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财经第一线
“人才夜市”里的就业新观察
2024-08-21 08:12:06   
2024-08-21 08:12:06    来源:宁夏日报

“人才夜市”招聘会现场。

求职者对企业用工信息进行探讨。

  随着毕业季结束,迎来了就业季热潮。当前,我区各级人社部门充分利用各大夜市晚间人流量大、找工作氛围轻松等特点,避开白天天气炎热和繁忙时段,相继在银川市兴庆区海宝公园、西夏区怀远夜市、金凤区阅彩城中街同步创新推出“人才夜市”专场招聘会,巧用夜市“烟火气”,为就业服务“聚人气”,助力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双向奔赴。

  一边是企业主化身摊主“挑灯纳贤”,一边是求职者在“逛吃”中寻觅适合自己的工作,这道城市就业服务的“新风景”,如同一个切面,呈现出当下区内就业领域的新趋势、新变化,为我区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一定参考。

  求职观

  更新观念 不少毕业生以先就业为主

  8月2日晚,银川市海宝公园内,“人才夜市”摊位前人头攒动。

  “白天天气热,也有事忙,正好晚上有时间就过来看看。”今年刚大学毕业的窦晶晶是众多求职者之一。“人才夜市”招聘会还未开幕,她就带着个人简历早早来到招聘会现场,仔细查看岗位职责、应聘要求,筛选心仪的工作。

  “公司缴纳‘五险一金’吗?”“内勤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公司有什么晋升机制吗?”在一家保险公司的展位前,窦晶晶看到招聘信息中有适合自己的岗位,便上前与招聘人员进行交流,了解相关信息。短暂沟通后,她投出了第一份简历。

  上半年,窦晶晶参加了几场公考接连失利,她便打算在企业找一个合适的岗位。“我学的是汉语言专业,在学校当老师当然是我最理想的状态,但是没有达到理想结果时就要考虑换个赛道试试,企业同样有专业对口的岗位,工作环境也不错。”她说,“感觉今天能投的岗位不算少,希望能有个好结果。”

  和窦晶晶有相似经历的应届毕业生康清也选择了先就业。就读于会计专业的康清毕业前报考过公务员和研究生等,但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当天,康清和同学结伴在公园遛弯消暑,没想到遇上了招聘会,就过来看看,顺便了解一些就业政策和人才补贴政策。

  “父母想让我在家复习考试,但是现在大学生毕业人数多,就业压力也大,相对于在家‘啃老’备考,先就业再择业对于我来说更现实一些。”康清认为,先就业不仅能填补她毕业后身份转变的空白,增长社会经验,也能实现自食其力,减轻后续在职复习考试的心理压力。

  在一家网络直播公司招聘台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毕业的王媛正在向招聘人员详细了解企业招聘信息。“我学的专业比较新,也更喜欢相对自由的工作环境,所以我更看重就业岗位和我所学专业的匹配度。”王媛说。

  曾在大学兼职过自媒体账号运营工作,王媛一开始的职业规划便是做一名自媒体人。毕业回到家乡后,她也面试过几家公司,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工资高不高是其次,重要的是能否与我的兴趣相符,工作氛围好不好,能不能在工作中获得乐趣和成长。”王媛认为这些因素更有利于个人未来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如果说窦晶晶等人代表的是应届毕业生求职观,白旭则是往届毕业生的缩影。2022年毕业后,白旭选择参加“三支一扶”项目作为过渡职业,今年两年服务期即满,他又重启应聘之路。这一次,他有了更清晰的职业规划:不再一味追求“稳定”,而是更在意自身获得感和个人价值的长期追求。

  “我是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毕业的,这两年从事‘三支一扶’工作虽然不错,但不是自己喜欢和擅长的。”白旭告诉记者,“我还是更想找一份和本专业契合度更高的工作,这样我能更加饱满地投身工作,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我的个人价值。”

  在政府某单位从事第三方服务的马晓燕从微信朋友圈看到招聘会的消息后,下班匆匆赶来寻找合适的岗位,对有意向的企业当场登记信息或者留下联系方式。“想换个工作环境,有更多自己的私人时间和空间。”她坦言。

  “工作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选择一种成长和生活方式。”马晓燕说,即使工资高,但是压力大、没有私人生活空间或者成长空间的,她也不会考虑。

  记者在“人才夜市”招聘会上走访发现,一些“70后”“80后”找工作普遍将稳定、高薪排在首位,但是伴随着就业环境发生变化,新迈入职场的“95后”“00后”等年轻人的求职观开始有了多元化发展,求职者的心态更理性、视野更开放,更期待的是在工作中延展自己的兴趣、实现自身进步,更在意工作带来的获得感和价值感,更加追求自由和生活化。

  用人观

  不“死磕”经验 让年轻人就业更从容

  8月7日晚8时许,到银川市西夏区怀远市场夜市“逛吃”的祁燕,被宁阳广场上热闹的“人才夜市”所吸引。走近,她才发现夜市小摊上“卖”的不是美食,而是就业岗位。

  “这个会计岗位还招人吗?”“都有啥要求?”站在宁夏新澳羊绒有限公司招聘台前认真浏览了一会儿,祁燕才向企业人员询问。

  去年6月,祁燕从西安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后,选择在西安就业,先后在会计、管培生等岗位工作。今年4月,她毅然辞去工作选择返乡就业,“我家在银川,就想在家门口找份工作”。

  “只要你学过相关财务管理类专业,有一定工作经验,可以到公司面试。”宁夏新澳羊绒有限公司人资招聘专员杨国庆向祁燕答复。

  “我们也是首次在‘人才夜市’摆摊招聘,没想到前来咨询报名的人不少。”杨国庆晃了晃手中的登记表,“你看,这才一会儿,收到了不少简历。”

  今年,位于灵武市的宁夏新澳羊绒有限公司又投资建设一家新公司,目前正在装修中。“我们现在是为企业储备人才,需要产品开发和一线操作员等岗位人员200名。”杨国庆介绍,“人才夜市”的年轻人很多,正满足公司想招年轻人的需求,“经过岗前培训,没有工作经验也能胜任”。

  一个摊位,一家企业。记者看到,“人才夜市”的招聘企业按照行业类别一字排开,展位前都摆放着详细的岗位和薪资待遇介绍。为了吸引更多人才,不少“摊主”走出摊位,主动和求职者沟通。

  “我们主要招外出检测员,应届或往届大专以上毕业生都行,可以来看看!”看着众多求职者,宁夏安谱检测有限公司招聘专员“主动出击”,“一旦入职,除享受基本工资外,企业即可提供双休、发放绩效工资、缴纳‘五险一金’,还有年终奖。”

  在星辉(宁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展位前,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李辉忙着指导求职者填写登记表,不时向过往的咨询者介绍公司情况,解答他们的疑问。“公司最近计划招聘,正好赶上这个活动,很及时,希望今天能有合适我们的人选。”她说。

  李辉从事人事培训和招聘工作多年,对选用求职者有自己的想法:更想要应届生。她告诉记者,相较于有经验的老手,应届生虽然需要花费时间和人力带教、培养,但他们充满朝气,更有干劲,也更容易接受企业文化,产生企业认同感,不会轻易跳槽——稳定的人员构成对企业发展尤为重要。

  除了享受就业局的好政策,企业自身也会提供充足的保障吸引人才。“求职者关注的‘五险一金’,我们都会缴纳,周末也会正常休息。”李辉介绍,公司的部门设置也较完整,适合年轻人工作、成长。

  人社部门

  多措并举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记者注意到,我区各大“人才夜市”中不打烊的就业服务精准有力、更亮眼。各地人社等部门纷纷将服务窗口前移,坚持“现场招聘双选会”“就业创业政策咨询”等多位一体现场精准服务。人社干部“走出门”“上舞台”宣讲政策、面对面回应诉求。就业工作人员化身主播,线上直播荐岗,智能化服务专区AI机器人向求职者提供职业指导、求职登记、政策咨询等服务,助力“求职者求职、用人单位求贤”,实现双向奔赴。

  “我们把招聘会办在夜市,就是为了贴近群众的作息安排,方便求职者舒心找工作,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宁就业创业,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活力、聚合力、添动力。”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持续拓宽青年就业渠道,不断创新优化服务模式,千方百计稳岗扩岗,今年截至目前,全区共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975场,累计提供岗位信息41.4万余个。

  据了解,根据今年上半年全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从产业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提供岗位占比达59%;按照职位类别,普工、技工岗位用工占比较大,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化工、生产营运、市场营销、零售服务等岗位占比较低;从学历和工作经验要求看,用人单位对有最低学历要求的岗位占77%,工作经验有明确要求的岗位占62%。

  如何精准发力,全力以赴帮助高校毕业生多就业、快就业、好就业?我区将继续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多措并举搭建企业与广大求职者对接平台,携手各方力量,合力助推各项就业保障工作见实效,为就业群体提供更加暖心、贴心、用心的就业服务。(记者 马照刚 张适清 文/图)

  政策措施

  今年,宁夏高校毕业生总量预计达到7.1万人,总量和增幅再创历史新高。如何推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宁夏坚决扛起政治责任,高位推动、压实责任、凝聚合力、统筹推进。

  ● 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挖潜公共部门岗位,开发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招聘等编制内岗位,以及“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四个基层项目”等过渡性岗位3.16万个,相较上年实际落实岗位增长50%;开发见习实习岗位1.5万个。

  ● 大力实施“创业宁夏”行动,首次开展支持青年群体就业创业专项服务行动,完善“培训+贷款+服务”全链条创业帮扶体系,高校毕业生个人创业担保贷款由20万元提高到30万元,合伙创办企业由300万元提高到400万元。1—6月,全区人社系统共为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29万元,培育大学生创业实体193个,创业带动就业629人。

  ● 深化“技能宁夏”行动,组织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47万人,其中培训毕业生1070人。

  ● 加频加密公共服务,区市县协同开展“10+N”专项就业服务,政企校联动、区市县协同、区内外协作开展线下线上招聘,常态化开展“入企探岗”“访企拓岗”“直播带岗”“直播送政策”“直播带人”促就业。目前,已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975场,累计提供岗位信息41.4万余个。

  ● 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实施“1131”精准帮扶,为应届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对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和残疾人毕业生托底安置。

  ● 积极开展省际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经验交流和供需对接,先后与内蒙古、甘肃等沿黄九省区签订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联盟框架协议,组团赴福建、四川、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开展跨省区招聘和人力资源交流合作,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

  短评 | 坚定信心 静候花开

  杨晓秋

  就业年年难,尤其是最近两年。既难在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仍呈增势,也难在当前恰好处于新一轮经济转型发展的阵痛期。

  宇宙的尽头,只有编制吗?从记者的调查来看,多数走进就业市场的求职者们对于“铁饭碗”并没有太大“执念”。往届生们有的在考公失利后,及时转换赛道,打算在企业找一份合适的就业岗位;有的拒绝在家“啃老”备考,抱定先就业再择业的宗旨,希望早日实现自食其力。新迈入职场的“95后”“00后”等,因为没有太多经济压力,求职心态更轻松、视野更开放,他们更在意工作是否能带来足够的获得感和价值感,也更加追求自由和生活化。

  无论是此次将求职招聘与夜间经济进行有机融合,搭建起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桥梁;还是多部门联合出台12个举措,支持青年创新创业、鼓励多渠道灵活就业;以及全面推行高效办成灵活就业“一件事”,大大提升办事效率和便利度,乃至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实习的高校毕业生发放生活补贴,每一个举措,每一项政策,都充分展现了人社部门为力促高质量充分就业,想方设法出尽实招,且招招都在就业的“需求点”上。

  说到底,就业市场的供需背后,是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只有在新的发展环境下,立足新发展理念,持续挖潜区域资源禀赋,大力推动产业创新,为传统产业“焕新”,把特色产业做优,让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出朝气蓬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才会有更充分的岗位供给。

  对求职者而言,是先择业,做一道多选题,还是先就业,只做这道单选题,都是无可厚非的人生选择。只需知道,经济有起伏,人生有峰谷。顺利的时候就努力再往上够一够,进入逆境,降低预期又何妨?熬过周期,挺过低谷,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编辑】:尤天竹
【责任编辑】:马江