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1 -> 学史力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 要闻
山海情深闽宁镇
2021-07-20 08:25:12   
2021-07-20 08:25:12    来源:宁夏日报

<p>  鳞次栉比闽宁镇。  本报记者 党硕 摄</p>

鳞次栉比闽宁镇。记者 党硕 摄

  编者按

  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第四篇章“锦绣前程”中,电视剧《山海情》的画面又一次呈现。来自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代表一起向党表达感恩感激之情。精准扶贫,让贫困地区的群众脱真贫、真脱贫。

<p>  文化大院内复制的电视剧《山海情》场景。本报记者 党硕 摄</p>

  文化大院内复制的电视剧《山海情》场景。记者 党硕 摄

  在宁夏,“山海情”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特别是闽宁镇,20多年来,福建干部一茬茬来,又一茬茬走,不仅在闽宁镇留下了无数接续奋斗、感人至深的故事,而且让搬出大山的人换了活法、变了想法、多了干法,当感恩的心化为奋进、互助的动力,又为东西部协作赋予了更深的意义。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征程已经开启。今天,闽宁镇正借助“金沙滩”的资源,在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下,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文化大院的后“山海情”时代 

  永宁县闽宁镇赵鸿文化大院如何继续吸引游客?这个问题,文化大院负责人赵鸿早已找到了答案。

  赵鸿说,作为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样板,闽宁镇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这是一块金字招牌。《山海情》的热播,只是闽宁镇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插曲,文化大院要讲闽宁镇的故事,讲乡村振兴的故事。

  在拍摄《山海情》时,作为民俗顾问并饰演了一个角色的赵鸿脑子里孕育了一个想法:借鉴镇北堡西部影城的成功经验也建一个影视拍摄基地。由于种种原因,赵鸿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1997年,赵鸿带着妻儿老小从西吉县震湖乡张岔村移民到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刚来时,赵鸿一穷二白,带着媳妇四处打工挣钱,之后带领乡亲们外出承揽工程。

  赵鸿和乡亲们都喜欢听秦腔。闲暇时间,最大的愿望是和大伙儿一起听个戏、吼两嗓子,可苦于没有场地。2002年,他靠着勤劳的双手摆脱了贫困,便搭了一个土台子当戏台。随着腰包越来越鼓,他又用钢管搭建了个戏台,后来干脆盖了个小剧场。

  《山海情》拍摄完成后,剧组将道具赠送给了赵鸿。随着《山海情》热播,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慕名赶来看闽宁镇的巨变。赵鸿以小剧场为中心,利用自家空闲的场地,以电视剧里水花家、李大有家等为原型恢复建设了4套房子,同时,将金滩村字样的村牌、水花杂食店、拉水的小车、桌椅等老物件也展示出来,供游客参观欣赏体验。

  文化大院有多名讲解员,赵鸿是其中的金牌讲解员。每次他的讲解都能赢得阵阵掌声。作为移民经历者,赵鸿将个人脱贫经历和《山海情》结合起来,重点讲闽宁镇从“干沙滩”变“金沙滩”的不易。同时,他还原地窝子、土坯房等初代移民刚搬迁过来的生活环境,让游客们观赏体验的同时感受党和国家对贫困群众的关怀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作为闽宁镇脱贫群众中的一员,赵鸿感觉到“有些在变,有些没变。”赵鸿说,没有变的是党和政府对群众脱贫的决心。而变化的是国家日益富强,对贫困群众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最初的移民者只能挖地窝子居住,后来,党和政府给移民群众盖好房子,配齐水、电、路、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移民群众可拎包入住。

  如今,移民群众脱贫后又如何奔向更美好的新生活?

  在文化大院内,赵鸿特意留了一个门。“游客参观完后,通过这道门,无缝对接进行乡村游,采摘、吃农家饭、住民宿。”赵鸿说,文化大院要发展,必须抓住乡村振兴这个最大机遇,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要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参与。在赵鸿的心里,他已经规划好了一幅乡村旅游的图景:将文化大院周边村民的院墙打通,连成一个大庭院,种蘑菇、玉米、土豆,打造特色餐饮、民宿……每家每户各具特色,让游客有不同体验。(记者 乔素华)

<p>  李辉钦(左)到温棚了解产业发展情况。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p>

  李辉钦(左)到温棚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李镇长赞闽宁”引得网友赞闽宁  

  “初见”李辉钦,记者惊奇地发现自己已经在抖音账号“李镇长赞闽宁”里见过他。

  32岁的李辉钦是福建省厦门市派驻永宁县闽宁镇挂职的副镇长,也是第一批到闽宁镇挂职的专业技术人员。2019年10月,从未到过西北地区的李辉钦初到闽宁镇,面对雄浑的贺兰山、茫茫的黄土地,让在厦门从事文化旅游工作的他既感到好奇,又有些茫然。

  李辉钦的工作分工是东西部协作、招商引资工作刚刚进入角色,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平静。工作不能因为疫情停摆,李辉钦重拾几年没玩的抖音,开通“李镇长赞闽宁”,通过抖音直播带货,推介闽宁镇、推销宁夏特产,现在已发展到1.6万多名粉丝。

  “第一个视频是2020年5月9日发的,是我在工作中随手拍下后制作剪辑的。当天晚上在禾美电商扶贫车间直播带货,2个半小时的时间,我紧张不已。”李辉钦谈起第一次直播带货的情景,自己都忍不住笑了。直播前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基层挂职干部群里向其他地区搞过直播带货的干部学习经验,还自编了“关注李镇长不迷路,李镇长带你上高速”的开播语。

  “第一次虽然紧张,但是销售成绩还不错,卖出200多单,直播间吸引了162人,其中一半以上是亲戚朋友来捧场。”李辉钦笑着说,经历了第一次直播带货的窘境后,再面对镜头就游刃有余了。从5月9日至11月下旬,他共直播200多场,销售金额110多万元。李辉钦的视频主要介绍闽宁镇的历史、美食等,再加上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吸引了不少区内外游客慕名到闽宁镇打卡。

  今年2月,闽宁镇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后,“李镇长赞闽宁”的制作水平也开始提档升级。镇上聘请了专业团队负责视频的拍摄制作,李辉钦策划选点,通过人物故事和不同的热门打卡点引流。

  采访中,有村民来找李辉钦咨询在抖音、快手开账号直播的问题。“现在闽宁镇的干部群众有不少人玩起了自媒体,打开了外界了解闽宁镇的一扇窗口。”李辉钦介绍,从4月底开始,镇上开始在6个村和1个社区进行短视频拍摄制作培训,有100多人参加,发布了380多条以打卡闽宁镇为主题的视频作品。

  去年9月,李辉钦把直播带货从平台获得的1.3万元收益捐赠给永宁县团委,资助了2名闽宁镇的贫困大学生。“目前手机里又有了5572元收益,我打算自己再掏点钱凑够1万元,再资助2名闽宁镇的贫困大学生。”

  “闽宁镇是我的第二故乡,挂职期马上就要结束了,我想为这里的老百姓再多做些实事,让他们通过闽宁协作受益。”李辉钦说,村民有养殖的传统,但技术和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由福建省投资帮助建设的数字化平台中,有一个版块是科学养殖,闽宁镇作为一个示范点,计划由6个村联合成立合作社,将村民的牛交由专业公司进行规范化养殖和销售,专家团队提供养殖技术,销售收入90%归村民所有。“近期专家团队就要来闽宁镇考察洽谈,这一合作将为村民致富增收增加新渠道。”李辉钦对这次合作充满期待。(记者 贾 莉)

<p>  扶贫车间员工海燕正在直播带货。</p>

  扶贫车间员工海燕正在直播带货。

  扶贫车间好 闽货销得“俏”  

  随着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永宁县闽宁镇禾美电商扶贫车间成了“网红打卡地”。

  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是集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培育、就业服务、电商创业孵化、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电商扶贫示范基地。在闽宁镇政府帮助下,该扶贫车间目前已培育出“闽宁禾美”区域公共品牌和“闽宁巧媳妇”直播带货团队,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44人,让移民妇女迈出家门,成为电商销售达人。

  “这几年,宁夏农产品走向福建各地,为产品打开销路的同时,也让更多福建人了解了宁夏。”7月9日,禾美(宁夏)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何伟洁告诉记者,去年以来,车间把“闽货”引入宁夏,不少福建名特优农产品在直播平台走俏,两地的经济交流真正在“山”和“海”之间架起了一座发展的桥梁。

  走进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展厅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古田的银耳、莆田的桂圆、霞浦的紫菜。“目前车间引进了近50种‘闽货’,主要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往宁夏各地。”何伟洁表示,车间引进的“闽货”有成品也有半成品,产品多为易储存的“干货”,小食品以符合宁夏消费者口味的产品为主。禾美车间目前已建成冷链物流基地,未来,车间将被打造成福建农产品集散地,满足宁夏及周边省区消费者对福建农产品的需求。

  为了选择符合宁夏老百姓口味的“闽货”,从2019年开始,何伟洁连续几次奔赴福建。在福建省龙岩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何伟洁与龙岩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接,在该公司“红古田”公共品牌下近500种福建名特优农产品中,挑选了近50种农产品带回宁夏。

  “宁夏的枸杞在我们这儿销售得特别好,几乎是一上架就抢空。我们也希望能把更多更好的福建农产品带给宁夏的老百姓。”龙岩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王金珠表示,以前是宁夏的农产品走出来,现在是“闽货”走进宁夏,特色农产品互相推向市场,把两地经济交流的纽带系得越来越紧。

  福建龙岩晋龙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鸿江没有想到,公司生产的蜜饯系列产品,居然成为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卖得最火爆的“闽货”。一次机缘巧合,公司和禾美电商扶贫车间有了业务往来,作为一个闽商,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让何鸿江对宁夏、闽宁镇以及禾美车间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和情感。

  “我们的产品在珠三角一带以及西南地区市场反响不错,但一直没有开拓西北市场,真没想到有一天我们的产品能在几千公里之外的宁夏大受欢迎。”何鸿江告诉记者,公司的蜜饯9.9元一袋,口味几十种,上个月一引进禾美车间就成为爆款,十几天销售额超过5万元。宁夏消费者对蜜饯的喜爱,让他对开拓西北市场有了更大信心。

  “第一次直播卖货2小时,卖了50单左右,下播后才发现因为紧张,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早上10时,28岁的海燕正在车间直播带货,不到10分钟,她已经卖出了20袋福建特色小食品。海燕是扶贫车间6位女主播之一,目前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

  如今,禾美电商扶贫车间通过建立“闽宁禾美”扶贫公共品牌,相继推出闽宁特色消费扶贫系列产品,在福建、宁夏两省区消费扶贫的推动下,销售额超过400万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将达到1000万元,创造了闽宁协作扶贫新业态,实现了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就地致富”的目的。(记者 张晓慧 文/图)

  心怀感恩最有力量  

  记者曾多次到闽宁镇采访,每次去都有收获:镇子又开了几家店,年轻人创业的热情高涨;村子里多了文化长廊,也开始推行垃圾分类;集市成了网红打卡地,开通的公交专线让城里人爱上了“赶集”;《山海情》热播搅热了文化大院,游客纷至沓来;扶贫车间里的“海燕们”学做直播带货,还积极报名成为镇史馆的义务讲解员……每一个变化都在为美好生活作注脚,也备受各方关注,不断刷新大家的认知。

  移民们曾不止一次地说,谁能想到当年的“干沙滩”变成现在这样!“实干”二字,是抵达梦想彼岸的桥。在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减贫斗争中,既孕育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聚合力、增底气、添动力。旌旗引征途,实干见精神。这是无数浪花卷起的磅礴气势、奋进伟力。

  从搬出大山到扎根新家园,20多年来,无数移民的命运被改写,他们在这里收获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买了第一辆轿车、在城里购置了第一套房、培养出了家里第一个大学生、挣下了祖祖辈辈第一个100万元……这是“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在宁夏的生动实践。

  富起来的移民有了更高追求,有的办起文化大院,为南来北往的游客展示山里山外的今昔巨变,从庄稼汉、打工人蜕变为美丽乡村的宣传员、传承历史的守护者;有的年轻人从城市“回流”乡村,通过直播平台、拍短视频,让家乡的美食、美景成为令人艳羡的“诗和远方”;扶贫车间的女工们将福建土特产通过扶贫平台等途径推销,发往全国各地,以感恩多年来福建亲人们的深情厚谊……他们立脱贫之志,鼓奋进之气,也感扶贫之恩。他们,最有力量,未来可期!

  乡村的每一次嬗变,都关照出每个人向上向好的“心动”和行动,并以这种方式,向时代致敬,向所有为之奋斗的人们致敬。(徐佳敏)

【编辑】:闫文丽
【责任编辑】:杨丽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