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党委部署开展“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以来,红寺堡区立足实际,聚焦“热度”、“深度”、“效度”,推动学习成果进一步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成效。
一、组织有序,激发学习“热度”。以“三学”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一是线上“随时学”。借助互联网、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同时积极转发“党史百年天天读”等内容,推动“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与党史学习深度融合,提升学习成效。二是线下“互动学”。制定学习计划,通过举办主题“读书班”“分享会”等形式,阅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统一战线知识手册》等书籍,系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夯实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三是基地“现场学”。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宗教场所、进军(警)营、进家庭、进商贸和旅游景点、进“两新”组织“十进”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移民群众实地感受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引导干部群众自觉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懈追求,转化为扎根红寺堡、建设红寺堡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创新载体,拓展学习“深度”。坚持创新载体,积极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彼此尊重、团结互融、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充分认识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凝聚全区统一战线的作用,围绕“三突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区统战系统走深走实。一是突出“导”字。围绕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主题教育。经常性开展政策形势报告会、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专题讲座,引导各族群众增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认同,更加坚定自觉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红寺堡篇章而团结奋斗。二是突出“红”字。组织干部职工重温入党申请书、重温入党誓词,畅谈入党心路历程,铭记入党初心,强化责任担当。同时依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宁夏移民博物馆和移民文化人才培养基地,深入开展移民文化引领和红寺堡精神主题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移民精神、科学精神和法治精神,大力宣传移民开发中民族团结先进的典型事迹,增强各族人民知恩感恩的思想意识。三是突出“广”字。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相结合,对照《条例》找差距、补短板、促提升,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提升工作能力水平。结合“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大宣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分层分类教育,把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列入干部教育、中小学生的必修内容,编印了《民族团结教育知识读本》《宗教事务条例》《民族团结宣传教育通俗读本》《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汇编》等读本,进一步培养各族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民族团结意识。截至目前,区、乡、村三级联动开展宣讲近30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2.3万余人次。
三、力学笃行,提高学习“效度”。以“办实事、开新局”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实学习教育成效,切实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紧扣乡村振兴主线。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形成了以葡萄、枸杞、草畜、黄花菜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移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拳头”产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葡萄酒加工、彩印包装、塑料制品等一大批轻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建成体育馆、图书馆、移民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县、乡、村三级文化活动阵地完善,民族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二是紧绷安全之弦不放松。区领导带队赴宗教场所开展疫情防控检查,同时组织卫健、应急管理、住建交通等部门对辖区宗教场所“五个到位”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开展“平安寺观教堂”创建工作,同时对宗教场所进行安全专项排查整治,做好宗教领域的平安创建。三是紧抓制度落实。建立健全区、乡、村、宗教活动场所四级宗教工作网络体系,完善“主体在区、延伸到乡、落实到村、规范到点”的工作格局。实行宗教活动场所购买社会服务集中代理记帐模式(即“1123”模式),创新管理模式,统一收款收据,监管资金来源,严格支付程序,做到合理有据,出具财务报表,接受群众监督。(供稿:宁夏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