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1 -> 先行区 -> 文字头条
创新驱动引领银川美好未来
2021-11-20 12:00:00   
2021-11-20 12:00:00    来源:银川日报

  宁夏小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片对应串焊机产品备受市场青睐。

  曾几何时,对于身处西北内陆的银川而言,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如何破解创新资源瓶颈、创新人才紧缺、创新动力不足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如今,发展路径已然清晰,那就是以创新为动力,注重“战略+品牌”,突出“改革+服务”,强化“协同+合作”,引领科技型企业敢担当、善创新、勇作为,推动全市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有了科技创新的“加持”,宁夏小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片对应串焊机产品产能从最初的600片/小时,发展到目前的4000片/小时;天通银厦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蓝宝石晶体是蓝宝石产业链价值控制最前端、最核心的基础材料,市场占有率逐年扩大;卧龙电气银川变压器有限公司设计、研发的牵引变压器为银西高铁一路保驾护航……漫步在我市各个工业园区,创新型企业遍地开花,处处体现着科技创新在发展中的原动力。

  注重“战略+品牌” 以思想破冰筑牢创新底座

  创新驱动,本质上需要人才驱动。

  “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发展,银川都比不上沿海城市,这对企业招聘人才有不小的影响。”宁夏小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葛清越说出了众多本土企业的心声。

  人才不来,那就打破招才引智“坐等上门”的传统思想。近年来,银川牵手经济发展快速的沿海城市和科技实力显著的发达城市,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建成8家离岸孵化器和飞地育成平台,共引进道路CT、危废“链”管家、反渗透膜等30余个科技项目落户银川,将招才引智的平台前移,将千里之外的“智果”汇聚于银川,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柔性引才新模式。

  一根石墨烯聚合纳米能量发热丝,插上电,只需要3秒钟,当你握在手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暖意。这项技术原本是苏州一家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但今年借助于银川(苏州)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企业将成果在银川进行了转化应用。

  当前银川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聚焦“专精特新”,大力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加工“三新”产业,宁夏元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成果为银川的新材料产业链起到“强筋健骨”的作用。

  “石墨烯有发热速度快、稳定安全的优点,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宁夏元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市场经理李超就石墨烯材料进行了演示,目前企业将“石墨烯聚合纳米能量发热丝”运用于炕垫、外套、围巾等保暖产品,以及电网、油田、煤改电等领域,为当地新材料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离岸孵化+飞地育成”仅仅是我市招才引智的品牌之一,当前我市围绕“工业强市”战略,以思想破冰筑牢创新底座,通过“后补助”“科技金融”“科创中国”等政策支持和平台合作,集聚了全国专家资源成为我市创新驱动的智囊团,来自全国20多个科技创新团队、80多名两院院士、300余名知名专家为企业“一对一、点对点”解决需求和问题,这对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银川而言,无疑是一剂高质量发展的强心针。

  突出“改革+服务” 以实干担当增强创新效能

  宁夏元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自今年4月入驻银川中关村以来,不管是遇到物业服务、水电气开通缴费、停车等问题,还是需要科技项目申报、人才引进政策宣传,李超第一时间就会联系到银川中关村信息谷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为异地孵化的企业、人才和项目提供平台建设、技术转移、专利运营等多方面服务。

  “有啥事儿找雍天琪,不管上班下班时间,他都能帮着解决,确实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李超提到的雍天琪,是银川中关村信息谷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市场经理,专门对接宁夏元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日益频繁的交流中,两人也成为了好友。

  “在孵化项目时,我们比的就是服务!”银川中关村信息谷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上海、苏州、杭州等地5家飞地育成平台和离岸孵化器的建设和管理,副总经理于淑婷将雍天琪等市场经理形容为“保姆式”管家,“我们来搭建平台,开展融资、专利、政务服务,最终解决他们在发展中的难题,让科技成果在银川落地生根。”

  在创新驱动的探索中,银川着力推开科技改革一扇门,打造科技服务一张网,突出“改革+服务”,以实干担当增强创新效能。

  推开科技改革一扇门,全市持续探索科技项目管理改革,提升项目实施成效。在项目组织上探索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项目立项机制;在项目管理上减环节减流程,实现“信息一次填报、材料一次报送”;在项目服务上简化预算编制,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技术路线决策权和经费管理权,为科研人员卸包袱;在监督管理上建立健全科研诚信、绩效评估等11项具体制度,力戒科研不端等行为,并建立创新免责机制,鼓励“探索无人区”。

  打造科技服务一张网,全市800多家科技型企业按照网格化被划分,由市、县(区)科技局领导、科技业务骨干、企业员工分别担任指导员、网格员、信息员,形成“一格三员,三员联动”科技服务新模式,一对一服务企业,全面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2020年以来,市科技局积极引导全社会新增研发投入近8亿元,服务32家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实现“0”突破。

  强化“协同+合作” 以科技支宁提升创新水平

  合作才能共赢,开放才能发展。

  2020年底,银川对接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金属学会、机械工程学会等,成立了中国(银川)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纳入了西安交通大学等62家联盟单位,吸引了黄维、何季麟院士等权威专家,打造了顶尖的新材料领域专家智库,让人才“为我所用”。

  经过1年的试点建设,银川在创新枢纽城市内外联结服务功能上越加凸显。清华大学—银川水联网数字治水联合研究院实施“宁夏‘互联网+农村供水’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等项目,实现了彭阳县农村供水现代化,被水利部作为全国智慧水利先行试点案例在全国推广;上海交大(银川)材料产业研究院组建“上海交大银川新材料分析检测中心”,累计为20多家企业3500多件样品提供检验检测服务;中国葡萄酒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葡萄抗寒性状遗传规律、葡萄酒产业生态系统服务和荒漠化治理等方面取得突破。

  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为银川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我市借助东西部合作机制和“科创中国”平台资源,加强与东部科技强省(市)创新联动,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电科等区外科研机构、大型央企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围绕量子通讯、石墨烯、人工智能等先导性、引领性产业领域进行提前布局。

  近年来全市共组织实施东西部合作项目近200项,引进“石墨烯3.0版”“量子通信”等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102项,共建各类平台28个、园区3个,参与东西部合作的省市达20个、高校达50所。按照“搭一个平台,引N个团队”的模式创新组建银川产业技术研究院,柔性引进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专家团队组建“四院一中心”,为银川蜕变升级建立了“智慧大脑”。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将继续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等重点领域进行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喷墨打印头、高精度轴承、高纯石墨、蓝宝石衬底材料等新产品研发,把科技成果用在车间里,造出新产品,让创新之花在银川竞相盛开。(记者 梁小雨 文/图)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