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青铜峡葡萄酒产业区 -> 葡萄酒知识

中国葡萄酒起源与发展

来源:宁夏新闻网

2022-05-30

  1、中国早期关于葡萄属植物的文字记裁

  葡萄,我国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 做"蒲陶酒”等。此外,在古汉语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关于葡萄两个字的 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醮饮 之,则酶然而醉,故有是名"。"醃"是聚饮的意思,"酶”是大醉的样子。按照李时珍 的说法,葡萄之所以称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酶然而醉,故 借"醃"与"酶"两字,叫做葡萄。

  我国最早有关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

  《诗•南风•蓼木》:"南有蓼木,葛葛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奠,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 此春酒,以介眉寿。"

  从以上诗,可以了解到在《诗经》所反映的殷商时代(公元前17世纪初至约公 元前11世纪),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

图片1.png

  2、汉武帝时期一一我国葡萄酒业的开始

图片2.png

  我国的欧亚种葡萄是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张骞出使西域时(公元前138-前119 年)从大宛带来的。大宛,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的塔什干地区,盛产葡萄、苜 蓿,以汗血马著名。《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 石、久者数十年不败"。"汉使(指张骞)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桃。" 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据《太平御览》,汉武帝时期,"离宫别 观傍尽种蒲萄”,可见汉武帝对此事的重视,并且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都达 到了一定的规模。

  我国的栽培葡萄从西域引入后,先至新疆,经甘肃河西走廊至陕西西安,其后 传至华北、东北及其他地区。

  3、魏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葡萄酒业的恢复及葡萄酒文化的兴起

  到了魏晋及稍后的南北朝时期,葡萄酒的消费和生产又有了恢复和发展。从当 时的文献以及文人名士的诗词文赋中可以看出当时葡萄酒消费的情况。

  魏文帝曹丕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喝葡萄酒。他不仅自己喜欢葡萄酒,还把自己 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和见解写进诏书,告之于群臣。魏文帝在《诏群医》中写 道:”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中国 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 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蔡,善醉 而易醒。”作为帝王,在给群医的诏书中,不仅谈吃饭穿衣,更大谈自己对葡萄和 葡萄酒的喜爱,并说只要提起葡萄酒这个名,就足以让人垂涎了,更不用说亲自喝 上一口,这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有了魏文帝的提倡和身体力行,葡萄酒业得到恢 复和发展,使得在后来的晋朝及南北朝时期,葡萄酒成为王公大臣、社会名流筵席 上常饮的美酒,葡萄酒文化日渐兴起。这在当时的不少诗文里都有反映。元前卩世 纪),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

  陆机在《饮酒乐》中写道:

  蒲萄四时芳醇,琉璃千钟旧宾。夜饮舞迟销烛,朝醒弦促催人。

  舂风秋月恒好,欢醉日月言新。

  陆机(261-303)是三国时东吴名臣陆逊的孙子。吴亡后,他于晋太康末应诏 入洛阳,曾为太子洗马、中书郎等职。《饮酒乐》中的"蒲萄"是指葡萄酒。诗中描 绘的是当时上流社会奢侈的生活:一年四季喝着葡萄酒,每天都是醉生梦死。这时 的葡萄酒是王公贵族们享用的美酒,但已比较容易得到。

  在一百多年的南北朝时期,常有文人名士歌咏葡萄酒的诗作。庾信 (513-581)在他的七言诗《燕歌行》中则写道:

  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

  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

  庾信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如去饮一杯葡萄酒换来千日醉,或者为了长 生去学炼丹的神仙。若能取得金丹作几次服食,定能像千年驀立的华表,永享天 年。诗中将饮用葡萄酒与服用长生不老的金丹相提并论,可见当时已认识到葡萄酒 是一种健康饮料。

  4、唐代一一灿烂的葡萄酒文化

  盛唐时期,人们不仅喜欢喝酒,而且喜欢喝葡萄酒。因为到唐朝为止,人们主 要是喝低度的米酒,但当时普遍饮用的低度粮食酒,从色、香、味的任何方面,都 无法与葡萄酒媲美,这就给葡萄酒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图片4.png

  当时葡萄酒面临着的发展机遇是:在国力强盛、国家不设酒禁的情况下,唐高 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十分钟爱葡萄酒,唐太宗还喜欢自己动手酿制葡萄酒。据 《太平御览》:“(唐)高祖(李渊)赐群医食于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陈叔达执 而不食,高祖问其故。对曰,臣母患口干,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遗乎。 遂流涕呜咽,久之乃止,固赐物百段。"由此可见,在唐初,经过战乱,葡萄种植

  与酿酒基本已萎缩,连朝中大臣的母亲病了想吃葡萄都不可得,只有在皇帝宴请大 臣的国宴上方有鲜葡萄。

  《太平御览》记载,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40年),唐军在李靖的率领下破高 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唐太宗从高昌国获得马乳葡萄种和葡萄酒酿造法后,不仅 在皇宫御苑里大种葡萄,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制。酿成的葡萄酒不仅色泽很好, 味道也很好,并兼有清酒与红酒的风味。

  盛唐时期社会稳定,人民富庶。由于帝王、大臣喜好葡萄酒,民间酿造和饮用 葡萄酒也十分普遍,这些在当时的诗歌里都有反映。

  李白不仅是喜欢葡萄酒,更是迷恋葡萄酒,恨不得人生百年,天天都沉醉在 葡萄酒里。《襄阳歌》中写道:"……館鹳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起须 倾三百杯。遥看汉江鸭头绿,恰似蒲萄初酸酷。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 台。 ....."诗人李白幻想着将一汉江水都化为葡萄美酒,每天都喝它三百杯,一连 喝它一百年,也确实要喝掉一江的葡萄酒。从诗中也可看岀,当时葡萄酒的酿造 已相当普遍。

  在唐代的葡萄酒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王翰的《凉州词》了。诗中写道: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荒凉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军旅生活,使得将士们很难得到欢聚的酒 宴。这是一次难得的聚宴,酒,是葡萄美酒;杯,则是"夜光杯"。鲜艳如血的葡萄 酒,满注于白玉夜光杯中,色泽艳丽,形象华贵。在众多的盛唐边塞诗中,这首

  《凉州词》最能表达当时那种涵盖一切、睥睨一切的气势,以及充满着必胜信念的

  盛唐精神气度。此诗也作为千古绝唱载入中国乃至世界葡萄酒文化史。

  5、宋代一一我国葡萄酒业发展的低潮期

  宋代葡萄酒发展的情况可以从苏东坡、陆游等的作品中看出来。苏东坡的《写 张太原送蒲桃》写出了当时的世态:

  冷管门户日萧条,亲旧音书半寂寥。

  惟有太原张县令,年年专遣送蒲桃。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在不得意时,很多故旧亲朋都不上门了,甚 至连音讯都没有。只有太原的张县令,不改初衷,每年都派专人送葡萄来。从诗 中,我们还可以知道,到了宋朝,太原仍然是葡萄的重要产地。

图片4.png

  6、元代 我国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时期

  元朝立国虽然只有九十余年,却是我国古代社会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 时期。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朝政府供职十七年,他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记录 了他本人在元朝政府供职十七年间所见所闻的大量史实,其中有不少关于葡萄园和 葡萄酒的记载。在"物产富庶的和田城"这一节中记载:"(当地)产品有棉花、亚 麻、大麻、各种谷物、酒和其他的物品。居民经营农场、葡萄园以及各种花园"。 在“哥萨城”(今河北涿州)一节中说:“过了这座桥(指北京的卢沟桥),西行四 十八公里,经过一个地方,那里遍地的葡萄园,肥沃富饶的土地,壮丽的建筑物鳞 次栉比。"在描述"太原府王国"时则这样记载," .....太原府国的都城,其名也叫太原 府, .....那里有好多葡萄园,制造很多的酒,这里是契丹省唯一产酒的地方,酒是 从这地方贩运到全省各地。"

  元朝的统治者十分喜爱马奶酒和葡萄酒。据《元史•卷七十四》记载,元世祖 忽必烈至元年间,祭宗庙时,所用的牲齐庶品中,酒采用"潼乳、葡萄酒,以国礼 割奠,皆列室用之"。"潼乳"即马奶酒。这无疑提高了马奶酒和葡萄酒的地位。至 元二十八年五月(1291年),元世祖在"宫城中建葡萄酒室"(《故宫遗迹》),更 加促进了葡萄酒业的发展。

  在政府重视、各级官员身体力行、农业技术指导具备、官方示范种植的情况 下,元朝的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有了很大的发展。葡萄种植面积之大,地域之 广,酿酒数量之巨,都是前所未有的。当时,除了河西与陇右地区(即今宁夏、甘 肃的河西走廊地区,并包括青海以东地区和新疆以东地区和新疆东部)大面积种植 葡萄外,北方的山西、河南等地也是葡萄和葡萄酒的重要产地。

  在元代,葡萄酒常被元朝统治者用于宴请、赏赐王公大臣,还用于赏赐外国和 外族使节。同时,由于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酿造业的大发展,饮用葡萄酒不再是王 公贵族的专利,平民百姓也饮用葡萄酒。元朝政府对葡萄酒的税收扶持以及葡萄酒 不在酒禁之列的政策使得葡萄酒的普及成为可能。同时,朝廷允许民间酿葡萄酒,

  而且家酿葡萄酒不必纳税。当时,在政府禁止民间私酿粮食酒的情况下,民间自种 葡萄,自酿葡萄酒十分普遍。

  7、明朝——我国葡萄酒业的低速发展时期

  明朝是酿酒业大发展的新时期,酒的品种、产量都大大超过前世。明朝虽也有

  过酒禁,但大致上是放任私酿私卖的,政府直接向酿酒户、酒铺征税。由于酿酒的 普遍,不再设专门管酒务的机构,酒税并入商税。据《明史•食货志》,酒按"凡商 税,三十而取一”的标准征收。这样,极大地促进了蒸馆酒和绍兴酒的发展。而相

  比之下,葡萄酒则失去了优惠政策的扶持,不再有往日的风光。

图片5.png

  明朝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十六世纪以前中药学方面的光辉成就, 内容极为丰富,对葡萄酒的酿制以及功效也做了研究和总结,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 葡萄酒有三种不同的酿造工艺。第一种方法是不加酒曲的纯葡萄汁发 酵。"葡萄久贮,亦自成酒,芳甘酷烈,此真蒲萄酒也。"第二种方法,是要加酒曲 的,"取汁同曲,如常酿糯米饭法。无汁,用葡萄干末亦可"。第三种方法是葡萄烧 酒法:"取葡萄数十斤,同大曲酿酢,取入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红色可爱"。这 是类似于今天称为“白兰地"的葡萄酒。

  (2) 葡萄酒的质量与葡萄品种有密切关系:"葡萄皮薄者味美,皮厚者味苦。”

  (3) 认识到葡萄酒的产地属性,即由于葡萄酒产地不同,质量也有区别。 “(葡萄)酒有数等,岀哈喇火者最烈,西番者次之,平阳、太原者又次之"。

  (4) 葡萄酒经冷冻处理,可提高质量。"八风谷冻成之酒,终年不坏"。久藏 得葡萄酒,"中有一块,虽极寒,其余皆冰,独此不冰,乃酒之精液也"。这已类似 于现代葡萄酒酿造工艺中以冷冻酒液来增加酒的稳定性的方法。

  (5) 对葡萄酒的保健与医疗作用的认识。《本草纲目》认为,酿制的葡萄 酒,能"暖腰肾,驻颜色,耐寒"。而葡萄烧酒则可"调气益中,耐饥强志,消炎破 癖"。李时珍提出的这些见解,已被现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所证实。

  8、清末民国初期一一我国葡萄酒业发展的转折期

  清朝,尤其是清末民国初,是我国葡萄酒发展的转折点。首先,由于西部的稳 定,葡萄种植的品种增加。这时期,葡萄酒在清朝仍然是上层社会常饮的樽中美酒。

  1892年,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在烟台芝茉创办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并在烟 台栽培葡萄。这是我国葡萄酒业经过二干多年的漫长发展后,出现的第一个近代新 型葡萄酒厂,贮酒容器也从瓮改用橡木桶。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在废墟上发展葡萄酒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葡萄 和葡萄酒产业才真正重新焕发出生机。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拥有了强大的 葡萄与葡萄酒科研教学队伍,为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构建了国际葡 萄与葡萄酒科研推广平台,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科学布局了葡萄与葡萄酒产 业,提升了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完善了葡萄酒标准,制定了一系列与葡萄酒产业 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范,促进了中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健康发展。(引自《中 国葡萄酒》第一章中国葡萄酒的历史)

图片6.png

  总之,中国是世界葡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葡萄栽培历史和连绵不断、光 辉灿烂的葡萄酒文化。但葡萄和葡萄酒产业的再次崛起却是近30年的事情。与当 今世界葡萄酒产业下滑的趋势相反,中国葡萄和葡萄酒产业增长势头日益强劲。据 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 2019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葡萄种 植国,全球第十大葡萄酒生产国以及全球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所酿酒款在国际赛 事舞台占据一席之地,成为稳定全球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主要动力,已进入世界葡 萄与葡萄酒产业大国行列。中国消费者正在成为世界葡萄和葡萄酒消费的生力军和 推动者。国内大量葡萄酒庄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国际葡萄和葡萄酒投资商将目光 投向了中国。

责任编辑:宋斐

版权所有:青铜峡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咨询电话:0953-3626020


地址:青铜峡市汉坝东街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