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1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要闻聚焦
从海德姆到马海德——美籍医学博士改名明志参加中国革命
2021-03-22 11:02:38   
2021-03-22 11:02:38    来源:宁夏日报

  1936年8月初,当埃德加·斯诺来到西征红军总指挥部豫旺堡时,还有一位外国人陪同,他的名字叫作乔治·海德姆,后改为中国名字:马海德。

  然而,翻遍《西行漫记》全书,却没有关于这个外国人的只字片语。

  这一疑团曾长久困惑同心县党史工作者杨文元。直到1986年,在北京与马海德相见时,杨文元向他本人求证后才恍然大悟。

  “那是我特意关照的,因为那时我已确定留在苏区,而当时的政治形势还不允许公开我这个外国人的去向。同时,我认为,对我这样一个刚参加革命的普通战士来说,没什么可报道的。所以我请他删去了所有提到我的地方。”马海德口中的他,正是埃德加·斯诺。

  海德姆祖籍黎巴嫩,191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33年毕业于瑞士日内瓦大学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36年6月,经宋庆龄介绍,他从上海来西安,同斯诺一起到陕北,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会面。当年7月9日,海德姆和斯诺从陕西保安动身来到豫旺堡,亲眼见证了在宁夏西征前线作战的红军。

  作为一名医学博士,海德姆的到来无疑大大增强了红军战地救护力量。他常常在豫旺堡、红城水的野战医院中,指导医护人员救死扶伤。同时,也多次帮助当地群众解除病患,受到了他们的衷心爱戴,并经常请这位洋大夫到家做客。

  其间,海德姆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于是,在豫旺堡他作出一个重大决定:申请留下来参加中国革命。海德姆看到当地群众多数姓马,他决定也要姓马,以马海德作为自己新的姓名。

  马海德的申请,得到时任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的批准。

  就这样,在同心,马海德从一个外国旁观者转变为一个中国革命的参与者,毅然决然地完成了一个决定他后半生命运的人生转身。

  “马海德是一名医学博士,完全能在美国找到一份高收入工作,过上舒适的现代生活。他是为了追求内心的信仰,在中国革命低潮期加入了进来。”杨文元感叹,信仰的力量不分国界、跨越种族。

  当斯诺在1936年9月结束采访离开同心前线时,和他同来的马海德却未同时离开,而是继续留在西征部队中,直至11月才随大部队撤离同心地区,在同心地区战斗工作4个月。

  自此,马海德永远留在了中国,在后来的延安、西柏坡乃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医院建设中,都留下他忙碌的身影。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医疗技术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中国人民。

  1937年2月,马海德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自此,每当有人介绍他是外国专家时,他都会立即站起来纠正:“我不是外国专家,我叫马海德,我是中国人。”

  1940年,马海德在延安娶中国姑娘周苏菲为妻,育有一子一女。

  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马海德立即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是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担任卫生部顾问、中国麻风病研究所主任,在麻风病、性病等传染病防治上作出了杰出贡献,被称为“几十万麻风病病人的救星”。

  1972年1月,受毛主席和周总理指派,马海德率领中国医疗小组到瑞士日内瓦,看望和医治身患重病的斯诺。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斯诺与马海德朝夕相处,他们经常分享当年他俩在陕北保安、宁夏豫旺的见闻感受。虽然斯诺身体每况愈下,但当马海德与黄华出现在他面前时,斯诺开心地调侃道:“我们几个‘赤匪’又凑到一起了!”当年,北大进步学生黄华接到斯诺从西安发的电报,应约赶来担任斯诺和马海德的翻译,一同游走于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彼时,按照国民党当局标准,他们无疑都是“赤匪”。

  在1936年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斯诺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马海德投身中国革命;黄华也留在陕北没回北平。那时那地,都成为他们一生命运的最重要转折点。

  1988年10月,马海德去世,骨灰存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马海德为中国革命作出的杰出贡献,历史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新中国成立60周年,马海德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再次荣获共和国“最美奋斗者”荣誉。(记者  杜晓星)

【编辑】:樊玲
【责任编辑】:樊玲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