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03 16:21:03
试验装置。
中部干旱带是我区三大分区之一,包括盐池县、同心县、海原县、红寺堡开发区、原州区北部、西吉西部和中宁县、中卫市城区的山区部分,涉及8个县(市、区),64个乡(镇、区),总面积2.85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43%。这里地处西北内陆干旱中心区域,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繁。
极度干旱缺水是中部干旱带最显著的自然规律。然而,在农业种植中,中部干旱带的干旱缺水与农业用水浪费并存,水肥利用效率及效益不高,水肥管控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同时,产业结构单一,优势特色作物提质增效困难。
那么,种什么?怎么种?才能实现节水增效。9月2日至3日,自治区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宁夏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的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效节水智能化灌溉与施肥系统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集成示范”“中部干旱带特色作物节水增效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进行了现场验收。记者跟随专家领略了这些研究成果。
让作物从被动灌水到主动“喝水吸肥”
滴灌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已经应用多年,但单一作物在整个生长周期内,需水量和需肥量是多少?有什么规律可循?宁夏水利科学研究院徐利岗博士团队,经过3年的试验,摸清了枸杞全生育期需水、需肥规律,明确各生育阶段水分需求的量和需肥的过程及总量,提出了实现枸杞节水又能优质、高效的水肥调控技术参数和灌溉制度。
在同心县润德枸杞庄园,今年403亩的枸杞地,由于采用了最新研发的新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产品和智能化灌溉与施肥系统关键设备,原先需要十几个人管理,现在仅需47个电动阀和1人就能实现。
负责枸杞种植的郝红伟告诉记者,这两套设备高大上,但却接地气,聪明又耐劳。他说:“灌溉设备夜间可供水,下雨自动停。自动化施肥机,留守大叔可以用,而且化肥用量也是减少的。”
今年,这片试验田的产量最高,鲜果每亩产650公斤,用水量150多立方米,比以前少用了50立方米左右,节省水费80元。
“普通的滴灌口易被植物根系入侵和负压吸泥造成堵塞;而且作物处于被动灌水的状态。”在宁夏旱作高效节水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基地的枸杞地边,项目负责人张林博士正在试验田展示新型地下微孔陶瓷灌溉技术。
他告诉记者,利用陶瓷做滴灌设备是受到古人的启发,在干旱地区,为了让作物得到充分灌溉的同时节约水资源,古人将一个装满水的陶罐埋在树根旁,水通过陶壁反渗进缺水的土壤里。灌水器的流量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而调整,这样作物始终保持一个“渴了才喝”的饮水过程。
水分利用效率如何?研究显示,陶瓷根灌比地表滴灌每亩最高节水64.3立方米,鲜果产量最高增产15公斤。
智能施肥机。
牡丹叶:落叶不是无情物 化作肥水更护花
牡丹,原产于中国西部六盘山、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拥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20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
“牡丹不只有国色天香的观赏价值和国运昌盛的文化价值,其经济价值逐渐被开发。”致力于中部干旱带的油用牡丹新品种引进与新品种初步筛选多年的李锦馨告诉记者。
六盘山里生长着一种国家级珍稀植物——紫斑牡丹,适应性特别强,非常耐寒耐旱。李锦馨将30到40个油用牡丹品种其引进到中部干旱带研究,发现油用牡丹的产量和品质与树体的管理有关。只要有枝,就有花和籽,在去年仅有一次灌溉的情况下,试验田牡丹每株也能生20枝。每亩地能产籽250公斤到300公斤,每公斤大约25元左右。
“我们将植物落叶制作成肥料进行叶面喷施,实现了废物利用又减少了面源污染。”
油用牡丹籽荚。
油用牡丹树。
中部干旱带特色作物节水增效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200亩的核心试验田中,收集了适宜宁夏旱区种植的苹果、梨、红枣优良种质资源40个,牡丹品种7个,饲用高粱、青贮玉米、黑麦新品种11个,豌豆、蚕豆、黄豆等新品种14个,筛选出特色林果优新品种5个、紫斑牡丹2个、优质饲草品种3个和特色豆类5个。并且提出了银柴胡、黄芪优质种子繁育关键技术及红花、黄芩节水高效栽培技术,以及作物的播期播量、杂草防除、水肥管理等等生产技术。
目前,在同心王团镇、原州区头营镇和张易镇、泾源县香水镇、彭阳县白阳镇已示范推广优质饲草、特色豆类及多用途花卉面积8550亩。示范区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以上,节肥20%以上,增效20%,亩饲草产量增加30%以上,每亩产值增加200至300元。
优质牧草——高粱。
鹰嘴豆
这些科研成果将为中部干旱带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产业化升级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宁夏日报记者 裴云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