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公共法律惠民生 -> 宁夏监狱
宁夏石嘴山监狱兑现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
2018-06-14 10:51:14   来源:石嘴山监狱办公室

9911517477102237.jpg

  “咚咚锵,咚咚锵”,喧闹的锣鼓声,人头攒动,彩旗飘扬,警车轰鸣,将冬日的大墙内,装点的喜气洋洋,热闹非常。广场两侧监舍楼是夹道欢送的全狱服刑人员和警察。近百名家属,结伴着50名获得减刑、假释的人员,走出监管区,走向新生。

  2月1日,宁夏石嘴山监狱在监管区教学楼主会场召开了“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兑现大会,各监区均设分会场。“对于自己的服刑变化,可以说是环境促成,形势所然,良好的监狱环境潜移默化感染着我,惩罚与改造的教育方针让我感受到对新生的渴望,我以累计获得5个表扬的改造成绩,被石嘴山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减去有期徒刑三个月十五天,刑满释放就在今天,这就是党和政府对我改造成果的肯定。”“我本该是在校学生,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因为无知、幼稚和冲动锒铛入狱。刚入监时,我感到自己一切都完了,在警官的悉心开导下,坚定自己的回归信念,每一天都以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改造,最终收获了自己的改造成果,获得了被法院裁定假释”。获得减刑即将释放的陈某和假释人员刘某,分别在大会上讲述自己获得刑事奖励的感言。

  石嘴山监狱监狱长张国文在大会上讲解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大意义,向获得减刑假释的人员表示了祝贺,教育他们及全狱服刑人员要珍惜我们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你们不是最苦的,最苦、最累、最受煎熬的则是你们的家人。只有踏实做人,不断的做好事、做善事,才是收获幸福人生的唯一道路。全体服刑人员要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的改造环境,竭尽全力维护监狱安全稳定”。

  这次大会,是宁夏监狱将于2月12日召开以“宽严相济,阳光执法,感恩关怀,积极改造”为主题的全区监狱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兑现暨社会帮教大会的一部分。共有50名服刑人员分别受到减刑、假释奖励。其中这次假释11名人员,是单次假释人员最多的一次,也是石嘴山监狱近五年以来提请并被裁定假释数量最多的一次。石嘴山市和自治区两级法院和检察院领导、自治区监狱局领导、新闻媒体以及服刑人员家属参加了大会。大会结束后,获释50人由全狱服刑人员敲锣打鼓送出监管区,39名刑释人员由家属接回家,11名假释人员全部由警察亲自带领,与社区矫正部门做到了无缝对接。与此次大会一并开展的还有社会帮教活动,200余名服刑人员家属和社会人士走进监狱开展亲情帮教。这一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受到包括服刑人员及其家属的更为广泛的关注和积极评价。

  “宽严相济”,是我们党和国家重要的刑事司法政策,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又尽可能地减少社会对抗,最大限度的化解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50名减刑假释人员折射国家刑事政策新变化。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就充分体现了“宽严相济”的精神。《规定》明确了减刑、假释的性质,即减刑、假释的根本目的就是“激励罪犯改造的刑罚制度”,是刑罚执行过程中对积极改造服刑人员的一种特殊的奖励性措施,并非服刑人员人人享有的“权利”。石嘴山监狱严格按照自治区司法厅、监狱局的部署和要求,教育服刑人员认识到“服完刑期是常态,减刑假释是例外”,这个“例外”就是积极改造、努力改过自新、表现优异者,才能获得减刑、假释,体现“当宽则宽”。对于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防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不得假释。监狱在提请减刑、假释工作中,严格掌握“一贯表现”、“确有悔改表现”、“财产性判项”和老年、患病、病残等“依法从宽”等情形,不区分“新人”“老人”,不在适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去年以来,监狱推进改革落实治本安全观,有落实治本安全观、深化监狱体制改革、依法扩大假释适用、完善罪犯医疗保障、强化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全面提升监狱信息化水平、提升干警能力素质七大改革任务。石嘴山监狱自去年5月司法部提出“治本安全观”后,于去年8月开始部署,现已经完成了服刑人员习艺教育和劳动改造等基础保障工作布局,于2018年1月底全面启动落实治本安全观实施细则,进一步深化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


【编辑】:王莹
【责任编辑】:王莹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