“滚牛洼”变成了梯田,光秃秃的大山沟变成了“花果山”。他致富不忘乡邻,为乡亲们义务传授果树的栽培技术,大家称他“花果山上的土专家、致富路上的果教授”。如今,杨万珍的产业不断增多,养牛、养羊、养鱼、种辣椒,年过七旬的他继续为美好的生活而奋斗着。

  十年前,苏翔羽走马上任西吉县硝河乡关庄村党支部书记时,村上各项工作多年“稳居”全乡倒数第一。苏翔羽发展养殖起步早,养牛产业已搞得风生水起。挑起村支书的担子后,他四处奔走,争取项目支持,扶持家家户户建圈棚、搞养殖,建沼气池,配太阳能热水器,引导群众将心思用在脱贫致富上。关庄村现已成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移风易俗工作先进村”、固原市“脱贫销号先进村”“农村改革先进村”。

  隆德县杨河乡串河村党员、致富带头人摆世虎,敢想敢干、致富有方,注册成立牧业公司,引领乡亲们抱团发展肉牛养殖业。他还主动结对帮扶本村近百户建档立卡户,让他们附着在产业链上脱贫致富。在他的带动下,串河村牛存栏量稳定在6700多头,户均养牛10头以上,成为全县重点“养殖示范村”。他说,党的政策这么好,只要踏实肯干,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原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见。固原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同立愚公移山的志向,鼓足“黄土变金”的信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提高就业创业本领,积极投身产业发展,汇聚起百川成海的澎湃伟力。

  ……

  从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到家境殷实、迈向小康,从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从水贵如油、出行靠走到户户通自来水、村村通客车,从上不起学、看不起病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从荒山秃岭到高原绿岛……六盘大地上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如何撕掉贫困标签、甩掉贫困帽子,从“贫困样本”变为“脱贫样本”?固原的脱贫攻坚历程,业已作出了响亮的回答,昭示了鲜明的路径。

  回首来路,才会知道已经走出多远;站上时代峰峦,才能把握发展的历史方位。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在“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勤劳智慧的六盘儿女必将铸就新的灿烂辉煌。(固原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锁金林)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王雪玲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