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于90年代的宁夏人来说,儿时的小平房早已成为历史,但记忆难以磨灭。那时,村庄里家家户户的小平房离得很近,夕阳西下时,妈妈们做好饭,站在门口喊正在跳皮筋、打沙包的孩子回家吃饭。
浓浓的故乡情结,或许从儿时跑过那一栋栋老房子时就已经埋下了。
如今,装满很多人回忆的老房子,在银川已经越来越少了。近日,记者走进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芦花村芦花小镇,探访这里盛满记忆的老房子。
走进芦花小镇,一个个方方正正的院落里,养着各种禽类,墙上挂着的黄澄澄的玉米,一下子将人拉进记忆里。
“我们还原的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的生活。人住在屋子里,院子里栽棵树、养点鸡鸭,还有菜园子种些菜,日子纯粹简单。”芦花村党支部书记史志涛介绍,那时的房子虽说大小有区别,但内部装饰大体都差不多,水泥地面、木制门窗、一炕一桌、两椅两箱,家具再简单不过。那个年代,农村还用大锅灶做饭,烧的是木柴煤炭,虽然不方便,但特别有烟火味。锅灶的另一端连着火炕,炕上铺着席子和毛毡。“毛毡可是那时候的‘席梦思’”。如果家里有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这三大件,更是说明是富裕家庭。
对于地里“刨食”的农民来说,农具是最不能缺少的。房子南边的棚子里,地上、墙上满是农具,史志涛说,现在已经不再使用木制传统农具,如果不保存这些传统农具,后来人就再也无法见到它们了。
芦花公社里摆满了许多老物件,每一件都记录着时代的点点滴滴,都在无声地讲述着房子承载的故事。
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房子是家,是安宁,是避风港……多年来,伴随新时代而来的发展机遇,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使宁夏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住房就是群众生活变迁的缩影。
60年代,土坯房是“标配”,墙体加入麦秸的屋子冬暖夏凉,虽然每逢下雨降雪时有稀稀落落的泥水,但是一个大家庭十几口人住在一起,温馨热闹。
80年代,农村很多地方“改头换面”建砖房了,手头富裕的人还在外墙抹上一层水泥,房子结构简单,也没什么家具摆设,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挂满红辣椒、黄玉米,点缀着农家小院。
现在,人们大多搬进了楼房,小区里道路平整,车辆停放整齐,健身器械、便民商超、小微公园应有尽有,生活环境舒适了,日子也更舒畅了。
从土坯房到楼房,住房的变迁,正是塞上大地乡村振兴的好图景。
“如今,我们村都搬进了楼房,居住条件和以前大不一样。很多年轻人不知道过去的样子,我们打造这里,就是想展示居住条件的变化,让年轻人看看从苦到甜的生活,不能忘了初心。”史志涛说,天气暖和了,老房子也会变身民宿、餐馆、公共文化空间,成为村里的“钱袋子”,释放“美丽经济”,助力乡村振兴。(记者 陈 瑶 见习记者 何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