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兴水塞上 -> 文字头条
喜迎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 | 塞上江南绘新景——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之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2022-06-15 17:42:50   
2022-06-15 17:42:50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微信图片_20220609072140.png

  宁夏,一块神奇的土地。

  6.6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由不同板块拼接。高山峻岭,钟灵毓秀;戈壁大漠,洪荒寂寥;宁夏平原,似江南水乡;黄土高原,莽莽苍苍。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又将其切割成干湿两个世界;397公里的黄河,赋予南北不同禀赋;三大沙漠环绕,是风沙肆虐的主场,更有无数湿地湖泊荡漾其间。

  如此,无论治山治水,还是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无法简单划一,机械统一。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宁夏干部群众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引擎,在6.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治山治水修复它、种草栽树美化它、绿色发展建设它,重塑了一片山河,描绘了美丽新宁夏的秀美画卷。

<p>    俯瞰黄河吴忠市利通区段,蔚蓝的天空与黄河相映成画。       本报记者 马楠 摄</p>

俯瞰黄河吴忠市利通区段,蔚蓝的天空与黄河相映成画。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 摄

  “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

  5月20日,宁夏正式入汛。宁夏水旱灾害防御中心的电话热了起来。

  “甘肃平凉雨下起来了,六盘山地区降雨量预计多少?”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头顶的那片黑云,会不会翻过贺兰山?降雨量会造成哪个沟道来水?”

  “黄河那边怎么办?”记者疑问。

  “我们现在是主动迎汛,洪水入宁前,采取水毁工程修复、险工段加固、物资准备、抢险队伍、浮桥拆除等一系列措施,只要按规程行动,就能安全把洪水送出去。”宁夏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减灾科金骁勇说这话是有底气的。

  黄河宁夏河段二期防洪工程已经全面完成,威胁宁夏沿黄城市带的“心腹大患”——洪水、河道摆动、冰凌灾害基本解除,已连续三年护佑黄河大洪水安全过境。

  2018年7月,黄河持续高水位运行达74天,洪峰量值之大、洪水历时之长均创1981年以来之最,已经超过黄河宁夏段河道整治流量。然而,洪水期间,人们在标准化堤防上,“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沿黄两岸135万亩耕地、75.5万人及财产安全无虞。

  然而,高枕无忧依然尚早,历史文献记载的黄河水灾浩如烟海,仅20世纪以来,黄河宁夏段共发生大于5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5次,损失惨重。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语重心长地说,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殷殷嘱托记心头,习习春风暖大地。一个多月后,自治区党委第十二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获得通过。

  宁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镌刻在实践中。

  全区固本培元,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荒、治沙不偏废任何一项,小流域综合治理打造出隆德、彭阳等“山水林田湖草”新典型;多还旧账,深入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行动,近十年遗留水土保持违法违规问题全面解决;祛滞化瘀,持续为母亲河减负减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00平方公里,全区入黄泥沙量减少到2000多万吨;补足正气,将河湖长制上升为法律制度,河湖“清四乱”走向常态化……

  “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宁夏发展最大的刚性约束是水资源。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水资源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取之有制,用之有节。

  2020年6月以来,宁夏通过优化分配用水量、精细核定用水权、合理确定用水价、构建市场化交易机制、建立监测监管体系,推动水资源向高效益领域流转;节水控水行动走向“深水区”;1900余眼公共供水管网范围内的企业自备井关停,给银川、石嘴山市地下水超采状况得以喘息之机;全区一半的县区建成全国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重点用水行业规模以上节水型企业达到90.4%,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化工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废水“近零排放”大型综合工业园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贺兰山东麓宁夏段,东临黄河,一山一水交相辉映。20世纪50年代以来,它点燃了宁夏的第一把工业之火,也点燃了一个热火朝天的时代。

  生态原本脆弱的贺兰山北部的露天采煤区,搬山卸岭,换来小省区拼命追赶、飞速前进的动力。但代价不小:山丘夷为平地,平地被掏空成洼地;地表土层和植被消失,水污染,空气污浊……“父亲山”病得不轻。

  “出去巡查,回来眼窝、鼻孔里都是黑煤灰;满山皆是野蛮的机器,啥动物都看不到,真是千山鸟飞绝。”5月15日,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红果子管理站艾贺鹰告诉记者。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宁夏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加强绿色屏障建设,加强贺兰山等自然保护区建设。

  痛定思痛。2017年5月,“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全面打响,对保护区内169处人类活动点开展专项治理。保护区内所有矿业权全部退出,集中修复治理采矿点83处,拆除工矿等设施53处,保留的道路等33个设施实现共管共治。

  2019年,宁夏再次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启动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45处严重损害生态功能和质量点位的综合治理。11家煤矿关闭退出,20处遗留矿坑和无主渣台完成整治,拆除工矿设施384处,集中整治2处散、乱、污煤炭加工区,依法关停取缔不合规企业561家、整治提升126家。

  大山终于清静了,接着是系统疗愈。2021年起,全区计划投入近100亿元,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要,综合康复为基,重点修山、治污、净水、增绿、固沙、扩湿、整地,落实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巩固提升贺兰山气候调节、防沙固碳、水源涵养生态功能。

  日前,记者顺着蜿蜒山路向贺兰山深处行进,道路两旁紫槐花迎风摇曳,片片绿色映入眼帘,时有游人登山徒步。山间一层层土黄色的地表和山坡上一片片黑色的基岩诉说着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交接”中的故事。

  “看到成群结队的岩羊自不必说,菜园沟、李家沟、敖包沟还有金雕呢,翅膀张开足有两米长;大磴沟水里的石鱼,你看到没?一处治理后的矿坑里,水碧绿澄澈,水草清晰可见,冬天也不结冰,我们叫它‘小九寨’”,59岁的葛义红兴奋地向记者讲述,半辈子光阴在石嘴山市石炭井矿区度过,见证了大山由“灰”变“黑”,如今,她细心地捕捉着由“黑”变“绿”后的惊喜。

  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人类的“抢救”行动并不能点石成金,剩下的时间还要交给大自然。

  绘就美丽新宁夏的底色

  几十年来,有项超级工程,在宁夏大地从未间断,它没有钢铁洪流,主角是一棵棵看似柔弱却充满生命力的草木。它雄心勃勃,要在西北这一域,筑牢阻隔风沙东移、南下的屏障。

  近年来,宁夏从植树造林转向生态修复,更注重物种的多样性、乔灌草结合、多树种搭配、多林种同窗等,让绿化事业更科学、造林质量更高,全区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由2015年的12.63%、53.25%提高到16.91%和56.6%。

  固原市森林面积达42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至27.05%,22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西海固地理上的“穷根”被斩断,由此“贫瘠甲天下”的帽子甩入历史长河。

  更令人自豪的是,“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

  彭阳县红河镇红河村村民王强,小时候上山摘杏、晒杏干、砸杏仁,卖了挣学费,深信绿色中藏着宝。2015年,他回乡承包了400亩的山林,将矮小的山杏嫁接成红梅杏,保养了几年光景,光涨年龄不长个的“老头树”棵棵出落得遒劲有力。“遇上好年景,一茬红梅杏能卖70万元。”

  “这两年,霜冻频繁,县里指导我们防霜冻,树下再种些板蓝根、柴胡等中药材。”王强告诉记者,彭阳红梅杏销路畅通,产业兴旺,一定能给群众带来好“钱”景。

  杏干、杏肉、苦杏仁精油、果木活性炭、木醋液……宁夏云雾山果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席维平告诉记者,漫山遍野的野山杏浑身是宝。过去30年,由于人才匮乏、生产技术落后,开发利用率不高。“现在,我们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发团队、福建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合作,一起破解生产、研发、销售的短板,精深开发杏产品和循环使用。”

  同时,席维平清醒地认识到,彭阳森林覆盖率还不高,“冒烟的产业不能落地”,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需要行稳才能致远。

  在宁夏,沙还是那些沙,身份已截然不同了。近年来,我区通过综合施策、源头治理,坚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并举,沙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不仅完成40余万公顷防沙治沙目标,还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宁夏经验。更重要的是,人与沙从剑拔弩张的关系走向相持相依,沙漠、干旱、大风……曾经限制区域发展的因素都成了资源。在中卫,沙漠与星空、黄河携手,“合奏”出宁夏旅游的新音符;北部沙区、南山台子等沙区,40万亩以苹果、红枣、枸杞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区,年产值达14亿元。荒沙地崛起6.5万亩的生态光伏产业园;在沙漠边缘发展云计算产业集聚区,为“沙”赋予更广阔的能量。

  而在大河之畔,群山之上,密林之间,动物繁衍生息,植物欣欣向荣,一片生命的乐土已铺展在眼前:不到两年时间,又有34种新鸟类在六盘山“打卡”,华北豹称王称霸,黄喉貂、伶鼬、黄鼬、中华鬣羚、林麝日子“悠然自得”;贺兰山上,雪豹现身,赤狐大方地向游客讨食,胆小的岩羊见到人类不再惊慌……全区400多种野生动物和近千种野生植物得到全面保护。

  没有谁会比生于斯、长于斯的宁夏人民更加希望这片土地拥有碧水蓝天。

  一场保卫蓝天、碧水、净土全民运动持续展开。

  越来越多的家庭通过“煤改气”或者“煤改电”,结束了烧煤的历史。全区所有的煤电机组均安装了废气处理设施,淘汰了落后的煤炭、化工等产能。在西北地区率先推进水泥行业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在农村,大量秸秆变为肥料、饲料,以取代直接焚烧。在城市,公共交通占比增长,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聚焦PM_2.5、臭氧协同治理、强化排名调度、通报预警、督查约谈……在这场对流层保卫战中,人们与人为排放的污染物死磕到底。

  久久为功,必有回响。2021年宁夏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8%。

  还有为实现“碧水”而进行的水环境治理工程。城镇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工业园区污水实现集中处理;“五水”“六废”共治联治,自2017年以来,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五年保持Ⅱ类水质,创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史最好成绩,已成为宁夏生态环保的靓丽“名片”。备受关注的星海湖,通过整治,水面面积从23.38平方公里减少至10.55平方公里,蓄水量从整改前的2685万立方米减少到1400万立方米。“身体”瘦了,“体质”强了,不仅增强了防洪调蓄、湿地净化和生态功能,旅游休闲文化功能也得到很大提升,确保不用黄河水。目前,对全区33处重要湿地持续开展保护修复,湿地保有量310万亩。

  我区实行耕地环境质量分类管理,推进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风险协同防控,开展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养殖业则更加规模化,畜禽排泄物集中处理,并和种植业“珠联璧合”,以有机肥取代化肥。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达到100%。

  过去的五年,持续的生态移民让大地休养生息,恢复原始生态。同时,努力建立自然保护区、各类自然公园,以及更加综合的国家公园。我区出台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条例,建立完善资源总量管控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压线”。

  5月17日,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夕阳西下,微风轻拂。宁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的130名学生,结束了一天的写生,聚集在民宿院子里,请老师点评画作。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女生温威笔下的冶家村清新静谧。她说:“有一天,我要将家乡的山河看遍、城市看遍,将滔滔黄河、青青六盘、雄浑贺兰、金灿灿的沙漠,都留在画中。”(宁夏日报记者  裴云云)

编辑:邵珍珍

【编辑】:杨泠然
【责任编辑】:杨泠然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