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字字铿锵、句句有力、振奋人心。我要牢记总书记嘱托,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承好、发扬好,继续为国家、社会、家乡多做贡献。”面对荣誉和责任,全国劳动模范、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边海燕表示。
边海燕。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有这样一群孩子,贫困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鸿沟,隔断了他们的梦想之路。
2011年,边海燕与丈夫党彦宝共同发起成立了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多年来,她积极组织实施教育扶贫、移民扶贫、捐资捐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抗震救灾、助老助困等慈善公益行动。
“这里的群众之所以深陷贫困,除自然因素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导致贫困代代相传。”2012年,边海燕带领燕宝慈善基金会团队对六盘山连片特困区进行了深度调研后发现,大山里的孩子对读书有着强烈的渴望,只有帮助他们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才能改写人生轨迹、打破贫困壁垒。
边海燕与燕宝奖学金奖励资助学生亲切交流。
在边海燕的主张建议下,基金会经过深入研究,并征求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意见,决定集中实施教育扶贫。从2013年起,基金会重点对六盘山连片特困区的9个县区、5个乡镇考入大学的孩子,不分贫富,进行“全覆盖”资助,每人每年4000元,直至完成学业。同时对宁夏其他县区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城市贫困家庭大学生及高职、高中生一并进行资助,彻底挖断“穷根”。
在资助过程中,边海燕发现有些孩子虽然家庭贫困但是他们不愿意接受资助。经过调研,她发现越是贫困的孩子,自尊心越强,他们不愿意被扣上“贫困生”的帽子,才不愿意申请助学金。边海燕与丈夫充分沟通后,决定将“助学金”改为“奖学金”,变资助为奖励和鞭策。
边海燕(左二)为燕宝奖学金奖励资助学生代表发放奖学金。
“这种‘智志双扶’的精准扶贫模式,既从经济上解决了贫困家庭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又从精神上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边海燕说。为了减少中间环节、节省运行成本、提高慈善效率,保证奖学金全额、安全、及时的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在她的建议下,基金会与相关银行合作,在全国首创为受助学生特制奖学金银行卡,每年定期将奖学金直接打到卡上,实现了点对点精准发放。
人人有学上,家家有希望。在燕宝慈善基金会倾心帮扶下,一名名贫困学子顺利踏上了求学之路,成就人生梦想。2014年,田进财从海原县海城镇考入大学,成为家里6个孩子中唯一一个大学生。他用燕宝奖学金缴纳学费后,省吃俭用购置了照相摄像器材,毕业后创办了一家传媒公司,以一己之力改善了整个家庭的状况。
目前,燕宝慈善基金会教育扶贫项目已覆盖宁夏22个市县区、193个乡镇、2500多个行政村,累计捐资22.83亿元、累计资助了22.29万名宁夏籍学生,让近20万个家庭从中受益。其中12万余名受助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了家庭的经济支柱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边海燕与移民区捐建小学的学生交流。
燕宝慈善基金会还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政府号召,在全区5000人以上的生态移民安置区捐建了9所学校和17所卫生院,边海燕全力做好组织协调、工程建设监督工作,为移民群众创造了高质量的教育和卫生医疗设施条件。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打响后,燕宝慈善基金会第一时间向宁夏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等单位捐赠现金2400余万元。基金会先后向宁夏及全国重点防疫地区捐款捐物20余次,累计捐赠5304万元。今年2月上旬,边海燕与丈夫动议,由基金会捐赠方的宝丰能源,启动战“疫”保障紧急转产,生产可用于医用无纺布制造的高熔指纤维聚丙烯,全力为疫情期间卫材原料供应提供保证。
“‘全国劳模’,这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担当和使命。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我将继续和先生党彦宝一道,共同带领燕宝慈善基金会,大力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做好教育捐资助学、助力医疗养老、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等各项公益慈善事业,努力回报家乡、造福社会,为‘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不懈奋斗,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边海燕坚定地说。(宁夏日报记者 李志廷/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