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遇见宁夏网上重大主题宣传 -> 小康有我
小康有我丨扶贫车间“产出”幸福生活
2020-06-22 09:48:15   
2020-06-22 09:48:15    来源:银川发布

  今年63岁的建档立卡户段淑娥做梦也没想到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出来打工挣钱,在贺兰县广荣村扶贫车间,她偶尔会来这里的锡箔纸加工车间分拣加工贴纸,每个月能挣五六百元补贴家用。

  以前扶贫送钱送牛羊,如今扶贫将工作送到了贫困群众的家门口。近年来,银川创新精准脱贫思路,将建设蔬菜瓜果分拣、制衣、手工编织、农产品加工等扶贫车间作为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顾家两不误,实实在在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小车间发挥出了大作用。

1.png

  对症开方 发展手工产业安民心

  6月17日上午,家住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的王志花吃过早饭后,就拿起麻线,挎个小包,悠悠闲闲地踱步到离家几百米远的手工麻编扶贫车间,一边看着老公编麻绳,一边手指灵活地用细细地麻线做杯垫。“我本来想在家做的,但今天我老公要来车间编麻绳,我就跟着过来一起做了。”王志花今年54岁,由于身患疾病,一直无法外出打工挣钱。两年前,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张璟来村里办起了麻编培训班,教大家制作麻编工艺品,王志花和老伴也报名参加了麻编培训。手艺学到手,王志花便拉上老公虎安勤一起来到村里办的扶贫车间,做起了麻编活儿,“做这个轻松不费力,一个月我们老两口能挣两千块钱左右,足够生活了。”离家近,活儿轻松,这是王志花对扶贫车间最满意的地方。

2.png

  而在西夏区,镇北堡镇华西村同样做手工艺品的巧手坊也在一个月前正式开业。魏帆是这里的负责人,现在她免费为村里的留守妇女教授刺绣、编织、布艺等手工技能,每天村上约有二三十名留守妇女来此学习。 “镇北堡镇的旅游资源丰富,我就想着把手工艺品当做事业来做,教会大家后,今后的货源就不愁了,大家也能在家门口挣上钱。”魏帆抱着带领大家共同脱贫致富的想法,开始认真规划自己的心之帆手工艺制品事业。

  像滨河家园四村、华西村一样以手工艺品为主的扶贫车间在银川市还有很多,“留守妇女、孤寡老人等很多都会一些基础的针线功底,发展手工艺品的扶贫车间也能让他们更快适应。”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扶贫车间专门针对移民群众特点引进了一些技术含量低,可操作性强、上手快的皮艺、手工制作、衣服加工的项目,让村民们有钱赚,有活干,能干成。

  创新思路 培养带货主播发展新模式

  “小媳妇直播间所有的产品都是包邮的啊,宝宝们点关注、不迷路。”两个月前,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的“巧媳妇儿”直播团队正式上线,27岁的女孩儿海燕的声音每天都会在这里响起。 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是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培育、就业服务、电商创业孵化、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电商扶贫示范基地。它以“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大力培育闽宁农产品品牌、培养技术人才、带动贫困户就业,既可为企业降低用工成本,又可为本地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贫困家庭稳定增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问题。

3.png

  2012年,海燕从西海固大山深处搬到永宁县原隆村,最初依靠外出打工维持日常生活,后来村上建起了扶贫车间,她在家门口就找上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能带货、能带娃、能挣钱,还有粉丝一起聊天,这就是我心中的小康生活。”2019年,车间开始已“闽宁禾美”消费扶贫公共品牌建设,推出宁夏特产闽宁镇消费扶贫系列产品,与福建对口帮扶单位对接销售宁夏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并搭建“闽宁禾美扶贫商城”网络销售平台。海燕所在的“巧媳妇儿”直播团队也是借助该平台运作。目前,闽宁禾美扶贫车间共录用原隆村员工52人,其中建档立卡44人,稳定就业35人,建档立卡户25人,90%为女性员工,平均工资每月2400元。通过技能培训、就近就业、农产品销售、消费扶贫、市场化运作、培育宁夏扶贫公共品牌等一系列的举措,努力打造宁夏电商扶贫示范的新模式。

untitled.png

  产业助力 减贫带贫成效明显

  什么是小康生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在建档立卡户段淑娥的眼中,小康生活就是老了没病没灾、有吃有喝好生活;在移民群众王志花的眼中,小康生活就是交通四通八达,自家的庭院美丽洁净;在创业者魏帆的眼里,小康生活就是搭上乡村旅游的快车,让事业越来越红火。而他们这一切的期待,都深深寄托在这一间间干净明亮又人来人往的扶贫车间里。

  今年是我国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之年,虽然2014年以来,全市已累计减贫4.1万人,36个贫困村脱贫出列,但如何确保脱贫出列的村民们实现稳定脱贫?如何让全市现有的3个贫困村、104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致富奔小康?银川市在“扶贫车间建村头,脱贫路上有奔头”的道路上找出了解答之策。

4.png

  近年来,我市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以扶贫产业项目为抓手,立足贫困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农民意愿,探索“贫困户+合作组织”“贫困户+扶贫车间”“贫困户+龙头企业”等模式基础上,鼓励、支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探索“企业+基地+贫困户”“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村集体经济+农户”等长效发展模式,贫困户不但可以获得土地入股分红、工资性劳务报酬,还能通过参与农业产业经验,学习新兴技术,成为产业化工人,从而达到企业用工稳定、贫困户收入多元的效果。

  “下一步我们在扶贫车间的发展中,要进一步健全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户通过获得订单生产收益、劳动务工收益、资产扶贫收益、入股分红收益等实现增收,将输血式扶贫真正变为造血式扶贫。”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梁小雨 李靖)

【编辑】:李瑶
【责任编辑】:李瑶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