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水利部公布117项“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旨在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至2021年间不同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治水兴水的生动实践、伟大成就。宁夏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固海扬水工程、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黄河宁蒙河段二期防洪治理工程成功入选。
宁夏全境属于黄河流域,但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问题长期并存,成为困扰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最大瓶颈。宁夏治水史绵延数千年,兴水利、除水害是宁夏水利人不变的使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宁夏以黄河为轴线,对引黄灌区的旧有渠道进行了整治和改造,初步形成了全自治区灌溉、供水、防洪、水土保持等工程体系,搭建起宁夏当今引黄灌区的基本框架,不仅造就了“十大新天府”的盛景,而且创造了“旱塬变绿洲”的奇迹。
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治水、兴水、用水、节水,加速搭建现代水网,加快构建南北互联、城乡一体、山川统筹、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畅通的现代水网体系,以人水和谐的水利发展新模式,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水动能”。
“塞上明珠”——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
黄河穿境而过,造就了宁夏“塞上江南”的美誉。在黄河中游青铜峡峡谷出口处,横亘着一条总长687.3米、坝高42.7米的“长龙”,它就是被誉为“塞上明珠”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第一期开发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是我国第一个闸墩式水电站,于1958年8月开工建设,1978年12月全面投产,工程总库容6.06亿立方米,电站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年发电13.5亿千瓦时。工程抬高黄河水位后,确保了引黄灌区秦渠、汉渠、唐徕渠、西干渠、惠农渠等骨干渠道引水无虞,结束了宁夏平原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引黄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00多万亩,逐步发展到现在的近800万亩。如今,宁夏引黄灌区已成为灌排通畅、旱涝无虞的稳产、高产粮食基地。青铜峡水利枢纽电站发电后,为冶金、煤炭、机床、化肥、农机、纺织、电子等现代工业提供了充足的电力。
这座与自治区同龄的大坝,不仅是中国近现代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华民族一座自强不息的精神丰碑。
流动的丰碑——固海扬水工程
固海扬水灌区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平均年降水量200~300毫米,且分布不均。但年蒸发量在1300~1400毫米之间,为降水量的3.5~7倍,土地沙漠化严重。人民长期处于极度贫困之中,素有“苦甲天下”之称。
固海扬水工程包括同心扬水、固海扬水、固海扩灌扬水三大系统,分别于1978年4月、1986年8月、2003年10月建成通水。固海扬水工程是宁夏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扬黄灌溉工程,该项目最大扬程480米,投产以来累计引水130.7亿立方米,保障了147.94万亩农田、120万城乡居民的安全用水。固海扬水工程建设发展40多年来,为中部干旱带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发展农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宏伟的扬水巨龙将滔滔黄河水源源不断地送上亘古荒原,润泽沉睡千年的荒漠,干旱荒凉的大地上呈现出片片绿洲,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再造了又一个“塞上江南”,被山区群众称为“生命工程”“造福工程”“希望工程”。
革命老区“生命水脉”——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
黄河水从宁夏东干渠盐环定渠首泵站出发,沿着干渠穿经宁夏中部干旱带,向东挺进毛乌素沙漠南缘,向东南跃上黄土高原,浇灌着革命老区的希望和繁荣。竣工投产以来,陕甘宁革命老区7县(区)、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摆脱了缺水之殇、氟病之痛、干旱之苦、风沙之害,90万人精准脱贫,与全国人民一道过上了小康生活,再造了一个灌溉面积44.47万亩的“大粮仓”、425万亩的“绿洲”,阻止了沙漠前进的脚步。
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是为解决革命老区陕西定边、甘肃环县以及宁夏盐池、同心县部分地区农村饮水困难、防治地方病、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工农业生产、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而兴建的一项扶贫扬黄工程。工程分三省区共用工程和各省专用工程。共用工程于1988年开工建设,1996年竣工投产,历经2009年续建和2016年更新改造,主体工程“脱胎换骨”,数字化赋能智慧水利转型,设备效率、供水保障率大幅提升,保障了受水区90万人和44.47万亩农田的用水安全,为陕甘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及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塞上安澜屏障——黄河标准化堤防
黄河自中卫市南长滩进入宁夏,至石嘴山市麻黄沟出境,全长397公里,其中平原河道267公里。河道沿线穿越中卫、吴忠、银川、石嘴山4市的10个县(市、区),人口密集,工业企业集中,公路、铁路及电力、通讯设施密布。沿河两岸聚集着全自治区43%的耕地、66%的人口、80%的产业和9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是宁夏经济生产的核心地带。洪水灾害频发,凌汛灾害突出,河道淤积摆动剧烈,严重威胁沿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区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1998年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按照“集中资金,集中力量,集中治理”思路,根据黄河宁夏段防洪规划,自治区历经20年接续奋斗,全面完成了黄河宁夏段一面完成了黄河宁夏段一、二期防洪工程二期防洪工程,有力保障了沿河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搭建了坚实平台。
1996年至2009年,宁夏分三个阶段完成标准化堤防一期防洪工程建设任务。累计投入资金41亿元,建成标准化堤防402公里,治理河湾64处,新建、加固坝垛615道,护岸18.4公里,新建加固干支流堤防500余公里,穿堤建筑物368座,种植黄河护岸植被202万株。工程建设初步归顺了河道流路,控制了河势摆动;从根本上改善了区段河道堤防薄弱的状况,减少了洪凌灾害和河道塌岸损失,确保了沿河各类设施的安全运行,保障了重点城市和沿河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正常生活。
2013年至2019年,在一期防洪工程基础上,以河道治理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二期防洪工程集中建设,投入资金近30亿元,建成标准化堤防工程14.2公里,河道整治工程76处,坝垛1003道(座),工程总长度186公里。
工程建设完善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河段防洪工程体系,将区段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至50年一遇。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三年,防洪工程在汛期经受大于3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考验达180多天,在洪水已经超过黄河宁夏段河道整治流量(卫宁段2500立方米每秒、青石段2200立方米每秒)的形势下,工程坝垛整体安全运行,护佑沿河百姓,确保黄河洪水安澜过境,创造了“堤防无一决口、人员无一伤亡”的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