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建设绿了山川富了民
九曲黄河绕塞上。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黄河上游,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美、因黄河而兴。
建设美丽新宁夏,是宁夏人崭新的时代梦想;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水利人的时代重任。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紧紧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使命任务,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系统治理,全力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黄河大合唱”愈发嘹亮。
人水和谐 书写民生答卷
在中国西北地区,应对干旱的课题从未停歇。2022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连续数日发布高温预警,全自治区平均降水量在3—6月较常年同期偏少51%。宁夏果断采取一系列举措,提前开灌、轮灌、错峰补灌,对灌溉用水进行精准调度,全力抗旱保灌。
红寺堡扬水黄河泵站
引黄灌区提前20天开闸放水,固海、红寺堡、盐环定三大扬水工程满负荷运行,唐徕渠、惠农渠首次实现跨渠道、跨县区、跨沟道水网联调供水。夏秋灌累计引水42.7亿立方米,生态补水3.14亿立方米,最大程度减轻干旱带来的影响。宁夏通过科学分析旱情、精准调度水量、优化供水服务,保障了城乡720万人的饮水、1000万亩农田的灌溉及生态用水、产业用水需求,实现有旱情无旱灾。
全自治区168处城乡集中供水工程运行良好,其中93处千吨万人以上农村供水工程布局得到优化,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8.8%、96.5%。完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维修养护132处,涉及人口145.27万人。宁夏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持动态清零,处理城乡供水问题的群众满意度达到98%。
被列入2022年国家重点推进55项重大水利工程的黄河宁夏段河道治理工程正加速推进,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可研报告也正加快完善,青铜峡大沟拦洪库副坝成功闭合。全自治区完成水毁工程修复126处,实施11条中小河流及山洪沟治理、对15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建、升级改造雨水情视频监测站192处,维护监测预警设备5000余套。宁夏水利厅始终保持“时时放不下心”的责任感,成立检查组在全自治区范围开展6轮次督导抽查,强化责任落实、防御措施、值班值守,将值班期延伸至2022年10月底,有效应对207场次洪水过程,实现群众无伤亡。
守护好黄河,就守护好了宁夏发展的根基、发展的未来、百姓的幸福。
四水四定 念好节水经
“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是降水量的4.3倍”“四分之三的面积为干旱半干旱区”“全国水资源最匮乏的省份之一”等等,被多种问题困扰并导致缺水“喊渴”的宁夏,发展严重依赖过境黄河水。
宁夏围绕落实“四水四定”管控方案,建立刚需用水保障、市场交易调控、丰枯风险应对机制,以用水方式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23个工业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全部开展,134个沿黄取水口取水许可手续全部完善,宁东工业园区率先完成水资源区域评估和取水许可告知承诺制。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重新评估划定地下水超采区及临界区,依法关停“三山”地下水取水井534眼,银川市超采区地下水水位回升增幅全国靠前。
系统治理,人水和谐
宁夏出台深度节水控水、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并落实节约用水行动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年取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工业和服务业单位全部纳入计划用水管理。将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调度、优先利用,启动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开展分布式污水资源化利用合同节水示范。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87万亩,占灌区耕地总面积近60%,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65。万元GDP(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9.06%和6.17%,以有限水资源保障高质量发展水安全。
两手发力 注入水动能
宁夏被赋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使命后,更加把深化用水权改革作为赋能先行区建设的“关键一招”。围绕用水权确权、定价、计量、赋能、交易等关键环节靶向发力,新出台13项配套制度,改革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建立。
全自治区工农业确权全部完成,核定确权灌溉面积1057万亩,确权水量43.1亿立方米;建立工业企业用水台账3842家,确权水量4.9亿立方米。探索实行用水权有偿取得,各地用水权价值基准全部确定,15个县区征缴用水权有偿使用费1.61亿元,22个县区末级渠系全部执行新水价。赋予用水权融资功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6家银行通过用水权质押、授信等形式发放贷款4.5亿元。实现用水权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累计交易127笔,交易水量7706万立方米、金额达3.29亿元,稳步推进水资源向“水资产”转换。
黄河安澜,塞上生辉
出台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签署1300亿元战略合作协议,水利融资潜力持续扩大。谋划20项总投资159亿元水利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互联网﹢城乡供水”、海原西安供水、沙坡头兴仁供水、吴忠国家标准化奶牛养殖示范区供水、平罗现代化生态灌区等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全自治区水利投资规模达78.5亿元,同比增长22%,超过2022年全年72亿元目标任务。2022年累计完成投资62亿元,是2021年同期的2.2倍,全自治区2022年1—9月完成水利建设投资同比增幅达155%,居全国第七位。
“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省(自治区)建设全面推进,推动城乡群众由“喝上水”向“喝好水”转变。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建管并重、综合施策,现代化生态灌区试点延伸至15个县区,累计安装测控一体化闸门3835套,干渠直开口覆盖率为39%,支渠斗口覆盖率为27%,以灌区现代化建设持续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宁夏数字孪生流域建设,贺兰山东麓基本搭建完成防洪“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应用平台并实施业务重构再造,水资源调度、水土保持等在建项目相继启动“四预”升级改造。宁夏数字治水创新工作亮相第五届数字中国展。
践行“两山”理论 守护蓝天碧水
宁夏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深入落实“1﹢N”监督机制、“河长﹢检察长﹢警长”工作机制,对重点任务推进滞后的市县进行实名通报督办,对整改落后的县区政府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压实河湖管护责任。全自治区4284名五级河湖长和2119名巡河员累计巡查河湖30余万次,22个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涉水事项整改20个,15个水利部进驻式暗访检查反馈问题完成整改12个,37个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完成整治33个。中小河流、农村河湖“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动态清零,黄河宁夏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进出,主要入黄排水沟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以上,泾源县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建设试点获得全国优秀等次。
宁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257平方公里、坡耕地整治8项、新建淤地坝3座、新建旱作水平梯田7.48万亩,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进度位于全国前列。联合税务部门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5.1亿元,是“十三五”征收总额的1.3倍。启动宁夏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小流域特色产业示范区建设,助力产业高质高效发展。2022年全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0平方公里,盐池、原州、隆德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助农业提质增效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号角。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宁夏水利厅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先行区建设为牵引,以黄河保护治理为核心,以深化河湖长制为龙头,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主线,以现代水网体系为支撑,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加快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宁夏水安全保障能力。
加快构建治黄新格局。实施黄河宁夏段河道治理,统筹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建设“水清、岸绿、河畅、景美”黄河。启动贺兰山东麓和重点城市防洪治理,实施清水河、苦水河等主要支流综合治理,实施15条中小河流和重点山洪沟道防洪治理,对20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提升防洪保安能力。
加快构建现代水网体系。建成银川都市圈、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等跨区域调水工程,完成固海扩灌扬水工程更新改造、青铜峡和固海等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推动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整体性提升。实施太阳山供水二期、非常规水利用、工业园区供水等工程,保障产业发展用水需求。实施红寺堡扬水工程支干渠支泵站更新改造和七星渠节水改造,夯实乡村振兴水利基础。继续推进抗旱减灾调蓄水库建设,提升区域性抗旱应急保供能力。
加快构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完善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持续推进工业园区取水许可承诺备案制,完成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实施工业水效提升行动,开展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实施一批分布式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推进降雨量400毫米以上农村地区雨水集蓄利用。
加快构建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开展重点河湖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打造1~2个美丽河湖,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保持Ⅱ类进出,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比例稳定在80%,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0平方公里。
加快构建现代化水治理体系。巩固深化用水权改革成果,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水资源税改革。实施数字孪生流域省级试点建设,完成“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省(自治区)年度建设任务,延伸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建成贺兰山东麓防洪“四预”系统。依托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拓宽水利融资渠道,持续扩大水利投资。
长河奔流不息,塞上光彩焕然。宁夏点燃高质量发展“水引擎”,助推水利工作在新征程上奋楫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