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海原县关桥、西安、海城等乡镇群众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历经400余天艰苦奋战,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于当日正式通水。这标志着海原3个乡镇24个行政村6.51万人口和12万亩田地,将从此告别干旱,用上“幸福水”。
该工程总投资7.09亿元,采取政府和企业合作的PPP模式实施。以固海扬水七干渠末端的高崖水库为水源,通过71公里输水压力管道和四级扬水泵站,将黄河水输送至灌区,润泽关桥、西安、海城3个乡镇。
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通水。
海原县水务局局长祁国福介绍,西安供水水源工程的实施,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效补充地下水,恢复当地水生态、保障地区生态安全。改善农业灌溉条件,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和用水权改革,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启动后的泵站正在发力送水。
于2022年6月全面开工,计划在今年10月底通水的该工程,提前半个月通水。这一喜事让通水仪式举行地点西安镇胡湾村种植户潘文明喜极而泣,而这已是这位44岁的汉子今年第二次痛哭。
对于海原农民来说,今年又是受旱情影响较大的一年。潘文明在村里种植了230亩西瓜,因旱情严重浇水困难,瓜刚种下去整整过了40天才浇了一次水。原本一年要浇6次水,今年只浇了3次。他不得不跑到十几公里外的罗山等村到处拉水,而对方也水量有限,无法供应。8月最干旱时,眼看着无水可浇,无奈的潘文明坐在瓜地放声痛哭。“最后到采摘时西瓜个头比往年小了一半,导致我今年亏损了20多万元。现在终于盼来了西安供水工程送来的‘幸福水’,我真的非常激动,以后种地再也不用为浇水发愁了。”
通水后灌溉面积12万亩,受益人口6.51万人。
在历史上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海原县,在农业领域像潘文明这样的遭遇绝非个例。如今,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的通水让海原县6.51万农民和12万亩地的发展,不再受制于干旱缺水。
“今年4月试通水后,我们关桥乡率先用上了‘致富水’。试运行以来,受水区用水成本从原来的22元/m³降至1.2元/m³,亩均节约用水成本784元。一期投入使用的1.0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农田,大地西瓜亩增产1吨,年产量20000吨,拱棚甜瓜亩产量增加130公斤,年产量2251吨,籽粒玉米亩增产360公斤,年产量2600吨。二茬复种叶菜类作物21座拱棚,计划每座拱棚收益1100元,增收25000元。群众依托硒甜瓜产业户均增收10128元、人均增收2889元。”关桥乡党委书记田兴明说,一串串数字铭记着党的恩情亲情,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共产党好,黄河水甜”。(宁夏日报记者 王文革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