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反复被剪断的电动车充电线,竟成为牵动社区多方力量的“关键线索”。近日,上前社区通过“吹哨报到”机制,上演了一场多方联动破解民生难题的生动实践,让残疾人刘大爷的出行“生命线”重连,也牵出社区共治的温暖故事。
刘大爷是上前社区的一位残疾人,凭借精湛的手艺在小区外经营自行车维修摊,电动车是他每日往返、维系生计的重要交通工具。然而,近段时间他却被一件烦心事困扰——停放在小区内充电的电动车电线多次被不明人员剪断。频繁更换电线不仅增加经济负担,更让刘大爷担心后续出行受阻,无奈之下,他拨通了社区的求助电话。
接到刘大爷的诉求后,上前社区“小杜说和”调解室迅速启动“吹哨报到”机制,吹响社区民警、物业公司的“集结号”。社区民警立即调取小区监控、走访周边住户,排查可能的矛盾点;调解员则从情感沟通切入,安抚刘大爷情绪,并尝试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经过多方调查,事件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因小区电动车充电区域线路老化、布局混乱,部分居民担忧存在安全隐患,在未沟通的情况下采取了极端方式。
为从根源上化解矛盾,上前社区牵头组织物业、居民代表、民警和调解员召开协调会。会上,调解员引导各方换位思考,居民表达安全诉求,刘大爷倾诉生活不易,物业则承诺整改。最终多方达成共识。物业对小区充电区域进行全面改造,优化线路布局;社区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居民规范充电意识;民警则表示将持续关注,维护社区秩序。
短短一周内,优化线路后的智能充电桩在小区安装完成,刘大爷的电动车终于能安心充电。“感谢社区吹哨,帮我解决了大难题!”刘大爷握着社区调解员的手激动不已。这场因电线引发的风波,不仅通过“吹哨报到”机制得到妥善解决,更成为社区共治的鲜活案例。
“吹哨报到”机制打破了部门壁垒,让问题解决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作战”。上前社区书记杜蕊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这一治理模式,以居民需求为哨声,凝聚多方力量,在破解民生难题中探索社区共治新路径,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