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俯瞰西夏区芦花小镇稻渔空间田园综合体(摄于7月22日)。记者 苏勇 摄
黄河流经银川,孕育了富饶的“塞上江南”。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银川市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围绕水资源做好“加减乘除”,即在高效节水产业上做加法,在低效高耗水产业上做减法,在节水技术上做乘法,在治理尾水退水污染上做除法,坚持适水种养、量水定产,坚持因地适宜、因产适宜,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灌溉、立体种养和生态循环等多种模式,形成集约效应。
稻渔共作节水又增效
7月14日一大早,宁夏渔稻缘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常树军便组织工人打捞草鱼、鲤鱼,当天共收获鲜鱼1.3万公斤,它们将被送至拉萨、甘肃等地市场。“今年鱼的品质好,价格就卖得好,草鱼每公斤5.5元,鲤鱼每公斤4.5元!”说起日渐走高的鱼价,常树军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今年鱼的品质为啥好?常树军将其归功于循环水养殖系统。去年经过外出学习,常树军将320亩的鱼塘与1400亩的稻田联通,将周边8000多亩鱼塘的养殖废水和4万多亩农田的退水引入自家稻田,让水稻充分吸收废水、退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然后再将这些得到净化的水引入鱼塘,实现循环养殖。
往年由于水分蒸发,鱼塘5天至7天就需补一次水,而今年常树军在鱼塘和水稻田四周的护坡上加装了防渗膜,10天至15天才需要补一次水。“通过采取循环养殖技术,每年至少能节省七八万元的水费,而且由于鱼塘水质得以不断净化,养出的鱼品质也越来越好。”常树军说。
田还是那块田,变的是种田的理念。常树军养鱼思路的转变,得益于银川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当前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4.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企业及合作社达到59家,工厂化及设施温棚约40万平方米。
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团来宁夏调研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认为,“宁夏模式和经验赋予了全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新内涵,为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银川市还积极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开展稻渔共作系统处理池塘尾水研究,探明了共作系统对养殖池塘尾水中营养物质的净化机制,从理论上掌握了共作系统各营养要素的变化规律,其中多项成果被中国稻渔联盟采用。
精准喷灌节水有路径
7月15日,在永宁县李俊镇许桥村的供港蔬菜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在采摘绿油油的菜心,这里的蔬菜远销全国各地高端市场,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供港蔬菜“明星产区”。
供港蔬菜每年可生产5至6茬,因此在许桥基地,这头的工人们正忙着采收菜心,另一头,错峰栽种的工作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引人注目的是,这里每5亩的菜地中就有70多个喷头,一到设定的时间就开始自动喷灌。“相对于大水漫灌,喷灌的方式能节水50%以上,既节约了水资源,也满足了作物的生长需求。”宁夏悦丰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单金明介绍,目前他们在李俊镇各村建立了4个供港蔬菜基地,每年向南方市场运送约88万箱芥蓝、菜心、白菜仔等蔬菜,广受市场青睐。
当前,银川市以水定产,进一步加快节水灌溉技术设备的引进、研发和集成综合利用,促进节水灌溉与农技、农艺、农机、智慧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喷灌、滴灌为主的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实现高效节水灌溉从单一的灌溉技术模式转变为农业综合集成技术模式,功能从单一的灌溉供水转变为水、肥、药的综合供给,全力破解渔水、稻水矛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优势特色农作物灌溉技术集成体系,实现农作物优质高产、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双赢。
治理尾水向科技要效益
贺兰县是西北地区水产第一县。贺兰县新明水产养殖公司负责人王旭军回忆说,以前养殖传统的草鱼、鲤鱼、鲫鱼三大家鱼,随着广大消费者需求的提升,加州鲈鱼、南美白对虾等新品种越来越受市场青睐,他也从2019年开始尝试养殖加州鲈鱼等名优新品种。
但是,王旭军的第一次尝试就遭遇了“滑铁卢”,5万尾加州鲈鱼鱼苗最终仅存活了2000尾,损失20余万元。事后分析原因,在于西北的气候条件、水质条件对鲈鱼养殖影响大,且养殖中的鱼类粪便、肥料、残饵会产生过高的氨氮,进而生成亚硝酸盐,导致鱼虾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疾病,导致鱼儿死亡。
“尝试过换水来解决废水问题,但成本高不说,还浪费水资源,效果不是很好。”多次尝试后,王旭军一度想要放弃养殖加州鲈鱼,“后来农业部门协调请来专家团队,通过微生态制剂,帮助我们降低了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实现了废水零排放,也让鱼塘的水实现自循环。”一水之变,让王旭军的养鱼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银川市积极凝练农业产业技术需求,先后引进西北农林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团队,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切实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把价值链主要收益留给农民。在此背景下,清华大学水利系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环境修复中心的专家团队来到了王旭军的鱼塘,为他做起了“水医生”,通过调节治理水质,让水质保持稳定的状态,同时实现废水零排放,让鱼塘的水实现自循环。
在专家们的指导下,王旭军的加州鲈鱼养殖慢慢走上了正轨,鱼苗成活率超过了90%。“我们现在研究的这个项目可以实现废水零排放,水体自循环,解决了传统养殖用水量大、水域面积广、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清华大学博士金浩轩认为,渔业养殖最终应当朝向废水零排放的方向发展,从而保护黄河流域的水生态环境。
(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