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俊隆讲述窑洞里的红色故事
阳春三月,循着红军长征走过的足迹,记者来到彭阳县孟塬乡草滩村古庄院。大院门口,一座高近5米、篆刻着“中央红军第十三大队宿营地旧址”鲜红大字的石碑巍然矗立,庄严、肃穆。院子一侧的三孔窑洞上分别挂着“红军战士郭文海事迹展”“窑洞里的红色记忆”“红色经典唱响时代”三块牌匾。院内墙上张贴的红军长征标语、悬挂的彭阳境内革命英雄图片……都在无声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红色故事。
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郭文海的家乡——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年仅14岁的郭文海主动参军,成为中央红军第三军团一名战士,并跟随踏上了长征路。同年9月,腊子口战役打响的第二天,郭文海被炸弹炸伤左腿,同时受伤的还有和他一起参军的陈姓老乡以及一位福建籍战士。简单包扎后,郭文海咬牙紧随大部队继续北上,翻越六盘山,越过青石嘴,抵达彭阳。10月9日,由于伤口感染,加上劳累、饥饿,郭文海和两名战友的体力严重透支,不得不脱离大部队,留宿在孟塬乡草滩村一间古窑洞(今古庄院)内。
次日清晨,为了减轻负重,郭文海3人将随身携带的手榴弹、手雷就地掩埋在所住窑洞的牲口槽内,拖着病体继续前进。可没走多远,就因伤势过重,晕倒在附近的草地上,刚好被一早去地里给牲口割草的虎林周、虎儒林兄弟俩发现,救回家中。
由于缺医少药,虎家兄弟便用民间土方帮郭文海进行治疗。经过一夜休养,3名伤员精神状态略有好转,决定继续追随大部队。虎林周三兄弟极力挽留,也只留下伤势最为严重的郭文海。
为了照顾这名小红军,虎林周的母亲缝了衣服和布鞋,虎林周更是隔三岔五到山上挖草药为其敷伤治腿。在虎家兄弟的照料下,郭文海的伤恢复得很快。为了掩护他的红军身份,虎林周逢人就说,郭文海是他要来的儿子,并为他取名“虎路生”,意为在长征路上遇难逢生。
此后养病的一年多时间里,郭文海与虎林周以父子相称,种田耕地、打短工、拉长工,尽着为人子女的本分。但在心里,这名红军战士始终割舍不下部队。1936年底,经过再三考虑,郭文海决定继续参加战斗,并在地下党组织的联络和安排下,进入驻守在三岔的陇东独立师。
此后,郭文海辗转多地,却从没有忘记彭阳孟塬虎家的救命之恩,也一直心怀感恩,努力报答这份至深的跨血缘亲情。为了让后辈儿孙不忘恩情、延续关系,郭文海特意将次子改名为“郭虎宗”,意为郭、虎两家世代交好、永志不忘。
2015年,古庄院主人的后辈虎俊隆翻修自家老宅时,从一间窑洞的马槽里挖出来手榴弹和手雷。经彭阳县史志办确认,系红军长征过彭阳的遗留武器。
“我从小就听父辈讲郭文海与孟塬老百姓的故事,深受感动,觉得自己有义务将这一段尘封的红色记忆公布出来,让更多的人知晓。”虎俊隆说。
历经三年多的走访查证,虎俊隆终于找到了红军战士郭文海的档案资料。经印证,郭文海为古庄院窑洞挖出手榴弹和手雷的主人。最终,由彭阳县史志办、文物管理部门、孟塬乡政府等联合考证,认定“古庄院”为中央红军第十三大队宿营地旧址,彭阳县委、县政府为此撰文、立碑。
虎俊隆根据发生在老家的红色事迹,搜集整理历史资料、自费打造“窑洞里的红色记忆馆”并免费开放。经过他的规划建设,昔日老院衰落破败的状况彻底改观,通了自来水、接入互联网,水泥路也修到了院门口,果园、景观亭、展览馆等设施布局有序,每当春暖花开时,瓜果飘香,景色宜人。
身兼“古庄院”主人和展馆讲解员双重身份,虎俊隆每天忙个不停,为一拨又一拨参观和瞻仰者讲述着发生在这里鲜为人知的红军长征感人故事。
八十六年时光荏苒,这份浓浓的军民鱼水情,已经成为一份永远不能忘却的红色情怀。(记者 闫 蓓 何恩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