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兴水塞上 -> 文字头条
春山可望草木发——宁夏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纪实③
2021-01-12 10:23:39   
2021-01-12 10:23:39    来源:宁夏日报

  相关链接:

  万里写入胸怀间——宁夏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纪实①

  黄河永著安澜颂——宁夏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纪实②


  人与自然同命脉

  2020年6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谈到历史上宁夏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牛羊遍地,后来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自然生态环境趋于恶化。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持续建设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宁夏。

  总书记这一指示,成为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的根本遵循。

  “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总书记这一论断,在宁夏曾有不胜枚举的例证。

  1993年5月5日,历史不能忘记。那天,一场风力为8级~12级的风暴袭击宁夏,强度之大,来势之猛为多年来所罕见。大风所到之处,许多危房和建筑设施倒塌,树木折断或被连根拔起,部分工厂和居民区停电停水。其中,中卫县(现中卫市沙坡头区)瞬时风速达38米/秒,突破了历史纪录,有1787只羊被大风卷入渠中淹死;11595亩农作物遭灾,成百亩的塑料地膜大棚被风吹毁;24人死亡,6人失踪,38人受伤。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博大而深邃。

  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始终,提高战略思维、把握原则方向、系统谋划推进”被《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确立为先行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实施意见》对保护修复生态的谋划,贯穿了系统思维:实施空间规划、水源涵养、水土保护、生态修复四项工程,突出森林、草原、湿地、流域、农田、城市、沙漠七大生态系统建设,全方位修复、全域化保护、全过程治理。

  截至“十三五”末,宁夏森林覆盖率为15.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56.5%。国土绿化取得新成效的同时,当前仍面临水土流失、水源涵养退化等问题,生态系统仍然脆弱。

  治山增绿,涵水固沙,造林复草,清河还湿。宁夏把保护修复生态作为基础工作,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要、综合康复为基,重点加强“三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两岸青山相对出

  黄河,由甘肃省经黑山峡于中卫市南长滩入宁夏境内,经19公里的峡谷,在小湾村出峡,后经缓坡丘陵地,进入卫宁平原。在中宁鸣沙附近呈南北向傍牛首山,流入青铜峡。

  中卫,地处黄河前套之首,流经市域182公里,占宁夏境内流程的45.8%。

  冬日,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北长滩村,枣树从黄河岸边延续到村里。这个古老的村子,心平气和接受新文明的融合。村里建有房车露营地,路边的老人随身带着收款二维码,推荐原生态的大枣。黄河之畔的村庄,享受着黄河水的滋养。

  身为黄河入宁第一站,中卫市提出以上游担当,努力建设先行区中的先行市。

  一张“作战”图,描绘出中卫市生态修复图景:打造荒漠草原防沙治沙区,实施防沙治沙及生态修复造林;打造平原绿洲生态屏障区,植厚沿河路网;打造黄土丘陵水土保持区,实施退化草原修复、水源涵养林建设等工程;打造生态修复区,发展适宜的特色经济林产业。

  《黄河流域宁夏段国土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规划(2020-2025年)》(送审稿)提出,在中部防沙治沙区,主要采取围栏封育、草方格固沙造林种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退耕还林还草、盐碱地改良等措施,提高植被盖度,增强防风固沙能力。

  中卫市已全面打响“植绿增绿大会战”,实施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工程。在现有国土空间内增绿,不仅需苦功,还需要巧思。在黄河中卫段南岸,南山台山坡坡面极陡,植被难以站稳“脚跟”。

  什么植物擅长爬坡?中卫市治沙林场副场长唐希明站在坡下思考。一场试验展开,主角便是“爬山虎”,去年夏季,成活率90%以上。中卫市自然资源局将对南山台山坡全面绿化,把黄河故道岸坡打造成一条生态景观带。

  《实施意见》提出,在中部防沙治沙区,立足中部地区干旱缺水、沙漠化严重、生态脆弱的问题,以干旱风沙区和罗山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区域,突出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退化沙漠化草原,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和沙产业,巩固防沙治沙和荒漠化综合治理成果。

  黄河,出青铜峡后,河道进入地势平坦、沟渠纵横的银川平原,向北流经吴忠、银川和石嘴山市。

  河流九曲汇青铜。

  进入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走在小道间,随时有“客人”来访。保护区工作人员停下脚步,让鸟类先行通过。登上瞭望台俯视,不时有飞鸟振翅。

  水韵库区、生态鸟岛,这一成果来之不易。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曾经也有“不速之客”——种植、养殖企业,打破库区的宁静。启动“退耕还湿”工程后,自然保护区清除了一切人类活动,所有养殖企业退出,共有120594.53亩养殖、种植土地停止生产经营被收回,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黄河自进入银川段后,地势平坦,全长约84公里。

  得引黄灌溉之便利,银川市自然湖泊、沼泽湿地近200个,并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是西北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

  黄沙古渡国家湿地公园,这一古老的渡口,命运迎来了转折,实现从荒漠到绿洲的变迁。

  在黄河流域,湿地的主要保护形式有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水源地保护地等。银川市以系统思维精细保护修复,加大黄河流域治理,打造黄河生态廊道。

  贯通水系脉络——银川市实施滨河水系湿地扩整连通工程,形成万亩滨河湿地,借助水系循环净化和水生植物净化,推动水清岸绿。

  收复滩涂“版图”——黄河滩涂,是保护黄河天然的过滤系统。截至去年底,银川市收回河滩地总面积18.97万亩,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打造滩涂湿地生态带。这是一项精密的工程,在滩涂,依靠植物调节净化,种植湿地水生、陆生植物,进行植被改造。对新收回的河滩地淹没区,退田还湿,杜绝人工造景,并开挖一些宽度不等的水道,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觅食的场所。

  “结合黄河银川段河滩地生态修复,将实施湖泊保护修复整治、水系景观提升等生态修复重点项目,打造沿黄生态廊道、城市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和绿色水网。”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副主任吕金虎说。

  银川平原,蒙受黄河滋养,正以一颗回馈之心,守护母亲河的安澜。

  黄河,从石嘴山向下,河道进入贺兰山和卓子山相望的浅丘陵地带,流程22公里,由麻黄沟进入内蒙古。

  2020年11月上旬,星海湖南域,首次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2020年11月30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被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实现了宁夏“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零”的突破。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对于生态修复的感受尤为深刻。植物和动物,重新成为贺兰山的“主人”。

  裸露“伤口”上显露的生机,更让人动容。2020年11月,登顶大磴沟平台,一朵花在风中绽放,背景是一汪蓄水池——用于截留浅层水,在丰水季时抽蓄起来,待枯水期,再用于林木浇灌。挖煤后遗留的黑色陡坡,在整治中被削坡成45度的平台,借鉴小流域治理模式,便于地表留水,利于植物成活。

  “人类活动退出后,通过修山、整地、增绿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提升贺兰山生态屏障功能。”石嘴山市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清理整治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实施意见》提出,建设北部绿色发展区。发挥黄河自流灌溉和贺兰山生态屏障的自然优势,以银川平原、卫宁平原和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区域,突出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修复矿山地质生态环境,建设贺兰山东麓绿道绿廊绿网,治理河湖湿地生态,优化畅通水系水网,构建绿色高效、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全区走在前、作表率。

  登上彭阳县阳洼金鸡坪,山风从耳旁掠过,雪后层层叠叠的梯田在眼前铺展。

  《实施意见》提出:“推广彭阳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积极探索黄土高原水土治理模式。”37年来,彭阳县历届县委和县政府带领干部群众,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森林覆盖率由建县初3%提高到30.6%,治理小流域134条1780平方公里,年降雨量由350毫米上升到650毫米。

  在宁夏南部,固原市拥有诸多黄河支流,也是我国“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水源涵养。截至“十三五”末,固原市累计兴建淤地坝近760座、小型水保工程9.8万座,林草覆盖率达73%,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104.9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6%,年平均减少入黄泥沙2000万吨以上。

  《实施意见》明确——建设南部水源涵养区:着眼增强六盘山天然水塔、生态绿岛功能,以南部黄土丘陵区和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区域,突出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综合治理黄河支流,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建设生态经济林,保护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

  六盘山,是建设南部水源涵养区的重要坐标。六盘山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造林相结合,全面实施生态修复,提升“天然水塔”生态功能。

  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中,固原市推进“四个一”林草产业工程,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固原市对标先行区建设决策,贯彻建好“南部水源涵养区”要求,持续推进400毫米降水线造林绿化等生态工程,提升六盘山片区水土涵养能力。同时,全力构建格局合理、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的库坝联蓄联调管理利用体系,为流域的“四个一”林草产业提供用水保障,并围绕生态链布局产业链。

  古老与现代,修复与新生。在悠长的历史里,不同时代的人们,在这条壮阔的河流里,进行穿越时空、人与自然的对话。

  须看塞北柳如烟

  沿着一条河的行迹,阅读这片土地,我们的故乡。流经森林、草原、沙漠,路过村庄、农田和城市。一种理念统领全局: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生态空间决定发展空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协同共生。

  《实施意见》提出,建设黄河生态经济带。以黄河干流为主轴,突出生态优先地位,把握绿色发展要求,建设人水和谐共生、美丽宜居适度的“生态城市带”,资源高效利用、质量效益较高的“生态产业带”,行道林带相伴、区内区外畅通的“生态交通带”,融合生态景观、富含人文底蕴的“生态旅游带”,承载黄河文化、彰显宁夏精神的“生态文化带”,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核心带。

  能不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根基在于保护和改善生态。全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将全面带动宁夏生态系统治理、全面修复、整体提升,充实绿色“家底”,增加生态资产。

  2020年12月31日,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在银川召开。会议指出:

  ——围绕推进先行区建设全面展开,聚焦战略定位、总体布局、重点任务,推动先行区建设取得实质突破。

  ——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展开,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促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驱动进一步增强、生态底色进一步厚植、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民生福祉进一步增进。

  ——以坚持绿色发展为途径,狠抓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先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扎实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好黄河、治理好污染、建设好生态,坚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

  着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性,立足宁夏全域生态系统整体性,把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提升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能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日前,自治区政府下发《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通知》提出,到2035年,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将实现根本好转,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根植绿色“基因”,厚植生态底色。在经历了创伤、修复和痊愈之后,相信生态修复的成果,最有效的“围栏”是保护和利用。通过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让全民共享生态文明的惬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0年12月6日至7日召开的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其中明确,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0%。

  全会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环境优美实现大改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转变、持续向好。

  目标既定,沿岸逐梦,星夜兼程。黄河在这片土地的故事,还在诉说。

  莫忆江南花似锦,须看塞北柳如烟。(记者 杨晓秋 毛雪皎 李锦 裴云云 王刚 马楠)

<p>  吴忠古城湾黄河全景图。(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钱建忠 摄</p>

吴忠古城湾黄河全景图。(资料图片)记者 钱建忠 摄

<p>  泾源县六盘山镇三关口矿区逐渐恢复绿意。(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党硕 摄</p>

泾源县六盘山镇三关口矿区逐渐恢复绿意。(资料图片)记者 党硕 摄

<p>  青铜峡水电站。(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马楠 摄</p>

青铜峡水电站。(资料图片)记者 马楠 摄

<p>  青铜峡市叶盛镇农田。(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钱建忠 摄</p>

青铜峡市叶盛镇农田。(资料图片)记者 钱建忠 摄

<p>  泾源县把全域旅游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全面构建“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资料图片)</p><p>  本报记者 党硕 摄</p>

  泾源县把全域旅游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全面构建“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资料图片)记者 党硕 摄

<p>  泾河水源综合治理项目(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党硕 摄</p>

泾河水源综合治理项目(资料图片)。记者 党硕 摄

【编辑】:杨泠然
【责任编辑】:杨泠然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