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小康你好 脱贫攻坚看宁夏 -> 西海固答卷
脱胎换骨“尘中村” 翻天覆地奔小康
2020-08-13 00:00:00   
2020-08-13 00:00:00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富起来,高举旗帜开创未来……”8月9日,宁夏中卫市海原县三河镇六窑村500亩黄花菜种植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彩云和同村姐妹们一边锄草,一边哼唱着歌曲《走进新时代》。

  婉转清脆的歌声随风撒向金黄色的菜地,飘向绿树成荫的村舍,飞向蓝天白云之间。

  翻开六窑村近年来的“成绩单”:40多个砂厂、砖瓦厂、白灰窑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规厂子相继关停;在过去因为私挖乱采而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整治出基本农田1500余亩,新栽枸杞1000余亩;流转群众撂荒地,种植红梅杏2000余亩、黄花菜500亩、苜蓿2600余亩;全村道路两旁、房前屋后、荒山荒沟进行绿化整治,仅今年就栽植各种树木18万株……一串串鲜活的数字折射出六窑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六窑村 (1).jpg

  六窑村景色。

  “尘中村”的“炫”与“伤”

  “你脚下站的这一大片地方,以前就是一个接一个的砂厂,今年我们都种上了枸杞。”在六窑村村西清水河畔,村党支部书记马军介绍说。

  这里枸杞长势旺盛,“身高”约70厘米。旁边百米宽的清水河谷内芳草青青、流水潺潺,石料砌建的护岸平顺整齐。

  发源于六盘山东麓的黄河宁夏段最大支流清水河,在六窑村过境段长3公里,因河谷出产优质“米粒砂”而享誉周边地区和省区。

  村前河流村后大山,在海原,像这样依山傍水的村子并不多见。正是依仗着这些自然资源优势,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六窑村人便抱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挖河谷、毁耕地、开大山,采砂石、办砂厂和砖瓦厂、白灰窑等。

  “最早都是群众拉着架子车,赶着牛车,人工开采砂石,主要种瓜压砂和盖房子。”马军说,到了八九十年代,一台拖拉机、一张筛网就能开工。随着大型机械的普及,规模化砂厂增长加快。2008年以后,附近海兴开发区的全面建设,使砂厂增长达到顶峰。

微信图片_20200811213235.jpg

  被砂厂挖得千疮百孔的清水河及沿岸。(资料照片)

  截至2014年,六窑村村西清水河谷内的砂厂达到13家。与此同时,村东的东山脚下,18家砖厂也在紧张生产。村南的11家石灰窑,村北的蛋托厂、木炭厂同样炉火旺盛、机器轰鸣。原本山清水秀的六窑村被各种厂子团团围困。

  工业化的六窑村,经济上得到迅猛发展。每个砖厂可解决就业二三百人,早在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就达到了7103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543元,是海原县第一个收入过亿的村子,全村35%以上的年产值来自砖厂和砂厂。

  砂厂挖河床、护岸、耕地,每个厂都打有最深110米的洗砂井,清水河被“开发”得千疮百孔,开采中设备咆哮、砂尘漫天。砖厂削山取土,砖窑、石灰窑浓烟滚滚。地处宁夏中南部干旱带的六窑村,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前所未有地破坏。

微信图片_20200811213206.jpg

资料照片

  “过去每天都有上百辆机械、大车,连天连夜地干,噪音大,灰也大得人睁不开眼。”年近80岁的村民高生株看着村里的各种厂子从无到有,成了规模,“村里长期被砂尘和烟雾罩着,乌蒙蒙的,尤其刮风天,到处都是黄尘,相隔几步远,人都认不清。虽然收入比别的村高,但六窑人的幸福感并不高。”

  此前,当地群众依靠屋檐集雨饮水,而各厂产生的灰尘和有害物质使收集到的雨水无法饮用,让村民苦不堪言。有的砂厂砂坑有一二十米深,有一年2名砂厂工人不慎落入洪水形成的“砂坑湖”里。因私挖乱采,政府的救援车辆无法到达事故现场,当地群众急中生智将大车篷布撕成长条并结绳,将两人救了出来。而另一砖厂在削山取土过程中,曾有2名工人不慎被掩埋。

  转型大会战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和政策的推广,六窑人“吃山吃水”思想也逐步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渐渐有了生态环保理念。

  一边是厂子给全村带来的可观创收,一边是生态环保,这引发了一波大辩论。“厂子关了,经济就上不去,村里就没有发展前途。”“是啊,咱村没有什么特色产业,不靠烧砖采砂,以后怎么办?”“照现在这样挖下去,生态被彻底破坏了,将来子孙后代都会骂咱们的!”村支书马军一语中的:“咱们六窑村要想二次腾飞,必须像鹰一样,拔毛断喙,重获新生。”

  理越辩越明,事越讲越清。几轮下来,村民大会最终统一了六窑村今后的发展思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告别从前,走生态优先、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的路子。

六窑村 (8).JPG

  当地村民在黄花菜基地锄草。

  一场倒逼转型的大会战拉开序幕。2015年至2018年,六窑村配合政府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对当地40多个采砂厂、砖瓦厂、白灰窑等违建厂窑彻底关停。随后填埋砂坑、修复生态,恢复耕地,种上了千亩枸杞。“2015年关掉那些白灰窑时,老百姓都在山下放炮庆贺。”村民余生仁回忆当时的一幕说道。

  “抉择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原砂厂厂长之一的村民梁立彪经营砂厂22年,“年产量一万方,年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厂子关了以后干什么去?上哪能找到这么好赚的生意?我思想斗争了十几天,最后想通了,挣钱的途径有很多,但是生态环境破坏了,恢复太难。”

  关了砂厂的梁立彪开始养蜂,如今他养蜂的年收入达到9万元,加上种植枸杞、苜蓿、荞麦和果树等,与以前的收入不相上下。

六窑村 (9).JPG

  从开砖窑转型养蜂的梁立彪查看蜂蜜。

  341国道穿过六窑村,道边有一家生意红火的“六窑康佳牡丹山庄农家乐”。来自固原市的杨先生带着一家老小来此用餐,“这个农家乐的环境不错,吃完饭,可以欣赏热带植物,还可以到牡丹园赏花,到果园体验采摘,老人小孩都很开心。”

  该农家乐的老板是六窑村村民康建兵,曾经,他也在村里开砖窑,年产1000万块砖,产值400多万元。“传统砖窑是高污染行业,关停是大势所趋。”2015年,在当地政府组织关停砖窑前,康建兵便主动关停并拆除了自己砖窑。接着在原地投资500余万元搞绿化、建农家乐,还种植了300亩牡丹花,向花卉行业挺进。

  关闭了砂厂、砖厂,深耕这一行业多年的六窑人纷纷转型,在新的领域迈向小康生活。

六窑村 (6).JPG

  农家乐里,服务员与客人采摘鲜花。

  “逆袭”成功仍领先

  工业机器人在庞大的全自动流水线上忙碌而精准地工作着,这是记者在六窑村东边见到的一幕。很难想象,昔日浓烟滚滚、灰尘满天的砖窑,如今已被干净整洁,排放物为水蒸气的现代化环保砖厂所取代。

  近两年来,六窑村按照发展规划,从大力发展砖瓦、采砂等建筑产业转型发展生态环保的特色种植产业,把荒山、沙坑变成绿水青山,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共赢。引进优秀青年返乡干事创业,新建环保砖厂3家,年产值6300余万元。

六窑村 (7).JPG

  工业机器人自动生产多孔砖。

  利用田园综合体整治项目,在清水河流域乱挖乱采的土地上,整治出基本农田1500余亩,新载枸杞1000余亩,植树18万余株。流转土地种植红梅杏2000余亩。建成500亩黄花菜基地及冷藏加工厂,带动农民增加收入。2019年,六窑村实现年产值1.7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4500元,依然位于全镇13个行政村前列。

  “现在天蓝了,树绿了,水清了,收入也提高了,幸福感明显上升了。”村民高耀芳感叹道。

  借助无人机从百米高空看下去,如今的六窑村阡陌交通、绿荫青翠,清水河宛如一条绿丝带,蜿蜒旖旎依村而过。昔日有名的“尘中村”已华丽逆袭,嬗变为山清水秀、产业繁荣、富美和谐的小康村。(宁夏日报记者 王文革 文/图)

【编辑】:樊玲
【责任编辑】:樊玲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